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王莽
- 古代君主全傳
- 硯沉
- 7136字
- 2025-07-09 18:49:46
全名:王莽
字:巨君
封號:新都侯、安漢公、假皇帝、攝皇帝
年號:始建國、天鳳、地皇
民族:華夏族
出生地:魏郡元城縣
生卒年:前45-公元23年
逝世地:建章宮太液池漸臺
在位時間:9-23
主要成就:建立新朝、王莽改制
父母:父,王曼;母,渠氏
后妃:王氏、史氏等
點評:篡漢建新,托古改制,空想激進,民怨沸騰,身死國滅,成敗皆顯理想與局限。
性格:固執(zhí)己見,脫離實際。
王莽:理想與空想交織的悲劇人生
一、家族來源
王莽家族是齊國媯姓田氏國君后裔,齊國在齊王建時被秦國滅亡,后來項羽發(fā)展起來時,封齊王建的孫子田安為濟北王。漢朝時,當(dāng)?shù)佚R人仍稱呼田安家為“王家”,因此由“田”氏改為“王”氏。
二、早年經(jīng)歷
王莽生于漢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父親王曼,兄王永。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后王政君。在王莽少年時,其父兄先后去世,他跟隨叔父們一起生活。
王氏家族是當(dāng)時權(quán)傾朝野的外戚世家,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擔(dān)任大司馬,是西漢一代中最顯貴的家族。族中之人多為將軍、列侯,生活侈靡,聲色犬馬,互相攀比。唯獨王莽獨守清凈,生活簡樸,為人謙恭;而且勤勞好學(xué),師事沛郡陳參學(xué)習(xí)《儀禮》。他服侍母親及寡嫂,撫育兄長遺子,行為檢點,作風(fēng)嚴(yán)謹(jǐn)。對內(nèi)侍奉諸位叔伯,十分周到,對外結(jié)納賢士。王莽就是這個大族中的另類,世人眼中的道德楷模,很快聲名遠播。
三、扶搖直上
漢成帝陽朔三年(公元前22年),24歲的王莽入中樞開始做官。王莽辦事認(rèn)真,對人更加恭敬,對其身居大司馬之位的伯父王鳳極為恭順,王鳳臨死前囑咐王政君照顧王莽。同年王莽被任命為黃門郎,后升為射聲校尉。后其叔父王商上書表示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讓給王莽,當(dāng)時朝中的許多知名人士都為王莽說好話,漢成帝也認(rèn)為王莽很賢能。
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王莽30歲,被封為新都侯,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皇帝侍衛(wèi)近臣)。而王莽的伯叔父王鳳、王商、王根相繼為大司馬輔政。漢成帝(劉驁)之世,王氏為侯者九人,為大司馬者五人。王莽身居高位,卻從不以自己為尊,總能禮賢下士、清廉儉樸,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平民,甚至賣掉馬車接濟窮人,在民間深受愛戴。朝野的名流都稱贊歌頌王莽,王莽的名聲甚至超越了他那些大權(quán)在握的叔伯。
王莽的表兄,王政君王太后的外甥淳于長發(fā)跡在先,地位超越了王莽,而且他善于阿諛奉承,又曾為漢成帝立趙飛燕為皇后出過力,深受漢成帝的信任,很快升為衛(wèi)尉(九卿之一),掌管皇宮的禁衛(wèi)。這時大司馬王根準(zhǔn)備退休,很多人認(rèn)為淳于長應(yīng)繼任大司馬。王莽為扳倒他仕途上的競爭死敵,秘密搜集了淳于長的罪行。然后王莽利用探望的機會告訴王根,淳于長暗中為接替擔(dān)任大司馬已做好了準(zhǔn)備,他已經(jīng)給不少人封官許愿了。同時又說出淳于長與被廢皇后許氏私通之事。王根大怒,要他趕快向太后匯報,王太后讓漢成帝罷免了淳于長,查清了他的罪行,在獄中將他殺死。
