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這袈裟禪杖賣嗎?
- 大唐:我李承乾,拒絕皇位!
- 神經病的逆襲
- 2082字
- 2025-08-10 21:06:49
水陸大會!
在近些年,或者說唐朝建立之后,基本上就沒有舉行過類似如此龐大的法事行動。
一方面來說,佛門受到朝廷壓制,朝廷不可能讓佛門去做這種事情。
另一方面,道門也不會主動去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道門雖然需要信仰,但更多的是強調自身。
如果不是有某些特殊情況下,他們基本上不會去主動顯靈,舉辦這種類似的法事。
所以,在宣布舉辦水陸大會之后,整個長安城的人們全部轟動,來到了玄武門前。
這次朝廷對外的宣傳是舉辦法事,超度所有的冤魂。
所有人死亡的親人朋友的魂魄,只要是逗留人間的,都可以通過這場法事進行超度。
至于為什么會如此,只能說目前地府的員工太過缺少。
他們雖然不斷將大量的怨魂引入地府,但終究還是有大量的孤魂野鬼在人間流浪。
在上古時期,地府并未有著輪回的存在。
人類死后魂魄一部分被引導進入陰間。
而他們死后和陽間的生活差不多,只不過更加危險。
或者變強,或者死去。
死去的鬼魂回歸天地,也有一些特殊的死后變成了聻。
至于陽間沒有被引導進入地府的魂魄。
因為環境的不適應,多數同樣死亡魂歸天地。
少數心存怨恨的變成厲鬼,惡鬼,以殺人來維持他們的生存。
整個大唐其實隨處可見有關于各種鬼怪的傳說。
哪怕是長安城也不例外。
在這個時代,鬼并不是一種稀罕的物種。
和尚道士的超度經文和手段,便是因此而生。
可超度并非是那么簡單的念誦經文就可以。
一個是需要消耗本身的修為,一個是必須要有足夠的資格。
正是因此,也只有大戶人家在家人死亡的時候,才會請上一些和尚道士為自己的家人超度。
一般窮人想要超度自己家人的亡魂,基本上沒有可能。
所以,這次朝廷舉辦的水陸大會,可以說是吸引了整個長安城所有百姓的注意。
甚至不只是長安城,哪怕是距離長安城比較近的城市,只要聽到了風聲的,都在向著長安城趕來。
比起原著中的水陸大會,這次的水陸大會不知道提升了多少層次。
相應的,如果這次觀音在水陸大會上展露自己的真身,那么收獲的信仰必然也非同小可。
所以,觀音大概率是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
雖然,他仍舊不清楚為何觀音會主動現身,只不過是幾件法寶而已。
還不至于驚動觀音這位五方五老。
三座法臺!
屬于佛門的法臺復雜華麗,雕龍畫棟,瓊樓玉宇,簡直是一片宮殿。
相比而言,道門的法臺則是更加莊重和嚴肅。
并非是宮殿,而更像是供臺。
供臺上有著極為嚴謹的各種貢品。
不是什么五谷六畜,而是其他更加復雜一些的自然造物。
比如說雷擊木,比如說冰中火等等。
單單是看著這些自然造物,就讓人感到一種不可思議。
除了這兩座法臺之外,同時還有著第三座法臺。
只不過這座法臺不像是什么法臺,反而更像是一座門戶。
一座看起來似乎是由木頭搭建,可材料顏色卻詭異的像是白骨。
然而整體看起來,整座門似乎有十分素潔,沒有任何多余的裝飾。
可不管是誰,在看到這座門的時候,莫名的會感覺自己的背后有些發寒。
這是獨屬于太子殿下的法事建筑。
至于太子殿下想要做什么,沒有人清楚。
甚至在眼下這個水陸大會將要開啟的時候,他們甚至不知道那位太子殿下究竟在什么地方。
李承乾現在正在某個街道上。
他當然是在等待那位觀音大士。
觀音大士會在今日出現,水陸大會展開的過程中。
李承乾自然不可能等到后面再和這位觀音大士進行交流,所以提前想要等一下。
他也不確定那位觀音大士究竟在哪條街道出現,但對方出現必然會引人矚目。
事實上他還沒有多想,遠處人群中就已經出現了波瀾。
兩個衣著襤褸的僧人從遠處走了過來,所有路過的人群紛紛讓開,并且發出驚嘆之聲。
驚嘆的來源是那老僧手上所端著袈裟和禪杖。
那袈裟金光璀璨,仿佛是金絲構成,卻又帶著幾分讓人心安的平靜。
在袈裟的表面更是有著七顆顏色不同,造型也不同的寶石。
這七枚寶石正是七種寶物,別說是在凡間,哪怕是在天界,都是不可多得的寶物。
整個袈裟可以算是一件非凡的寶物,但問題是,這東西并不是每個人都能使用的。
這東西應該是被綁定了使用者。
禪杖更是不用多說。
九環錫杖,據說持有者不被妖邪所傷,但實際使用中,唐僧似乎也沒有被這禪杖保護。
禪杖整體呈現金黃色,九環錫杖上的九環代表著轉世九次,也代表著陳玄奘的特殊經歷。
這東西基本上都可以稱之為專屬武器了,其他人哪怕是拿到大概率也是用不了的。
甚至現在的陳玄奘估計也用不了,除非是成佛之后,找回自己以前的賬號,才能夠真正使用。
那長相堪稱慘烈,衣著襤褸的老僧高聲喊著自己手里的兩件寶貝只需七千兩銀子便可售賣。
四周的百姓們本身對于這老僧的容貌就避之不及,再加上老僧嘴里的話語,頓時對于老僧感到極大的興趣。
再加上那袈裟所釋放的光芒,簡直將“寶物”二字刻在了上面,人們更加動心。
李承乾的目光中,一道熟悉的身影正向著這二僧走去。
不是別人,正是大唐宰相蕭瑀。
蕭瑀……或者說他背后的蕭家應該是都是偏向于佛門的。
然而在他之前,李承乾先一步來到了那兩位僧人面前。
“大師,不知道這袈裟禪杖如何售賣?”
那年老的僧人目光看著李承乾,并沒有顯現出什么特殊之處。
“若是有緣的人自然是分文不取,若是無緣的人,價值七千兩。”
七千兩,這個說法也很有講究。
七,是佛門的根本數字,佛門許多的特殊事情都和七有關。
而且這里的購買恐怕不只是七千兩銀子那么簡單。
一位菩薩再怎么樣,也不至于故意去忽悠七千兩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