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新全球化時代來臨,新興市場的新機會

全球五次產業鏈遷移與未來趨勢

回顧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各時代在世界舞臺上創造奇跡的國家無一不是抓住了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不斷遷移的歷史機遇。從第一次工業革命至今,全球已經經歷了四次大規模的產業鏈遷移浪潮,目前正在進行第五次產業鏈大遷移。

時勢造英雄:從時間軸看產業鏈遷移

19世紀下半期至20世紀上半期,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助力下,英國生產力快速提升,成為當時的“世界工廠”。隨著國內產業容量逐漸飽和與成本上升,英國揭開了第一次全球產業鏈遷移的序幕。法國、德國和美國成為這次產業鏈遷移的主要承接國。美國在19世紀60年代主導了以電氣應用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并超越英國而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美國不斷創新高端技術,發展核能、IT信息化、生物工程三大領域的硬科技,同時把美國的低端產業、基礎制造業向日本和德國轉移。日、德兩國隨之加速了工業化進程而成為新的“世界工廠”。這是第二次產業鏈遷移,產業鏈從美國遷移到了日本、德國兩大新興市場。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日本、德國也經歷了類似美國的科技化升級。當時由于成本快速上升,因此日本和德國把一些基礎制造業、來料加工業向“亞洲四小龍”和部分拉美國家轉移。這就是第三次產業鏈遷移。“亞洲四小龍”抓住了工業化的機遇,承接了日本、德國的轉口貿易和加工制造業務,從而實現經濟高速增長。

第四次產業鏈遷移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歐洲的發達國家、美國、日本,以及“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將產業鏈向逐步開放的中國內地遷移。中國成為第四次產業鏈遷移最大的受益者。從宏觀視角看,中國在承接這次產業鏈遷移后,成為強大、高效率的世界“超級工廠”,形成了完整的以產業分類區域集群為特色的制造業基地。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以及人口紅利巨大潛力的釋放,居民收入不斷提升,消費力也大大提升。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構建了全球領先的完備的產業供應鏈體系。小到塑料制品,大到汽車和艦艇,都能實現中國制造。“中國制造”成為全球流行的新概念,并逐步成為高質量的代名詞。這個過程也是中國從資本輸入國逐步過渡到資本輸出國的過程。

2012—2015年,形成了全新產業資本的中國逐步對外嘗試資本投資和產業鏈遷移的探索。由于社會整體的人才和土地資源等經營成本快速上升,基礎、低端制造業的紅利逐步消退,加上中國勞動年齡(16~59歲)人口出現下降的趨勢,還有地產方面的高投入對制造業形成了“擠出效應”,因此中國開始向勞動力和土地成本更具優勢的越南、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進行產業鏈遷移。與此同時,為了緩解美國提高關稅和設置其他貿易壁壘帶來的壓力,中國企業開始向美國的鄰居墨西哥轉移部分制造業,如汽車零部件產業。

看到中國制造業強勢崛起,美國政府開始著力于讓高端供應鏈回流美國的大戰略。2022年8月9日,美國政府推出了價值527億美元的《芯片和科學法案》(HIPS and Science Act)。該法案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為美國半導體產業提供高額的政府補貼,并為在美國建立芯片工廠的企業提供稅收減免。隨后,美國又推行了《通脹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該法案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對美國清潔能源相關領域給予較大力度的政策和稅收補貼支持。從奧巴馬時代開始,美國就已經著手讓制造業回歸美國;在特朗普執政時期,美國以各種保護性政策爭取企業;而拜登上臺后,更是揚言要讓制造業回歸。但美國的一些做法明顯帶有針對性,中國對此有異議。

