第2章
- 深海蔚藍
- 遠方有青黛
- 1778字
- 2025-07-05 10:45:48
“徐先生?徐先生?”美術館負責人溫和的聲音,將徐程楓從深沉的回憶中拉回現實。“徐先生,您……沒事吧?是不是太累了?剛才叫您,您都沒回應,是身體不舒服嗎?”美術館負責人溫和地詢問,帶著一絲擔憂。
“抱歉”徐程楓回神,連忙向嘉賓致歉,“剛才想到了一些設計上的細節,有點走神了。”
“原來是這樣”旁邊一位嘉賓開口道,“看來徐先生靈感不斷啊。這美術館確實別具匠心,這些光影傾瀉下來,真有種置身海底的感覺。再加上這次展覽的畫作主題也是海洋,一路走來,還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徐程楓聽著眾人的議論,目光不受控制地掃向入口處、大廳的每一個角落。
沒有。哪里都沒有。
那個身影,仿佛從未真實出現過。
是幻覺嗎?還是真的是她?徐程楓不禁懷疑,他的心神、思緒已經被剛剛出現的身影擾亂,無法安靜。視線不動聲色地在人流中掃過,試圖再次捕捉到那抹熟悉的身影。然而,卻一無所獲。
他開始動搖,或許剛剛只不過是錯覺罷了,或是認錯了某個與江寧相似的人罷了。他暫時壓下心頭的紛亂,隨著嘉賓們走完了展覽全程。
就在徐程楓準備告辭離開美術館時,一位工作人員急匆匆地從館內追了出來,攔住了他。
“徐先生,請稍等!”工作人員微微欠身,語氣帶著歉意,“有一位特別的客人想見您一面。”
“哦?哪位?”徐程楓有些意外,他此刻思緒紛亂,只想早點離開。
“是位心理醫生。”工作人員補充道,“江小姐她參觀完美術館后,說對她的研究課題有很大啟發,希望能和您深入聊聊,這才冒昧提出請求,不知道徐先生您方不方便?”工作人員觀察著他的神色,話語間帶著詢問。
心理醫生?江小姐?
江醫生,難道是江寧?今天在展廳里瞥見的那個身影,并非他的幻覺?真的是她?
“好,麻煩小哥帶路。”他跟在工作人員身后,腳步帶著幾分期待與緊張。工作人員將徐程楓走進休息區,一個身影映入眼簾,米白色風衣深色長褲,清瘦挺拔的背影,隨意挽起的發髻,以及那在柔和光線下顯得格外纖細的脖頸。
徐程楓的呼吸驟然一窒,心里的名字呼之欲出。工作人員的聲音在耳邊響起,帶著職業化的熱情:“江醫生,徐先生來了。”
那身影聞聲,緩緩轉過身來。
轟的,徐程楓的大腦空白了。不是幻覺,也沒有認錯人,今天看到的那個人真的是江寧。他怔怔地看著江寧,她的面容褪去了十年前的少女圓潤,眉眼間沉淀著歲月賦予的沉靜,優雅、知性。
“徐先生,您好。”江寧的聲音響起伸出手,“我是江寧,久仰大名。”
他看著那只伸過來的、白皙修長的手,目光凝固在那張熟悉又陌生得刺眼的臉上,僵在原地。
沒想到十年后的第一次相見,她叫他徐先生,行著最標準的職業禮儀。他們之間熟悉又陌生。
“徐先生?”工作人員見他毫無反應,有些尷尬地小聲提醒。
江寧的手依舊懸在半空,姿態從容,并沒有因為徐程楓的失禮而感到尷尬,反而十分的從容。
徐程楓猛地回過神,伸手握去。“江醫生你好,很高興見到你。”他的聲音帶著一絲緊繃。
江寧收回手,臉上依舊是那抹無懈可擊的職業淺笑:“徐先生,您美術館的設計對我的研究課題很有幫助,不知能否占用您一些時間,分享一下當時的設計理念?”她拿出一本筆記本希望得到徐程楓的解答。
徐程楓喉結滾動了一下,那句“徐先生”像根細小的針,扎得他心頭發麻。
“設計理念?”他的聲音略微干澀,“江醫生對哪部分特別感興趣?”
“整體氛圍的營造,”江寧回答,“尤其是建筑形態與光影的運用,具體來說,是如何通過空間角度的設計,來營造出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關鍵在于視線的引導”他開口,“在設計過程中,我們摒棄了傳統的方正布局,引入非垂直的夾角和傾斜的平面,比如這里……”他指向美術館的一面墻,“這面墻看似平行,實則以微妙的角度向內收斂。”他略作停頓,似乎在斟酌措辭:“角度本身制造了縱深與未知感,再配合精確計算的燈光,光線便會在這些表面上發生不規則的反射,形成變幻的光影圖案,這樣參觀者的視線自然會被這些光影吸引、牽引。”
“而在某些區域,”他繼續道,“我們會刻意壓低天花,或讓兩面高墻以銳角逼近。當人身處這種夾角形成的狹窄‘通道’時,空間會產生強烈的包裹感,甚至帶來一絲輕微的壓迫感。此時,我們設計的一道隱藏光源從高處瀉下,便成為視覺的出口或焦點。這種空間的錯落與對比,強烈地調動著人的感官與情緒,將觀者更深地拉入空間所營造的敘事之中……”
“聽完徐先生的闡述,我深受啟發。非常感謝您分享這些獨到見解。”江寧合上筆記本“不知您等會兒是否有空?想請您喝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