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根病重,舉薦王莽代替大司馬之位,在淳于長死后,王莽繼他的三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馬,時年38歲。王莽執(zhí)政后,克己不倦,招聘賢良,所受賞賜和邑錢都用來款待名士,生活反倒更加儉約。有一次,百官公卿來探望他的母親,見到王莽的夫人穿著十分簡陋,還以為是他家的奴仆。
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漢成帝去世,漢哀帝繼位。漢哀帝的祖母定陶王傅太后與丁皇后的家族開始得勢。王莽只得卸職隱居于封地新都,遂閉門不出,安分謹(jǐn)慎,期間他的二兒子王獲殺死家奴,王莽嚴(yán)厲責(zé)罰了他,且逼王獲自殺,得到世人好評。王莽隱居新都(今河南新野)期間,許多官吏和平民都為王莽被罷免鳴不平,要求他復(fù)出;漢哀帝只得重新征召王莽回京城侍奉王太后,但沒有恢復(fù)其官職。
四、大權(quán)在握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漢哀帝去世,并未留下子嗣。太后王政君在皇帝駕崩后當(dāng)天,就起駕到未央宮,收回傳國玉璽。王太后于是下詔,要求朝中公卿推舉大司馬人選,群臣會意,于是紛紛舉薦王莽,只有前將軍何武與左將軍公孫祿表示反對。兩人互相推舉對方,以示對王氏外戚專權(quán)的不滿。不久后,王太后詔命王莽再任大司馬,錄尚書事,兼管軍事令及禁軍。其后王莽擁立九歲的漢平帝登基,由王莽代理政務(wù),得到朝野的一致?lián)泶鳌4撕笸趺У恼我靶闹饾u暴露。他開始排斥異己,先是逼迫王政君趕走自己的叔父王立,之后拔擢依附順從他的人,誅滅觸犯怨恨他的人。王莽知道要維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強化自己在朝中的勢力,于是他主動巴結(jié)當(dāng)時著名的儒者大司徒孔光。孔光是三朝元老,深受王太后和朝野的敬重,但為人膽小怕事,過于謹(jǐn)慎。王莽一邊主動接近和拉攏他,引薦他的女婿甄邯擔(dān)任侍中兼奉車都尉,一邊以王太后的名義逼迫孔光為自己宣傳造勢,利用孔光上奏的影響力充當(dāng)自己排斥異己的工具。于是,上奏彈劾何武與公孫祿,將他們免去官職。后又以各種罪名陸續(xù)罷免了中太仆史立、南郡太守毋將隆、泰山太守丁玄、河內(nèi)太守趙昌等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剝奪了高昌侯董武、關(guān)內(nèi)侯張由等的爵位。與此同時,王莽逐漸培植了自己的黨羽,以其堂弟王舜、王邑為腹心,用自己的親信甄豐、甄邯主管糾察彈劾,平晏管理機要事務(wù)。王莽平時表情嚴(yán)肅一本正經(jīng),當(dāng)想要有所獲取利益的時候,只須略微示意,他的黨羽就會按他意思紛紛上奏,然后王莽就磕頭哭泣,堅決推辭,從而對上以迷惑太后,對下向平民百姓掩蓋自己的野心。
元始元年(公元1年),大臣們向王太后提出,王莽“定策安宗廟”的功績與霍光一樣,應(yīng)該享受與霍光相等的封賞。王莽得知后,上書表示,他是與孔光、王舜、甄豐、甄邯共同定策的,希望只獎勵他們四人,以后再考慮自己,他不顧太后的多次詔令,堅決推辭。大臣們不斷向太后建議,王莽推辭再三之后接受了“安漢公”的稱號,但始終拒絕接受封給他二萬八千戶食邑俸祿;此外,王莽與其三大親信升任“四輔”之位:王莽為太傅,領(lǐng)四輔之事;孔光為太師、王舜為太保、甄豐為少傅,位居三公上。“四輔”大權(quán)獨攬,除封爵之事外,其余政事皆由“安漢公、四輔平?jīng)Q”。