當下,中國大量產業的走向必然是,國內不斷形成由科技驅動的升級產業鏈,而在中國以外,特別是“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則加大制造業供應鏈的建設和產能的輸出。中國企業家不得不走出原來的舒適區,去迎接全新的挑戰,在那些還處于經濟發展初級階段且人口眾多的新興國家再走一次成功之路。第一次“下南洋”時走出去的大多是比較窮困的勞動者,南洋對他們來說,可能意味著一條生存之路。而當下“再下南洋”,走出去的已經是擁有大量技術和經驗的企業家。從企業間的競爭能力和資源的角度來說,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中國企業已經具有相當強的競爭力。未來10年,中國企業家一定會成就一批全球性“新巨人”企業,打造屬于中國的真正的跨國公司。

從日本出海案例看第五次產業鏈遷移

在尋找新的發展機遇的當下,我們研究日本的產業鏈遷移案例,也許能從中得到很好的啟發。日本在經濟泡沫破滅后面臨巨大的內需失落,但產業出海卻呈現較高增長,特別是日本制造產業向中國輸出,幫助很多日本企業成為大型跨國企業集團。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股市、地產資產價格大跌。經濟泡沫破滅后,日本陷入“失去的三十年”(1989—2019年),大量日本人不得不背負高額負債,缺少繼續投資和高消費的意愿。日本內需增長大幅度放緩,表現為GDP發展緩慢,但宏觀層面國民總收入持續走高。對此,日本開始實施探索本土以外市場的出海戰略。在內需長期疲弱之下,日本企業普遍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特別是與其一水之隔的市場規模龐大的中國。20世紀90年代末,大量來自日本的投資涌入中國,隨之出現了一系列變化,比如,中國上海和東北地區都掀起了學習日語的熱潮;日本上市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業務規模擴大,業績提升,股價上漲。出口和海外銷售成為日本國內經濟“失去的三十年”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的重要驅動力。1990—2022年,日本上市公司的海外營業收入占比從19%升至50%,海外營業收入成為其營業收入維持年均增速的重要支撐,而同期日本GDP年均增速僅為0.9%。

日本出海產業的變遷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始于20世紀90年代,日本電氣設備成為出海主力;第二階段始于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工業化進程加速,日本順周期制造業出口規模迅速上行;第三階段始于2011年,日本消費行業出海規模迅速上行。機械、電氣設備、運輸設備等是日本出口產品的主力,占據較高的出口市場份額。此外,日本技術優勢依然明顯的上游材料和下游消費品(如食品、醫藥)也是出口的主要品類。

從上市公司看,1992年至2022年底,日本股價翻倍的企業多集中于制造業和消費行業。其中,制造業包括醫療器材、汽車、電氣設備、生物制藥、化工等,多為日本具備技術優勢的高端制造業;消費行業主要涉及藥店商超、個人用品、家居用品、食品制造等領域。此外,日本的科技和軟件服務、通信服務等行業的上市公司股價也獲得不錯的漲幅。對比上市公司股價表現和行業整體海外營業收入占比的變化,二者表現出較為明顯的一致性。制造業尤其如此,海外業務擴張成為制造業上市公司過往30年股價表現的重要支撐。從股價表現來看,日本出海龍頭企業的股價在30年間的漲幅明顯優于日本股市的整體表現。

日本消費品企業出海成功,主要得益于其品牌效應的帶動。日本藥店、零售商超、休閑品、家居產品等領域的龍頭企業具備全球競爭力,其中典型的公司有尤妮佳、任天堂、索尼等。在日本制造業出海企業中,股價表現優異的多為利潤率本身較高或隨出海有明顯提升的企業。這些企業集中于醫療器材、工業工程等行業。

東南亞概況和經濟概述

歷史、地理、人口概況

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發展機遇中,中國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同時,由于東南亞各國在地理和地緣政治方面與中國在歷史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大部分中國企業出海的第一站會選擇東南亞國家。相比于非洲、中東市場,東南亞市場最大的好處是相對比較容易實現組織力,當地的華人文化基礎使得中國企業最初的落地風險相對較低。

