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6章 安撫百姓與建設

  • 筆鋒轉槍血戰鑄傳奇
  • 無名小子新手上路
  • 2748字
  • 2025-08-19 12:04:00

洞內藍光熄滅后,張猛并未立即下令突入。他伏在巖壁陰影中,右手緊握信號彈,左手緩緩抬起,五指張開,示意全隊靜止。三分鐘過去,洞口再無動靜。他摘下夜視儀,向身后隊員點頭,兩人輕步上前,投出一枚煙霧彈。灰白煙霧迅速填滿通道入口,數秒后未見任何反應。

張猛起身,率隊低姿進入。通道深處,金屬門虛掩,門縫內一片漆黑。趙鴻志遠程提示的電源切斷顯然奏效。他們逐區排查,未發現活人蹤跡。中央控制臺上的發報機外殼焦黑,線路板燒毀,顯然是自毀裝置啟動后的結果。張猛用槍托撥開殘骸,確認無二次引爆裝置。陳啟銘隨后抵達,蹲下查看設備殘體,伸手觸碰仍帶余溫的變壓器,隨即站起。

“設備已毀,人已撤離。”他直視張猛,“通知各組,收繳所有遺留物資,標記洞穴入口,安排哨位輪守。但任務性質變更——從清剿轉為重建。”

張猛皺眉:“就這么算了?他們跑了,還可能再回來。”

“他們跑了,說明不敢打。”陳啟銘聲音平穩,“我們現在要做的,是讓百姓知道,有人留下來了。”

當天上午,部隊整編分組。戰斗序列解構,原突擊隊員編入民生支援隊。陳啟銘親自帶隊,押運三輛卡車的糧食、棉被、藥品駛向山腳下的李家屯。村莊半數房屋倒塌,斷墻殘瓦間雜草叢生,井口被碎石封死,幾戶人家在廢墟旁搭起茅草棚,炊煙微弱。

車隊駛入村道時,幾名老人拄拐立于路邊,目光警惕。孩童躲入門后,只露出半張臉。陳啟銘跳下車,解開第一袋米的封口,雙手捧起一把,遞向最近的老農。老人未接,只低聲問:“你們……能待多久?”

陳啟銘將米放入對方手中,袋子也一并遞上:“這袋米,夠你家吃半個月。我們不走,至少在這半個月里,每天有人來送糧、修房、打井。”

老農低頭看著掌心的米粒,許久才喃喃:“前年國軍撤過,說三天回,到現在沒影。”

陳啟銘未答,轉身走向廢墟最嚴重的東區。他脫下軍帽,卷起袖子,搬起一塊壓在門框下的石板。戰士們見狀,陸續下車,沉默地加入清理。起初動作生硬,有人扛梁時姿勢不對,險些扭傷腰。張猛趕到時,正見一名戰士把斷柱往路邊一扔,罵了句臟話。

他走過去,一把扯下外衣扔在地上,赤膊上前,單肩扛起一根粗梁:“老子當年在山里扛過三百斤木頭!這算啥!”他腳步穩穩走向空地,將梁柱整齊碼放,回頭吼道:“干活要有章法!這梁還能用,省著點!”

戰士們被震住,陸續調整方式。張猛又從廢墟里翻出幾塊完好的青磚,拍凈泥土,砌在一處將傾的墻基上。一名小女孩站在不遠處,手里攥著幾朵野花。她猶豫片刻,跑上前,將花環輕輕套在一名戰士的槍管上。那戰士愣住,下意識低頭看,隨即咧嘴笑了。

張猛看見,沒說話,只從磚堆里撿起一塊刻著“民國十九年建”的石碑殘片,擦了擦,塞進隨身挎包。

與此同時,趙鴻志帶著技術組在村西電站廢墟勘察。原變壓器被炸毀,電線桿傾倒,唯一一臺發電機浸過水,無法啟動。他蹲在配電箱前,拆開外殼,檢查線路燒損情況。兩名戰士協助搬運工具,一名村民蹲在旁邊,手里捏著一段斷線。

“以前有電的時候,晚上能亮兩盞燈。”那人說,“后來日本人來了,拆了銅線運走,說是要造炮。”

趙鴻志點頭,從工具包里取出幾枚從繳獲電臺中拆下的整流管:“現在,我們把炮的零件,變成燈的零件。”

他指揮戰士架設臨時支架,將殘存線路重新接駁,用日軍電臺的電源模塊改裝成穩壓器。下午三點十七分,線路接通。村中唯一完好的電燈泡在村委會屋檐下閃爍兩下,隨即穩定發光。圍觀村民一片寂靜,隨后有人低聲驚呼。

“亮了……真亮了。”

