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法學講義(第二版)
- 羅翔
- 1407字
- 2025-07-01 16:08:04
初版前言 每一次學習都是為了追求智慧
這是一本寫給非專業人士的法律書籍,很感恩能有這樣的機會。
有人問我,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學習刑法?是因為兇殺、暴力、色情的內容吸引眼球嗎?也許有這個因素,但這絕非關鍵性的原因。
在我看來,包括刑法在內的每一門學科都可以引發人們嚴肅的思考,啟迪人們對真理的向往,每一個人都有學習看似艱深的專業知識的能力。如果把人類的知識比作一棵大樹,刑法不過是這棵大樹中一根極小分杈中的枝條。但這根枝條依然有對普遍真理的追求,正是這種對真理的追求撥動了人們的心弦。
法律要追求公平和正義,刑法更是如此,如果沒有對客觀真理的持守,法律必然淪為一種工具,技術主義的法學思維就可以為任何結論提供精致的論證,同時也以所謂的專業意見拒絕民眾一切的意見與質疑。
人類的有限性,讓我們無法獲得對世界的整體性認識。我們對真理每一個面相的把握如同盲人摸象,任何知識都需要接受必要的懷疑,以擺脫知識的獨斷與傲慢。
但懷疑是為了相信,是為了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穩步前行,而不是拒絕甚至虛無真理。我們的有限性決定了法律所追求的正義是有瑕疵的,但并不代表正義是不存在的。
大象是客觀存在的,它并非人類的假設,雖然我們只能摸著它的一部分,但無數摸象的人也許能夠盡量拼湊出象的整體。因此,永遠不要在自己看重的立場上附著不加邊際的價值,要接受對立觀點的合理性。專業人士也必須俯下身段,傾聽民眾樸素的智慧。
作為學者,我們時常生活在一種幻象之中,認為真正的知識一定是高雅的,大眾傳播都是下里巴人,娛樂至死。但這是一種傲慢與偏見,甚至是另一種形式的不學無術。真正的知識一定要走出書齋,要影響每一個愿意思考的心靈。
每一個人都擁有學習的能力與權利,每一種學習從根本上都是對普遍真理的回應。因此,所有的專業都具有大眾性,都可以從不同方面滿足人們對真理的追求。
很高興,我能走上普法的劇場,普及法治的觀念。亞里士多德定義法治的基本內涵有二:良法而治、普遍遵守。法律永遠要追求共性的良善,去真正滿足每個人心靈深處的正義感。唯此,法律才可能獲得普遍的遵守。
這種對正義的渴望本身就存在于民眾的內心,我們只不過用專業的刑法語言去召喚、去共情、去傾聽、去啟發人們內心對正義的向往。
我們學習知識,是為了追尋它背后的智慧。在知識爆炸的今天,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知識焦慮感。可是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追逐無限的知識。
這本書無法讓你立刻成為刑法學專家,但能夠為你提供相對完整的刑法體系,從犯罪論、刑罰論,再到具體罪名的定罪量刑,學會用法學思維去看待現實事件。我會在你熟悉的實際案例,例如張三的犯罪故事中運用刑法學進行分析,有些觀點很可能會顛覆你對于法律的認知,但這能讓你培養出獨立、睿智的思維方式,啟發你帶著法律的智慧回歸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
有人曾經問智者,智慧是什么?智者給了他三個錦囊,說這里有三種智慧,涵蓋了人生中一切智慧的精華。
第一個錦囊中寫著謙卑。
第二個錦囊中寫著謙卑。
第三個錦囊中還寫著謙卑。
蘇格拉底說,承認自己的無知乃是開啟智慧的大門。
作為一名刑法學老師,我時常在與其他專業朋友的交流中發現自己的有限和愚蠢,自己的虛偽與虛榮。
我一直覺得,自己所得一切皆非所配。很多的榮光不過草船借箭,眾人將我不該有的榮譽投射于我。既然登上普法的舞臺,就希望能夠演好給定的劇本,并從容接受下場的命運。
親愛的朋友,讓我們在每一次的學習中追求智慧,尋找人生的使命,對抗虛無與虛榮。
羅翔
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