東南亞位于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東南亞地區共有11個國家,分別為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菲律賓、緬甸、柬埔寨、老撾、文萊和東帝汶,總面積約為457萬平方千米。東南亞是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重要的十字路口,不僅有著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也是亞洲經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東南亞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為其經濟的長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出海企業而言,東南亞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疊加各國政府的對外經濟政策支持,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把東南亞作為重要的出海目的地之一。據公開新聞報道,到2030年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有望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

經濟概述

印尼為東南亞最大單一市場,占東盟約40%的GDP和41%的人口。縱觀東南亞國家,印尼雖然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的“差等生”,也是長期被國際市場忽視的“隱形大國”,但近幾年已變為頗受關注的東南亞市場中最亮眼的高增長國家。印尼作為世界第四大人口國家,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儲備,疊加良好的營商便利度,近幾年經濟快速增長回暖,國民經濟率先從疫情中全面復蘇,經濟發展韌性凸顯。因此,印尼越發得到外國資本的重視。過去,日本和韓國是印尼重要的外資方。近幾年,中國資本也大量進入印尼市場。目前,印尼已經成為“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企業出海東南亞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近年來,東南亞地區在全球分工中的參與程度正在持續加強。2022年,東盟已躋身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商品出口總額約為2萬億美元。該地區的出口商品以電子設備與元器件、機械設備等高端制造產品為主,同時服務貿易規模也在持續增長,其中IT服務、金融服務、商業咨詢占比達46%。

地理臨近是東南亞國家和中國經貿合作高速發展的核心基礎。目前,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互動和合作不斷深化。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在經濟上協同性強,中國相對側重中高端技術,比肩發達國家,東南亞國家則側重中低端產業制造。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出口替代效應初顯:越南的出口產品主要是輕工業產品,包括服裝鞋帽和家具;泰國的出口產品主要是橡膠制品、汽車和零部件等;馬來西亞的出口產品替代了一部分中國的機電和家具相關產品。東南亞國家的線下零售業總體上基礎薄弱,前十大區域零售商所占市場份額不到10%,這表明在電商領域有實現較高增長的機會。此外,東南亞本土供應鏈制造基礎較弱,消費品進口依賴度高,這就為跨境電商提供了良好機遇。東南亞國家的電商平臺主要包括Shopee、Lazada和Tokopedia(已與TikTok印尼合并)。東南亞國家的電商平臺正迅速整合為幾家大電商,與此同時,TikTok也在高速成長,成為其最大的挑戰者。

中國的供應鏈優勢、人才優勢、經驗優勢和資本優勢,將是未來10年新興市場格局中的重要競爭力。中國風靡過的產品和業態中,有很多值得再做一遍。如今的東南亞市場如同過去的中國市場,正處于高增長、靠勤奮和勇氣致富的時代,時光機理論正在被實踐。中國的第一波先行者已打開市場,如傳音、小米、冬海集團、極兔、TikTok……東南亞市場是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大陸,同樣也蘊藏著參照系中最明顯的賺錢機遇。當然,各國的現代渠道發展階段不同。比如,新加坡、菲律賓的現代渠道較為發達;印尼建立了東南亞最大的傳統渠道,線下銷售主要在傳統渠道完成。

南亞概況和經濟概述

歷史、地理、人口概況

在地理上,我們通常將亞洲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中、西段以南和印度洋之間的地區統稱為南亞地區。南亞地區因喜馬拉雅山脈的高大山體將其與亞洲其他地區隔開,從而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南亞地區西連阿拉伯海,東至孟加拉灣,地區內共包含7個國家,分別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同時,緬甸受南亞文化的影響較大,在研究層面也經常被歸為泛南亞國家。

南亞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達羅毗荼人就已在印度河沿岸從事農業生產和一定的商貿活動,逐漸形成了發達的城市文明。歷史上,南亞在很長時間內都是世界上的富庶地區之一,農業、手工業等行業的發展水平及文化藝術水平都排在當時全球的前列。