王莽先是建言應(yīng)該首先對諸侯王和功臣后裔大加封賞,然后封賞在職官員,增加宗廟的禮樂,使百姓和鰥寡孤獨都得到好處,對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從而再次博得朝野的好感。其次是建言太后王政君帶頭過儉樸的生活,自己又貢獻錢百萬、田三十頃救濟民眾,百官群起效仿。每逢遭遇水旱災(zāi)害,王莽只吃素食,不用酒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國大旱,并發(fā)蝗災(zāi),受災(zāi)最嚴(yán)重的青州百姓流亡。在王莽帶頭下,二百三十名官民獻出土地住宅救濟災(zāi)民。災(zāi)區(qū)普遍減收租稅,災(zāi)民得到充分撫恤。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被撤銷,改為安民縣,用以安置災(zāi)民。連長安城中也為災(zāi)民建了一千套住宅。大司徒司直陳崇為宣傳王莽,于是上表贊頌王莽的功德,說他可與古代的圣人相比。
五、代漢建新
王莽擔(dān)心漢平帝的外戚衛(wèi)氏家族會瓜分他的權(quán)力,于是將漢平帝的母親衛(wèi)氏及其一族封到中山國,禁止他們回到京師。王莽長子王宇怕平帝日后會怨恨報復(fù),因此極力反對此事,但王莽不聽。王宇與其師吳章商議后,想用迷信的方法使王莽改變主意,于是命其妻舅呂寬持血酒撒于王莽的住宅大門,然后想以此為異像,勸說王莽將權(quán)力交給衛(wèi)氏。但在實行程中被發(fā)覺,王莽一怒之下,把兒子王宇逮捕入獄后將其毒殺。然后借此機會誣陷誅殺了外戚衛(wèi)氏一族,牽連治罪地方上反對自己的豪強,逼殺了敬武公主、梁王劉立等朝中政敵。事件中被殺者數(shù)以百計,海內(nèi)震動。王莽為了消除負面影響,又令人把此事宣傳為王莽“大義滅親、奉公忘私”的壯舉,甚至寫成贊頌文章分發(fā)各地,讓官吏百姓都能背誦這些文章,然后登記入官府檔案,把這些文章當(dāng)作《孝經(jīng)》一樣來教導(dǎo)世人。
元始三年(公元3年)王莽48歲,立長女王嬿為漢平帝劉衎的皇后(即孝平皇后,后來改封為黃皇室主);長子王宇因呂寬案,被王莽逼自殺,牽連數(shù)百人,王莽之同黨即上書說,安漢公大義滅親,公而忘私,作八篇誡書與孝經(jīng)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書目。
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加號宰衡,位在諸侯王公之上。王莽奏請建立明堂、辟雍、靈臺等禮儀建筑和市(市場)、常滿倉(國家倉庫),為學(xué)者建造一萬套住宅,網(wǎng)羅天下學(xué)者和有特殊本領(lǐng)的幾千人至長安,大力宣揚禮樂教化,得到儒生的擁戴。先是四十八萬余民眾,以及諸侯、王公、宗室上奏請求加賞于安漢公王莽,再是公卿大臣九百人請求為王莽加九錫。于是朝廷賜予王莽象征至高無上禮遇的九錫之命。接著,王莽為了制造太平盛世的景象,先是派“風(fēng)俗使者”八人到各地考察,回朝后大加贊頌天下太平,彰顯王莽宣揚教化之功。其次通過重金引誘的政策,使匈奴等外族遣使來歸順朝賀,王莽遂成為人們心中治國平天下的賢良圣人。
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禱上天代平帝而死。元始五年十二月(公元6年),漢平帝病死,王莽為了避免年長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縱政局,遂立只有兩歲的漢宣帝玄孫劉嬰(即:孺子嬰)為皇太子。太皇太后秉承群臣之意,叫王莽代理天子朝政,稱假皇帝,臣民則稱王莽為攝皇帝,王莽自稱”予”。
