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回國!一場來自春晚的最高邀約
- 娛樂:一首消愁,唱哭頂級天后
- 溫不玉
- 4182字
- 2025-08-09 08:00:00
當陳墨和沈清歌還沉浸在巴黎的浪漫余韻中時,他們載譽歸國的消息,早已像長了翅膀一樣,傳遍了整個華夏。
首都國際機場,VIP通道外。
天還沒亮,這里就已經被成千上萬的粉絲和數百家媒體,圍得水泄不通。
他們手中,舉著各式各樣的燈牌和橫幅。
“歡迎文化英雄陳墨載譽歸來!”
“墨色清歌,頂峰相見!”
“《青花瓷》yyds!”
粉絲們的熱情,幾乎要將機場的屋頂掀翻。
他們自發地,在現場唱起了《青花瓷》和《只要平凡》,數萬人的大合唱,氣勢恢宏,場面甚至比一些一線歌星的演唱會,還要壯觀。
而媒體記者們,則更是嚴陣以待。
他們都想搶到第一手的獨家新聞,采訪到這位,剛剛在世界舞臺上,為國爭光的“文化名片”。
當陳墨和沈清歌,手牽著手,出現在通道口時,現場的氣氛,瞬間達到了頂點。
“咔嚓咔嚓”的閃光燈,瞬間連成了一片,亮如白晝。
“陳墨!陳墨!”
“清歌!清歌!”
粉絲們的尖叫聲,幾乎要刺破人的耳膜。
面對如此巨大的陣仗,陳墨和沈清歌,都顯得有些驚訝。
他們沒想到,國內的粉絲,會以這樣一種“王炸”級別的方式,來迎接他們的歸來。
王海和李薇,則立刻指揮著公司臨時請來的安保人員,在前面開路,艱難地,護送著兩人,走向保姆車。
“陳墨先生!請問您對于在盧浮宮成功舉辦音樂會,有何感想?”
“沈清歌小姐!您和陳墨導演的戀情,是否已經得到了雙方家長的認可?”
“陳導!‘平凡之光’的下一步計劃是什么?是電影,還是綜藝?”
記者們的問題,如同潮水般涌來。
陳墨只是微笑著,對著所有人,揮了揮手,然后,護著沈清歌,迅速地,鉆進了車里。
保姆車,在粉絲們的歡呼聲和媒體的追逐中,緩緩駛離了機場。
車內,沈清歌看著窗外那些依舊在熱情揮手的粉絲,心中感慨萬千。
“我們現在也算是頂流了吧?”
陳墨笑了笑,將她攬入懷中,輕聲說:“我們不是頂流,我們是暖流。溫暖人心的那股流。”
回國后的第一件事,并不是慶功或者休息。
而是一場,比盧浮宮音樂會,規格更高、意義更重大的會議。
會議的地點,在京城一個不對外開放的、安保極其森嚴的招待所里。
當陳墨和李薇、王海走進那間的會議室時,心中都帶著一絲忐忑。
他們不知道,這次的召見,所謂何事。
為首的是一位頭發花白,面容和藹,卻不怒自威的老者。
他是宣傳部的領導。
“陳墨歡迎回家?!?
他主動站起身和陳墨握了握手,臉上帶著贊許的笑容。
“你們在巴黎的演出,我們都看了。非常精彩,非常成功!你們為國家,為民族,爭了光!”
這句高度肯定的話,讓陳墨懸著的心,放下了一半。
“領導過獎了。我們只是做了一個文藝工作者,應該做的事情?!?
陳墨謙虛地回答。
簡單的寒暄過后,會議進入了正題。
“陳墨同志,”李副部長收起笑容,表情變得嚴肅,“今天請你來,主要是想和你探討一下,關于我們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一些問題?!?
他頓了頓,語氣沉重地說道:“這些年,我們的經濟發展很快,但在文化領域,我們卻面臨著一些困境。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粗制濫造、價值觀扭曲的娛樂產品。而我們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卻在逐漸流失,甚至被一些年輕人所遺忘?!?
“尤其是,在對外文化交流上,我們長期處于一種逆差的狀態。我們引進了大量的韓流、日流、好萊塢。但我們自己,能真正走出去,被世界所接受的文化產品,卻寥寥無幾?!?