15世紀末期,西方殖民勢力開始進入南亞地區。18世紀中期,除尼泊爾、斯里蘭卡以外的南亞國家基本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在此后的殖民統治期,南亞處于發展相對停滯狀態,逐漸成為世界上貧窮落后的地區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瓦解,但那時的英國當局在南亞地區提出了《蒙巴頓方案》,主張“印巴分治”,這種“分而治之”的政策,導致南亞國家始終面對著相對復雜的地緣政治關系。南亞地區有眾多種族,多元化的民族結構與歷史上多次受到外族入侵有一定的關系。南亞是佛教、印度教等多種宗教的發源地,地區宗教信仰并不統一。印度人、尼泊爾人多信仰印度教,巴基斯坦人、孟加拉國人和馬爾代夫人主要信仰伊斯蘭教,而斯里蘭卡人和不丹人則信仰佛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后文簡稱商務部)《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的數據,截至2022年,南亞地區共有人口約18.79億人,占全球人口總數的近25%,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其中,印度人口14.2億人,巴基斯坦2.36億人,孟加拉國1.69億人,尼泊爾3 054萬人,不丹76萬人,斯里蘭卡2 218萬人,馬爾代夫57萬人。

南亞經濟體量前三名的國家

印度

從整體上看,南亞地區雖然有7個國家,但對全球經濟存在顯著影響的目前只有印度。同時,印度在南亞地區內的影響力也十分顯著。印度在2023年4月正式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且人口結構較具優勢,人口年齡分布呈上窄下寬的金字塔結構,15~34歲人群數量占比最高,整體分布與2000年的中國比較接近。從年齡中位數看,印度約為28歲,比中、美年輕約10歲,比日本年輕約20歲。不過目前,印度勞動力素質仍有待提升,且女性的勞動參與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印度人口紅利的釋放。

根據商務部《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的數據,2018—2022年,除2020年外,印度經濟均保持增長態勢。2020年,印度名義GDP同比下降5.8%,人均名義GDP下降6.7%。2022年,印度名義GDP為3.39萬億美元,同比增長7.5%,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人均名義GDP為2 388.6美元,同比增長6.7%。2022年,印度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占GDP比重依次為16.6%、25.6%和48.6%。2022年,印度投資、消費和凈出口占GDP比重依次為31.2%、71.0%和-4.0%。

在產業發展方面,印度走了一條和中國完全不同的道路。歷史上,印度跨過了工業化階段,直接實現了經濟體系從農業為主導向服務業為主導的躍升。從數據上看,印度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超過農業,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印度農業占GDP比重持續下降,服務業占比持續上升,而工業占比勉強保持不變,甚至有所下滑。2022年,印度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經提升至52%左右,制造業占比則不到15%。

近年來,在國際局勢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印度成為部分產業轉移的目的地。印度政府也在大力推動工業化建設,制造業的發展是最近幾年印度經濟的核心亮點之一。我們看到,印度在過去幾年迎來了汽車及零部件、消費電子組裝等行業的快速發展。

同時,印度的城鎮化率已經進入快速提升階段。工業化不斷推進,居民消費水平提升,且居民部門的杠桿率水平還比較低,這些因素讓印度的房地產市場迎來量價齊升,地產銷售和面向消費者的家具等行業都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除印度外,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也有一定的經濟體量。