趙鴻志未停手,立即帶隊勘察水源。原水井位于村北,已被炮彈碎片污染,水面浮著油污。他取樣檢測后,決定另挖新井。選址定在村南高地,土質干燥,地下水層較淺。戰士們輪班挖掘,三小時后見水。但水質渾濁,需過濾。

他召集村民,指著幾只廢棄的彈藥箱:“這些鐵皮箱,能改造成沉淀槽。我們分三層填砂、碎石、木炭,水流過三次,就能飲用。”

村民半信半疑,但仍動手協助。當晚八點,簡易過濾系統建成,清流自竹管流出。一名老婦捧水喝了一口,老淚縱橫。

夜深,臨時指揮部設在村委會。油燈下,趙鴻志翻開筆記本,寫下:“若無民之安居,何談國之復興?建議設立戰后重建技術隊。”他合上本子,抬頭看向窗外。那盞燈仍亮著,映在泥路上,拉出一道微弱的光痕。

陳啟銘走進來,肩上搭著濕毛巾,手里拿著一份清單。“糧食可維持二十天,棉被還差三十七床,藥品急需補充。”他將清單放在桌上,“明天我去分區指揮部協調物資。”

趙鴻志點頭:“電力系統可以逐步恢復,但需要更多零件。我打算帶兩人去鄰鎮廢品站看看,或許能找些可用材料。”

“去吧。”陳啟銘說,“安全第一,別再碰未爆物。”

“明白。”趙鴻志收拾工具包,忽然想起什么,“張猛下午讓人送來一塊石碑碎片,刻著年份。他沒說要做什么,但我看見他放在床頭。”

陳啟銘沉默片刻:“那就留著。有些東西,毀了容易,再建難。”

次日清晨,張猛帶領戰士繼續清理民房。他們用木架搭起臨時屋頂,鋪上油布防雨。一名中年村民蹲在自家院中,盯著斷墻發呆。張猛走過去,遞上一碗熱粥。

“你家這墻,地基還在。今天就能立柱,三天內能封頂。”

那人搖頭:“以前修好,日本人來了,一炮就沒了。修了又塌,塌了又修,修給誰看?”

張猛蹲下,與他平視:“這次不一樣。我們不走,槍也不收。誰敢來炸,我們就守在這兒。”

那人抬眼看他,嘴唇動了動,終未說話。

中午時分,陳啟銘帶隊再次進村,卡車后廂加裝了木箱,裝滿棉被與藥品。他下車時,見幾名孩童圍在燈桿下,仰頭看那盞燈。一名戰士正教他們疊軍被,四四方方,棱角分明。孩子們笑聲不斷。

陳啟銘走向村委會,推開房門。趙鴻志正在繪制供水系統改造圖,聽見動靜抬頭。

“物資到了。”陳啟銘說,“分區答應派醫療隊,下周抵達。”

趙鴻志應了一聲,繼續畫線。圖紙上,新井、過濾槽、儲水池、輸水管路清晰標注。他在右下角寫下:“第一期工程,七日內完成。”

傍晚,張猛在廢墟中發現一處未登記的地下室入口,半掩于塌房之下。他叫來兩名戰士,清理碎石,掀開木板。下面是一間小屋,四壁完好,角落堆著幾袋未開封的種子,標簽已褪色,但仍可辨認:玉米、大豆、高粱。

他蹲下,打開一袋,抓起一把種子在手心攤開。顆粒干癟,但未霉變。

“留著。”他對戰士說,“明年開春,還能種。”

他將袋子重新封好,搬上卡車。臨走前,回頭看了眼那間地下室,低聲說:“房子塌了,糧沒吃完,人沒走——這村就活著。”

夜再度降臨。村委會燈下,陳啟銘坐在桌前,面前攤著全村重建進度表。他拿起筆,在“電力恢復”一欄打勾,在“房屋修繕”后寫下“完成三十七戶”。筆尖頓了頓,又添一句:“民心修復,進行中。”

趙鴻志推門進來,手里拿著剛收到的電報。他遞過去,一句話未說。

陳啟銘展開電報,目光掃過內容,緩緩抬頭:“分區命令,三日內移交李家屯防務,主力部隊調往鐵路樞紐。”

趙鴻志盯著他:“那重建呢?”

陳啟銘捏著電報,紙頁邊緣微微卷起。

“我們走,但種子已經下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州市| 禹城市| 自治县| 青岛市| 延川县| 黑龙江省| 涿州市| 綦江县| 周至县| 盐津县| 共和县| 博野县| 西青区| 宝清县| 高雄县| 轮台县| 博乐市| 丰顺县| 蓝田县| 武汉市| 南昌县| 漠河县| 贵定县| 开阳县| 明溪县| 汉阴县| 浠水县| 潞城市| 济源市| 葵青区| 德兴市| 丽江市| 三江| 清原| 和硕县| 尼勒克县| 阿巴嘎旗| 于都县| 天等县| 新营市| 永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