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組建團隊

妥善地組建團隊可以幫助團隊更好地協作,能夠提高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和績效,同時也可以幫助團隊成員實現自我發展和個人成長。

團隊管理者在組建團隊時,可能用到的心理效應有:社會惰化效應(Social Loafing Effect)、共生效應(Symbiotic Effect)、集體意識(Collective Consciousness)和塔西陀效應(Tacitus Effect)。

1.1.1 社會惰化效應:人多不一定力量大

問題拆解

俗語“人多力量大”“人多好辦事”“眾人拾柴火焰高”,雖然從結果上看是對的,但就團隊中個體的效率來說卻不一定是最優解。小團隊中的個體效益往往比大團隊中的個體效益高,相同人數的多個小團隊的總體效益往往比一個大團隊的效益高。

心理效應

社會惰化效應(Social Loafing Effect),有時也叫社會懈怠、社會致弱、社會逍遙,指當個體與團隊成員一起完成某件事的時候,個體的工作效率會比獨自完成低的現象。社會惰化效應并不完全取決于主觀意志,團隊成員數量和團隊規模本身也影響著個體的工作效率。

法國農業工程師馬克西米利安·林格爾曼(Maximilian Ringelmann)曾在1883年做過一個實驗:將被試者分成1人組、2人組、3人組和8人組,要求每組所有人盡最大努力拉繩子,然后計算單向平均拉力。

結果1人組拉繩子的單向平均拉力是63千克;2人組拉繩子,平均每個人的單向拉力為59千克;3人組拉繩子,平均每個人的單向拉力為53千克;8人組拉繩子,平均每個人的單向拉力為32千克。

人數增加后,集體力量并不等于個體力量總和,出現了“1+1<2”的效果。這也是為什么經典管理學認為管理者的管理范圍不宜大于8人,以3~5人為宜。

避免社會惰化效應的4個要點

基于社會惰化效應團隊管理者的6點注意事項

小貼士

盡管個人能力對團隊的成功至關重要,但強大的團隊更需要內部協作和團隊精神,而不僅僅是個人能力。要提高組織能力,減少社會惰化效應,團隊管理者就要保證團隊內部有效溝通和交流,及時發現并解決團隊內部的問題和矛盾,保持團隊的凝聚力。

1.1.2 共生效應:構建人才生態系統

問題拆解

團隊中人才間的互補關系就像生態系統中生物間的互補關系。穩定和諧的生態系統具有生物多樣性的特點,不同生物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同樣,優秀團隊往往也并非只有單一類型的人才。

心理效應

共生效應(Symbiotic Effect)最早是由德國真菌學家安東·德·巴里(Anton De Bary)提出的,原指生態系統中不同物種間相互協作,和諧共存,形成命運共同體,讓自身得以更好生存的現象。

共生效應一開始只是個生物學概念,后來逐漸延伸到心理學、管理學、哲學等領域。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受共生效應的影響,就連商業上的競爭對手間,也并非只有競爭關系,加強合作,共同發展,做大整個行業的蛋糕,彼此都能獲得更多利益。

在團隊管理中,有效利用共生效應能夠擴大團隊的邊界,實現團隊的多元化,強化團隊的效能,產生“1+1>2”的效果。

共生效應的5種應用

基于共生效應團隊管理者的6點注意事項

小貼士

共生效應并不意味著團隊中不能有競爭。生態系統中存在生物間的協作和競爭,團隊中也是如此。在團隊中建立適度的競爭機制,有助于激發成員的積極性和進取心,但同時要避免過度競爭導致的負面影響。

1.1.3 集體意識:實現上下一條心

問題拆解

人的態度能夠被其所在的集體所影響,這種影響很多時候并不是明顯的、劇烈的、令人抗拒的,而是潛移默化的。這種影響可能會讓工作態度消極的員工變得積極,讓原本不考慮周圍人感受的員工變得在乎別人的感受,讓原本責任感不足的員工變得有責任感。

心理效應

集體意識(Collective Consciousness)指的是集體成員對集體信念、價值觀、目標或規范等的共同認知。集體成員在多數情況下視集體利益優先于個人利益,表現出集體榮譽感與責任感。

與其說集體意識是全體成員的一種顯意識,不如說是一種潛意識,是一種在知覺范圍之外的認識,是集體成員在集體中長期認同或接受某些觀點,長期從事某些行為形成的潛移默化的結果。

組織能力強、運轉效率高的團隊往往有較強的集體意識。培養團隊成員的集體意識,有利于打造出優秀的團隊。

培養集體意識的4個關鍵

基于集體意識團隊管理者的6點注意事項

小貼士

培養集體意識是團隊管理者在組建團隊時不可忽視的步驟。團隊管理者應引導團隊成員持續且有意識地交流,并確保信息在團隊內自由流動。只有全員積極互動,團隊成員之間才能產生意識上的共通性,才能培養集體意識。

1.1.4 塔西陀效應:塑造公信力

問題拆解

“狼來了”的故事告訴我們,當人多次被某人欺騙時,就再也不信任這個人了,之后不論這個人說什么,都會被認為在撒謊。公信力是團隊管理者的寶貴財富,要靠努力獲取,一旦丟失,很難再獲取。

心理效應

塔西陀效應(Tacitus Effect)指的是當一個人失去公信力的時候,不論其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都會被認為是假話,不論其做的是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壞事。

普布利烏斯·科爾涅利烏斯·塔西陀(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是古羅馬時代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學家和演說家,他強調歷史對后代的教育意義。

塔西陀曾經在自己的著作中說:羅馬皇帝尼祿死后,繼任的新皇帝迦爾巴下令捕殺了一個制造叛亂的將領和一個可能發動叛亂的將領。而那位可能發動叛亂的將領(卡皮托)在捕殺命令下達前就已經被處決了。很多人認為卡皮托并無叛亂的野心,因此對迦爾巴的做法不滿。

塔西陀總結:這兩次處決的反響很不好,一旦皇帝成了人們憎恨的對象,他做好事同樣會引起人們的厭惡。

避免塔西陀效應的4個要點

基于塔西陀效應團隊管理者的6點注意事項

小貼士

當團隊管理者發現自己失去公信力時,要向團隊成員解釋情況,承認自己在過去決策或行為中的錯誤,并表示愿意改正;另外要對自己的行為和決策進行反思,找出問題所在,然后加以改正;展示出自己努力改正的決心,以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值得信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塔城市| 武清区| 奈曼旗| 马龙县| 城固县| 米林县| 连平县| 霞浦县| 施甸县| 尼勒克县| 拉萨市| 洛阳市| 大同县| 常德市| 嘉荫县| 海丰县| 南投县| 淮南市| 锡林浩特市| 府谷县| 精河县| 靖宇县| 浦城县| 西吉县| 宁乡县| 神木县| 荣昌县| 靖西县| 黄冈市| 遂平县| 南安市| 菏泽市| 德州市| 莱阳市| 金山区| 虹口区| 班玛县| 新源县| 青浦区| 南川市| 东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