巴基斯坦

據巴基斯坦中央銀行統計,2021—2022財年,巴基斯坦GDP約為3 772.89億美元,實際增長率為6%,超過4.8%的增長目標,在上財年5.74%的增速基礎上繼續保持增長態勢。人均GDP為1 506美元,同比增長13.63%。2021—2022財年,巴基斯坦國民經濟三大行業繼續保持增長態勢。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GDP占比分別為22.63%、19.09%和58.28%。第一產業產值同比增長4.4%,水稻、玉米、甘蔗和棉花等主要作物均實現9%~18%的增產,只有小麥產量下降3.9%。第二產業產值同比增長7.19%,制造業實現了廣泛增長,紡織、食品飲料和煙草等產業以及石化、家具和汽車行業的產出明顯增加。第三產業產值增長6.19%,占比最大的批發零售業和交通運輸倉儲業分別增長10%和5.4%。制造業是巴基斯坦經濟發展的支柱,其中輕紡工業占了較大比重。巴基斯坦是亞洲第八大紡織品出口國,而電子、機械等其他行業的發展則相對落后。

孟加拉國

孟加拉國是一個人口總量大且年齡結構非常好的經濟體。據孟加拉國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2—2023年,孟加拉國GDP約為4 538億美元,增長6.03%,人均GDP約為2 657美元,人均收入約為2 765美元。孟加拉國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孟加拉國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大產業占GDP的比重分別為11.2%、37.56%和51.24%。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孟加拉國消費、投資、凈出口占GDP比重分別約為73.98%、31.25%和-5.76%。

在工業方面,孟加拉國以原材料工業為主,重工業薄弱,制造業欠發達。但受益于廉價的勞動力,成衣制造成為孟加拉國工業的核心產業,是孟加拉國經濟的支柱,也是國家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目前,孟加拉國是全球牛仔服裝的主要生產國,年產量約為2億件。根據公開數據,孟加拉國約有500萬人從事服裝行業,2023年孟加拉國貨物出口總額為558億美元,其中成衣出口額占比近85%,約為474億美元。

非洲概況和經濟概述

GDP、市場、人口概況

非洲由56個國家和地區組成,2023年,非洲國家GDP總額達2.87萬億美元。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布的數據,2023年,非洲人均GDP最高的國家是塞舌爾,達21 575美元;最低的是布隆迪,僅為325美元,這個數值也是全世界最低的。塞舌爾是全非洲唯一一個人均GDP高于中國的國家,該國是以旅游業為主的印度洋小島國,人口總數僅10萬。非洲現有7個人口總數在5 000萬以上的人口大國,按2023年人均GDP從高到低排序,依次為南非、埃及、肯尼亞、尼日利亞、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剛果(金)。

從GDP總量看,非洲排名前三的國家分別是北部的埃及、中部的尼日利亞、南部的南非。但這三個國家的GDP在2023年均大幅下降,從4 000億美元級別降至3 000億美元級別。因下降程度不同,排名也換了位次,埃及取代尼日利亞排名第一,南非位列第二,尼日利亞跌至第三。

非洲區域化明顯,主要分為三大市場:第一個是北非市場,包括埃及、摩洛哥等主要國家,具備阿拉伯文化的很多特點;第二個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市場,包括東非國家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和坦桑尼亞等,西非國家尼日利亞、科特迪瓦、加納等,以及中非國家加蓬、喀麥隆等;第三個是南非市場,白人居多,生活習慣更接近歐洲,市場相對成熟,總體上市場機會偏小。2023年,非洲GDP總量排名前三的國家尼日利亞、南非和埃及,其GDP總量約為1.15萬億美元,約占整個非洲GDP的40%;排名前十的國家GDP總量約占整個非洲GDP的80%。

2023年非洲人口約為14億人,占世界總人口81.8億人的17%左右,平均年齡約為20歲,遠低于中國的37歲和歐洲的43歲。未來30年,全球人口將增加約20億人,其中一半新增人口將來自撒哈拉以南非洲,該地區的人口數量預計增長一倍,從約10億人增加到約20億人;未來10~15年,這里將擁有最大的勞動力群體和最具活力的市場。據Trading Economics公布的數據,截至2023年底,非洲人口位居前列的國家有尼日利亞(2.24億人)、埃塞俄比亞(1.27億人)、埃及(1.06億人)、剛果(金)(9 502萬人)、南非(6 220萬人)、坦桑尼亞(6 174萬人)等7個大國。非洲人均GDP已經突破每年2 000美元,經濟發展將有機會進入快車道。此外,非洲GDP的“二八法則”非常明顯,人口最多的7個國家的GDP將占據非洲GDP總額的主要部分,它們也是非洲最有發展機會的國家。