此時王莽51歲,值公元6年,改元居攝元年。王莽在朝中的勢力如日中天,幾乎等同于皇帝,這引起了以劉氏宗室為主的反對派的反彈。首先是安眾侯劉崇發(fā)難,居攝元年(公元6年)劉崇率領(lǐng)百余人進攻宛城,連城門也沒有攻入就失敗了。第二年九月,東郡太守翟義起兵,擁立嚴(yán)鄉(xiāng)侯劉信為皇帝,通告各地,長安以西二十三個縣的“盜賊”趙明等也起來造反。王莽十分恐懼,飯也吃不下,日夜抱著孺子嬰在宗廟禱告,又模仿《大誥》寫了一篇文章,說明自己攝位是臨時的,將來一定要將皇位歸還孺子嬰。同時王莽不斷調(diào)動大軍鎮(zhèn)壓,攻滅翟義的部隊。次年,王莽派王邑平息了叛亂,王莽遂有稱帝之心。
西漢自武帝以后,朝廷上的大臣與學(xué)者,論災(zāi)異與禪讓的風(fēng)氣頗盛行。時人認(rèn)為災(zāi)異是上天對人君失德的譴責(zé)。有在昭帝之時晆弘以及宣帝之時蓋寬饒上奏禪位,更有哀帝之時聽從方士儒生之言進行改元,但改元之后,西漢的衰運仍然沒變。受災(zāi)異、禪讓等觀念影響的社會心理,為王莽進行代漢提供了條件。
王莽則大加利用,獻符命的人,皆得豐厚賞賜,有名哀章之人,更獻上金匱策書至漢高祖廟,大意言莽為真命天子,表中有十一人都有官銜。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朔(公元9年1月15日),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接受孺子嬰禪讓后稱帝,入高祖廟拜受,御王冠即天子位,改國號為“新”,王莽即新始祖,改長安為常安,稱“始建國元年”,王莽時年54歲。王莽在朝野的廣泛支持下,登上了最高的權(quán)位,開了中國歷史上通過(符命)禪讓作皇帝的先河。王莽從安漢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其計八年,中國歷朝除了貴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開篡奪之例。
六、托古改制
王莽稱帝后,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史稱“王莽改制”。
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宣布:將天下田改曰王田,以王田代替私田;奴婢改稱私屬,與王田一樣,均不得買賣。其后,改革幣制、官制,規(guī)定鹽鐵官營,山川河流收歸國有。
由于漢末以來,政治腐敗,朝廷奢華無度,地方搜刮盤剝,再加上豪強地主大量兼并土地,使得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困苦,經(jīng)濟凋敝,所以人心浮動,政治危機愈演愈烈。王莽執(zhí)政以來,為了獲取民心,雖然采取了一系列緩和社會矛盾政策,但也始終未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王莽信奉儒家思想,他認(rèn)為天下要恢復(fù)到孔子所宣稱的“禮崩樂壞”前的禮治時代,才可能實現(xiàn)政通人和。因此王莽當(dāng)上皇帝后,企圖通過復(fù)古西周時代的周禮制度來達到他治國安天下的理念,于是仿照周朝的制度開始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王莽在始建國元年宣布的政策是:將天下田改名‘王田’,以王田制為名恢復(fù)井田制;奴婢改稱‘私屬’,與王田均不得買賣。其后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把鹽、鐵、酒、鑄錢及山林川澤收歸國有。但由于這些政策只求名目復(fù)古,很多都是與實際情況相違背的,而且在推行時手段和方法不正確,在遭到激烈反對后,又企圖通過嚴(yán)刑峻法強制推行,使諸侯、公卿直到平民因違反法令而受重罪處罰者不計其數(shù),加劇了社會的動蕩。人們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各項政策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因此導(dǎo)致天下各豪強和平民的不滿。