“直到……”李副部長的目光,再次看向陳墨,眼神里,充滿了期許,“直到,你的出現。”
“從《我不是藥神》引發的社會性思考,到《向往的生活》倡導的慢活理念,再到《青花瓷》所掀起的國風熱潮……陳墨同志,你和你的團隊,用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向我們證明了,富有中國特色、蘊含民族精神的優秀文化,不僅在國內擁有廣闊的市場,在國際上,同樣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所以,”他話鋒一轉,說出了這次會議的核心目的,“我們希望,你能承擔起更大的責任?!?
“我們希望,平凡之光,能成為我們國家在文化領域,進行改革和創新的一個試點,一個排頭兵!”
“在政策上,在資源上,國家會給予你們,最大力度的支持!我們只有一個要求——”
李副部長的目光,變得無比銳利。
“多出作品,出好作品!為我們這個時代,立傳!為我們這個民族,鑄魂!”
這番話,擲地有聲!
陳墨、王海、李薇三人,聽得熱血沸騰!
他們知道,這已經不是一次簡單的表彰會議了。
這是一次“授命”!
是一次,來自國家最高層面的,對于他們未來道路的,期許與重托!
“請領導放心!”陳墨站起身,鄭重地敬了一個禮,“我們‘平凡之光’,一定不辱使命!”
會議的最后,華夏電影總局的張副局長,笑著遞給了陳墨一個紅色的信封。
“這是給你的,另一個任務。”
她眨了眨眼,顯得有些神秘。
陳墨疑惑地打開信封,只見里面,是一封印刷著“華夏廣播電視總臺”字樣的燙金邀請函。
邀請函上,只有一行字:
“誠摯邀請陳墨先生,擔任2026年春節聯歡晚會音樂類節目,總策劃?!?
“嘶——”
王海和李薇,在看到這行字時,都忍不住倒吸了一口涼氣!
春晚!
那可是春晚啊!
是全球華人,在除夕之夜,共同守候的、最具分量的文化盛宴!
而“音樂類節目總策劃”,這個職位,更是整臺晚會的核心與靈魂!
往年,擔任這個職位的,無一不是國內音樂界,德高望重、泰山北斗級的人物!
而現在,這個重擔竟然交給了年僅二十多歲的陳墨!
這是何等的信任!
何等的榮耀!
“張阿姨,這……這太突然了,我怕我資歷不夠,難當大任?!?
陳墨確實被這個任務,給驚到了。
“呵呵,年輕人,不要妄自菲薄?!?
張副局長笑著說。
“能者多勞嘛。我們相信,你有這個能力,為全國的觀眾,帶來一臺,不一樣的新春音樂盛宴。”
“而且,”她補充道,“這也是一個機會。一個,讓你將你所倡導的新華流,通過春晚這個最大的舞臺,傳遞給每一個人的,最好的機會?!?
陳墨看著手中的邀請函,感受著那沉甸甸的分量。
他知道自己已經沒有退路了。
從這一刻起,他的肩上扛起的,不再只是一個公司的未來,一個團隊的夢想。
而是,一個國家在文化領域,崛起的希望。
從招待所出來,坐上返程的車,王海和李薇,依舊處于一種極度興奮的、不真實的感覺之中。
“墨子……我……我不是在做夢吧?”
“春晚總策劃……咱們這是要上天?。 ?
王海用力地掐了一下自己的大腿,疼得齜牙咧嘴。
李薇也激動地說:“這下,看誰還敢說我們是草臺班子!我們現在,是國家隊了!”
陳墨卻顯得異常平靜。
巨大的榮譽背后,是同樣巨大的壓力。
他知道春晚這塊蛋糕,不好啃。
它不僅是一場文藝晚會,更是一場需要平衡各方利益、照顧各年齡層觀眾口味的、復雜的工程。
稍有不慎,便會招致鋪天蓋地的批評。
他閉上眼睛,開始在腦海中飛速地構思著。
今年的春晚音樂,應該走一個什么樣的基調?
是繼續弘揚國風?還是走溫情路線?