發展前景與存在的問題

非洲的城市化和工業化潛力非常大。未來10年,預計非洲將有近2億人從農村涌向城市,城市人口約為農村的2.5倍。2034年,非洲勞動力人口預計將達到11億人,人口紅利將在工業化進程中得到釋放。麥肯錫預測,2025年非洲制造業產出有潛力翻番至9 300億美元。

非洲經濟增長的長期趨勢較好。根據非洲開發銀行最新發布的經濟數據,2023年非洲GDP增長率為3.2%,資源密集度較低和貿易結構更多樣化的經濟體,如肯尼亞、科特迪瓦和毛里求斯,預計將成為經濟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4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經濟將出現基礎廣泛的增長,增長率將反彈至4%,有18個非洲國家的增長率預計將超過5%。

但非洲國家通脹比較嚴重。2022年,約42%的非洲國家年平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達到兩位數。非洲開發銀行預測,2024年非洲的平均通脹率將達到17.1%。為了遏制通脹、緩解匯率貶值壓力,許多非洲國家在2022年提高了國內政策利率,在2023年又進一步提高。加納、埃塞俄比亞、埃及、南非和津巴布韋等國家尤其需要收緊貨幣政策。非洲國家面臨宏觀經濟不穩、通脹壓力加大、債務風險上升等挑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的平均政府債務占其GDP的55.8%,全球貨幣環境收緊給其償還債務帶來額外壓力。相比之下,非洲東部、西部市場潛力大,經貿環境積極穩定,當地人對工作的熱情和自我驅動力強于其他地區。

非洲國家積極發展數字化,通過技術和創新解決政府和行業面臨的挑戰。疫情加速了非洲各國的數字化創新,各國對數字基礎設施和服務的需求增加。但非洲經濟增長仍面臨一些長期存在的頑疾,如基礎設施落后、農業生產效率不高、氣候變化沖擊、糧食安全風險凸顯等。

非洲國家整體工業化能力過低,嚴重依賴進口,進口的品類如排插、驅蚊用品、日化用品等,其售價是中國網絡售價的兩倍以上。不過,我們看到一些本地化生產品類存在巨大優勢,如超市里的烘焙品類基本是超市自有品牌的產品,同時超市標配有一個現烤面包檔口,因而烘焙是當地的引流品類。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供給端品類存在不充分競爭,部分壟斷品類存在壟斷溢價。電商目前也缺乏影響力,競爭力不足,難以倒逼超市提升效率。非洲電商渠道整體發展薄弱,電商的物價比超市還高,缺乏足夠的影響力。值得關注的是B2B與社交電商,其發展方向是線下零售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非洲的B2B行業蓬勃發展了很久,已經形成了一些有規模的中型B2B企業。非洲社交電商雖然目前規模比較小,還沒有形成產業價值,但發展速度非常快。

2021—2023年,中非進出口額均實現明顯增長。《中國與非洲經貿關系報告2023》顯示,2021年中非貨物貿易總額達2 542.9億美元,同比增長36%;2022年中非貨物貿易總額達2 820億美元,同比增長10.9%。中國連續14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地位。中國對非洲出口車輛等運輸設備的數量增長較快,從非洲進口的農產品數量增長明顯,近年年均增速達11.4%,越來越多非洲優質特色農產品加快進入中國市場。中非服務貿易在多個領域取得新進展,人民幣國際化業務在非洲不斷推進,中非本幣結算和互換安排取得較大進展。雙方互設的金融機構的分支機構日趨增多,金融便利化水平穩步提高。以跨境電商、移動支付、云外包合作等為主的信息技術服務,為中非經貿合作帶來創新性模式。