王莽因國內(nèi)已有北海郡、南海郡、東海郡,而唯獨缺少西海,為了湊全這“四海”,他窮兵黷武地出兵將青海湖一帶的土地占領(lǐng)來設(shè)置西海郡。為使這塊荒地像一個郡,必須強制移民,于是增加了五十條嚴(yán)酷法令,以便增加成千上萬的罪犯,滿足移民的需要。為了這個西海郡,王莽招來了最初的不滿。
他將原本臣服于漢朝的匈奴、高句麗、西域諸國和西南夷等屬國統(tǒng)治者由原本的“王”降格為“侯”。又收回并損毀“匈奴單于璽”,改授予“新匈奴單于璽”;甚至將匈奴單于改為“降奴服于”,高句麗改名“下句麗”;各族因此拒絕臣服新朝。王莽又主動挑起了無謂的爭端,輕率地決定動用武力,不僅導(dǎo)致邊境沖突,還使數(shù)十萬軍隊長期陷于邊疆,無法脫身,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邊境戰(zhàn)亂不絕。
始建國次年(公元10年),王莽接受表弟王舜的建議,集天下賢能之士皆來長安,開始編匯《漢語典》《醫(yī)典》《婚喪典》《文學(xué)典》等重要典籍。天鳳元年春三月乃成。
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匈奴、高句麗、老窩、浦涯等小國,先后臣服新朝。
七、反莽浪潮
王莽掌權(quán)之初,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擁戴,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對。王莽進京時曾召請新都相孔休,想任命他為國師,被孔休杜門謝絕。大司空彭宣、王崇,光祿大夫龔勝,太中大夫邴漢等也請求乞骸骨,謝官歸里。以后,在他專權(quán)期間,一面大封其親信,多達395人,一面將劉氏宗族諸侯王32人,王子侯181人廢黜,其代漢野心逐漸暴露。因此,劉氏宗族及貴族官僚相繼起兵反抗是必然的。
居攝元年(公元6年),安眾侯劉崇率百余人攻宛,因人少失敗。
居攝二年(公元7年)九月,東郡太守翟義打出為國討賊,以安社稷的旗號,起兵十余萬,立嚴(yán)鄉(xiāng)侯劉信為天子,三輔二十三縣十余萬人起而響應(yīng)。王莽聞訊后,連忙派關(guān)東甲卒前往鎮(zhèn)壓,鬧得首都周圍十分緊張,直到第二年二月,才將翟義等人的反抗鎮(zhèn)壓下去。
居攝三年(公元8年)九月,期門郎張充等六人密謀劫殺王莽,擁立楚王,事發(fā)后被誅殺。新朝建立后,反莽活動仍沒有停止。
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四月,徐鄉(xiāng)侯劉快率數(shù)千人起兵。真定人劉都等密謀舉兵造反,事泄被誅。這些反莽活動,開始十分微弱,且被相繼鎮(zhèn)壓下去,但卻表明,劉氏宗族及一部分地主官僚與王莽的矛盾已經(jīng)開始激化。與此同時,下層普通百姓的反抗活動也此伏彼起,層出不窮。
王莽改制沒有解決西漢末年以來的土地兼并以及流民問題。相反,由于他興師動眾討伐匈奴和周邊少數(shù)民族,大興土木,還大大加重了老百姓的賦稅、徭役負擔(dān),甚至造成成千上萬的百姓死于非命。例如征句町時,王莽發(fā)吏民二十萬,因軍糧前后不相及,士卒饑疫,三歲余死者數(shù)萬人。人禍加上天災(zāi),使土地荒蕪,物價騰貴,米價由漢文帝時的每石數(shù)十錢漲至二千錢。
到王莽末年,更達到了每斛價值黃金一斤。天災(zāi)人禍迫使百姓流落他鄉(xiāng),人相食的慘狀史不絕書,人口銳減了三千多萬,史稱“百姓虛耗,十有二存。”面對這種現(xiàn)象,王莽無計可施,竟然異想天開,派人教流落關(guān)中的饑民“煮木為酪”。這種悲慘的生活,怎么能使百姓不鋌而走險,揭竿而起呢!