他想起了在路演時,那些普通勞動者,唱起《只要平凡》時,眼中的光。
他想起了在巴黎街頭,那些外國友人,聽到《青花瓷》時臉上的驚嘆。
一個大膽的、全新的想法,漸漸地,在他的腦海中成型。
他要做的,不僅僅是一場“歌曲的聯歡”。
他要做的,是一場關于聲音,跨越地域、跨越階層、跨越文化的,宏大敘事。
他要讓農民工的號子與交響樂,同臺合奏。
他要讓留守兒童的歌謠,與最頂流的偶像,一同唱響。
他要讓東方的昆曲,與西方的歌劇,在一首歌里,完成一次驚艷的“相遇”。
他要辦一場,真正屬于人民的春晚。
一場,能讓所有平凡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聽到自己的心聲的,春節聯歡晚會。
他睜開眼睛,眼中,燃燒著熊熊的火焰。
他對李薇和王海說道:
“薇姐,胖子,我們的下一個戰場,來了?!?
“這一次,我們要面對的,是十四億觀眾的,現場直播?!?
“我們,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春晚總策劃的消息,在“平凡之光”內部引發了劇烈的震動。
王海和李薇,在最初的狂喜過后,也迅速地冷靜下來,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他們知道,春晚,這塊金字招牌的背后,是無數雙挑剔的眼睛,和不容有失的國家顏面。
當天下午,陳墨便召集了公司的核心創作團隊,以及幾位他特別邀請來的外援——包括郭百川導演、音樂界的泰斗級人物劉煥老師、以及那位在首映禮上發言的退休老法官,共同舉辦了一場“春晚音樂創意閉門研討會”。
會議室里,氣氛嚴肅而熱烈。
“我認為,今年的春晚音樂,首先要突出一個真字!”郭百川導演率先發言,他聲音洪亮,中氣十足。
“我們不能再搞那些假大空的、懸浮在天上的歌曲了!要唱,就唱我們老百姓自己的生活!唱我們的喜怒哀樂,唱我們的柴米油鹽!”
劉煥老師則從音樂性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同意郭導的真。但在真的基礎上,我們還要追求一個美字。這個美,不僅是旋律的美,更是融合的美。我們可以大膽地,嘗試一些跨界的融合。比如,讓搖滾樂,去碰撞秦腔的高亢;讓電子音樂,去融合苗寨的蘆笙。我們要讓觀眾看到,華夏音樂的包容性與無限可能。”
而那位老法官,則從社會學的角度,補充道:“春晚,是凝聚民族情感最重要的載體。我認為,今年的歌曲,應該更多地,去關注那些,平時容易被我們忽視的群體。比如,那些常年在外,不能回家過年的海外務工人員;比如,那些堅守在邊疆的戰士;再比如,那些默默無聞的、城市的建設者們。一首歌,有時候,比一千句口號,更能溫暖人心。”
聽著幾位前輩的真知灼見,陳墨心中的構思,也變得越來越清晰。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筆,寫下了三個關鍵詞:
“人民的史詩”、“文化的融合”、“時代的共鳴”。
“這,就是我們今年春晚音樂,要貫穿始終的三條主線?!?
他對著眾人,擲地有聲地說道。
“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一場晚會。我們要做的,是一部用音樂寫成的,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史記》。”
接下來的一個月,陳墨幾乎是進入了一種閉關的狀態。
他推掉了所有的采訪和商業活動,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春晚音樂的創作與策劃中。
他的辦公室,變成了整個春晚音樂組的心臟。
無數的創意,在這里碰撞、誕生、然后被付諸實踐。
他邀請來了大涼山里的彝族兒童合唱團,讓他們用最純凈、最天籟的童聲,來演唱一首關于“希望”的歌曲。
他聯系了正在南海執行任務的海軍艦隊,通過衛星連線,與他們共同創作了一首,描寫新時代軍人豪情的《寸土不讓》。
他甚至,還通過外交部的協助,向全世界的華人華僑,發起了一場名為“故鄉的歌謠”的線上征集活動,邀請他們,用歌聲,來寄托對祖國的思念。
一首首,一曲曲……
那些充滿了生活溫度、民族情感、時代氣息的旋律,漸漸地,匯聚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音樂畫卷。
而陳墨,就是這幅畫卷的總執筆者。
他知道,這將會是他迄今為止,面臨的,最艱難,也最光榮的一場戰役。
他要用他的音樂,在除夕之夜,為十四億同胞,獻上一份,最真誠,也最厚重的新春賀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