中國對非洲投資日益活躍。《中國與非洲經貿關系報告2023》指出,2021年中國克服疫情影響,對非洲直接投資實現較大幅度增長,投資額從2020年的42.3億美元增長到49.9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8%。中國對非洲投資以建筑業、采礦業和制造業等傳統行業為主,同時中國企業加大了對非洲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金融服務、航空航天等領域的投資。在制造業領域,新能源汽車、醫療醫藥、電子信息制造成為中國對非洲投資的新亮點。中國企業在非洲參與建設的經貿合作區是中國對非洲投資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園區企業業務更加多元化,投資金額和帶動的當地就業數量逐步增長。中非發展基金、中非產能合作基金、絲路基金等股權基金加大投資力度,有力支持了非洲新基礎設施建設(簡稱基建)和新興產業發展。

中東地區概況和經濟概述

地理、歷史概況

中東地區通常指從波斯灣沿岸到地中海東、南部的地區,包含沙特阿拉伯(簡稱沙特)、土耳其、以色列、阿聯酋、埃及、伊朗、伊拉克、卡塔爾、科威特、阿曼、敘利亞、約旦、巴林、也門、黎巴嫩等國家,人口總數超2億。中東地區的地形以高原、平原為主,氣候炎熱,熱帶沙漠氣候分布最廣。從地理位置上看,中東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交通樞紐,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從歷史上看,中世紀時,中東文明非常先進。特別是中世紀早期,當西歐陷入戰亂和野蠻統治之下時,中東地區被阿拉伯帝國統一,并且發展出繁榮的經濟和燦爛的文化。彼時,耶路撒冷、巴格達、大馬士革成為與長安、洛陽比肩的特大城市,中東是西歐人向往之地,是“富庶”的代名詞。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全球秩序的重塑,中東地區阿拉伯國家體系初步建立。1945年,阿拉伯國家聯盟成立,當時的成員國包括埃及、約旦、伊拉克、黎巴嫩、沙特、敘利亞和也門。

經濟概述

從經濟發展來看,2022年中東地區GDP總額約為3.9萬億美元,2023年中東地區整體的GDP增速約為2.1%。GDP排在前9位的國家沙特、土耳其、以色列、阿聯酋、埃及、伊朗、伊拉克、卡塔爾和科威特的GDP之和占中東地區GDP總量的90%以上。其中,沙特占比約為20%,是中東地區經濟總量最大的單一經濟體。

從人均GDP來看,得益于豐富的油氣資源,中東地區情況較好,尤其是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簡稱海合會)的6個經濟體(沙特、阿聯酋、卡塔爾、科威特、阿曼、巴林),2022年整體的人均GDP高達3.4萬美元,全部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不過海合會各國的人均GDP也存在一定的分化,比如,卡塔爾的人均GDP已經超過10萬美元,排在世界第5位;而阿曼的人均GDP剛超過3萬美元,排在世界第50位左右。

從人口結構來看,2022年中東地區16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口總數約為2.5億人,其中埃及約有1億人,土耳其、伊朗人口均超過8 000萬人,沙特超過3 600萬人。人口年齡結構相對年輕化,埃及、土耳其、伊朗、沙特、阿聯酋15~64歲人口的占比分別約為62%、68%、70%、72%和84%(世界平均水平約為65%),人口總撫養比較低。年齡中位數方面,上述5個國家分別為23.9歲、33.5歲、32歲、29歲和34歲。

從性別比例來看,埃及、土耳其、伊朗等國男女比例相對均衡。但沙特和阿聯酋由于流入的外籍勞工以男性為主,因此男性人口整體占比顯著高于女性。

從勞工結構來看,以海合會國家為例,本國公民主要在政府部門、國有企業就業,這部分勞動人口約占總就業人數的1/3;而外籍勞工是勞動力市場的主要參與者,約占總就業人數的2/3。海合會國家的外籍勞工占比,卡塔爾是最高的,超過94%,阿聯酋、科威特也都超過了80%,阿曼、巴林則超過了70%,沙特約為55%。同時,中東地區國家也有勞動參與率不高的問題。