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各地百姓苦于新莽政權(quán)頻繁的征發(fā),相繼棄城郭流亡為盜賊,其中并州(山西大部及河北、內(nèi)蒙一部)等邊境地區(qū)尤甚。
天鳳二年(公元15年),五原(今包頭市西北)、代郡(今河北蔚縣西南)一帶百姓不堪北征匈奴士卒的騷擾,數(shù)千人起而造反,捕盜將軍孔仁經(jīng)過一年多的圍剿,才將盜賊平定下去。
天鳳四年(公元17年)以后,天下愈愁,盜賊起,各地人民紛紛起而反抗。在這一年,瓜田儀在會稽長洲(江蘇蘇州)率眾起義,堅持長達數(shù)年之久。同年,瑯琊海曲(今山東日照)婦女呂母為被縣宰冤殺的兒子報仇,率眾攻破縣城,處死縣宰,自稱將軍,出沒于海上,其勢力迅速發(fā)展到數(shù)萬人。呂母是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的農(nóng)民起義的第一個女領(lǐng)袖。
天鳳五年(公元18年),東海(今山東郯城北)人力子都率眾起義,隊伍迅速發(fā)展到數(shù)萬人,活躍于徐州等地,王莽遣使者發(fā)郡國兵擊之,不能克。在北方,也出現(xiàn)數(shù)十支起義軍,其中較為著名的有銅馬部、青犢部、上江部、城頭子路部等。在南方,有張霸在南郡(今湖北江陵東北)的起義、羊牧在江夏(今湖北云夢)的起義、秦豐在南郡的起義、王州公在廬江(今安徽廬江西南)的起義。這些義軍人數(shù)不等,少則數(shù)千,多則數(shù)萬、數(shù)十萬,其活動范圍往往跨州連郡,活躍于廣大地區(qū)。
在國都附近的“三輔”地區(qū),小股起義也多得不可勝數(shù)。地皇二年(公元21年),三輔盜賊麻起,甚至在長安城中也有盜賊出沒,王莽不得不置捕盜都尉官,令執(zhí)法謁者追擊長安中,建鳴鼓攻賊幡,而使者隨其后。
在當(dāng)時遍布全國的起義軍中,有兩支最大的隊伍,成為農(nóng)民起義的主流,這就是南方的綠林軍和北方的赤眉軍。
八、亡國被殺
在王莽推行新政時,屢有旱、蝗、瘟疫、黃河決口改道等災(zāi)害出現(xiàn),由于王莽改制不僅沒能緩和社會矛盾,反而造成了天下劇烈動蕩,國庫也耗費殆盡無法撥款賑災(zāi),造成了民眾生存難以為繼。因此于天鳳四年(公元17年)全國發(fā)生蝗災(zāi)、旱災(zāi),饑荒時,各地農(nóng)民紛起,其中形成了赤眉軍和綠林軍兩大軍事勢力。
公元23年,王莽在南郊舉行哭天大典。
地皇四年(公元23年),起義軍(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在王揖等護衛(wèi)下逃往漸臺,公卿大夫、宦官、隨從還有千余人。守城的王邑日夜搏斗,部下死傷略盡,也退至漸臺。這時他的兒子、侍中王睦正想脫掉官服逃命。王邑將他喝住,父子倆一起守著王莽。最后隨從王莽的千余人全部戰(zhàn)死或者被殺。王莽被起義軍戰(zhàn)士(商縣人杜吳)所殺,校尉公賓就向杜吳問王莽的尸身在哪,杜吳告訴他在“室中西北陬間”,公賓就斬了王莽的首級,懸于宛市之中,數(shù)十個軍士爭相殺王莽,分裂了王莽的尸體。百姓們聽說王莽的首級在宛市,‘共提擊之,或切食其舌’。
新朝滅亡,王莽的頭顱,被后來歷代皇室所收藏,直到公元295年晉惠帝時,洛陽武庫遭大火,遂被焚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