從經濟和產業結構來看,中東地區國家,尤其是海灣地區的幾個核心國家(1)整體經濟結構較為單一,能源及相關產業是這些國家的經濟支柱。除巴林之外的海灣國家擁有全球約20%的石油產量,在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中所占比重超過60%。得益于豐厚的油氣資源儲量,油氣及相關產業占海合會國家(除阿聯酋和巴林之外)GDP的比重超過40%。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數據,海合會國家從油氣產業獲得的財政收入是其他產業的數倍。油氣產業是當之無愧的海合會國家的支柱產業,但這也造成了上述國家的制造業等非能源產業對外依賴程度非常高,國家層面呈現出長期以能源換工業制成品的貨物貿易模式。

從進出口商品結構來看,礦物燃料和相關產品是海合會國家出口占比最大的品類,雖然占比從2000年的86%下降到2021年的61%,但依然極高。因此,海合會國家的出口表現與國際油價關系密切,具有較強的波動性。除礦物燃料以外,黃金等貴金屬是海合會國家出口的第二大品類,2021年出口額占比約為7%。進口方面,由于海合會國家除油氣、冶煉以外的其他工業發展偏弱,因此它們對機電產品、機械設備、鋼鐵、紡織品等品類都有較高的進口需求。同時,得益于阿聯酋已經成為全球黃金貿易中心之一,海灣國家的黃金等貴金屬進口額不斷上升。

從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來看,由于中東地區位于阿拉伯半島、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之間,是連接亞、非、歐的樞紐地帶,因此港口、機場等交通設施建設相對發達。同時,在數字基建方面,當地的互聯網普及率較高,移動互聯網滲透率非常高,如卡塔爾擁有全球首個商用5G網絡。

從企業家們更關心的營商環境和稅收制度等問題來看,由于中東地區國家正在努力尋求從以油氣產業為支柱的經濟模式向多元化經濟模式轉型,并且大力吸引海外投資,因此其營商環境也在近年來有比較明顯的提升。世界銀行發布的《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阿聯酋營商環境指數排在全球第16位,其中商業效率排在第1位,政府效率排在第2位,經濟表現排在第7位。巴林、沙特、科威特、阿曼、卡塔爾等國的營商環境均在過去幾年有一定幅度的提升。中東地區多數國家屬于全球稅率較低的經濟體。

回顧過去,阿聯酋的迪拜在當地最早打破貿易壁壘,成為全球貿易和投資中心之一。伴隨著經濟多元化轉型的努力,未來10年是海灣地區國家實現轉型的關鍵時期。相關國家正在對娛樂旅游業、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數字經濟等領域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

中國企業家探索新興市場發展,有得天獨厚的國家級的戰略指導和政策支持優勢。早在2013年,中國政府就已經高瞻遠矚地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該倡議最初旨在促進中國與古代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進行經貿合作,參與這些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隨著合作平臺逐步擴大,“一帶一路”超出了原有的地理范圍。“一帶一路”網站顯示,截至2023年8月,中國已同152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未來“一帶一路”所覆蓋的國家范圍會繼續擴大,朝著囊括所有建交的發展中國家的方向發展。

構建“一帶一路”強調加強“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加強政策溝通要積極構建多層次的、政府間的宏觀政策溝通交流機制,共同制定推進區域合作的規劃和措施。加強設施聯通要加強基建規劃、技術標準體系的對接,與各成員國共同推進國際骨干通道建設,逐步形成連接各國的基礎設施網絡。推動貿易暢通要消除貿易壁壘,共建自由貿易區,避免雙重征稅。加強資金融通要擴大沿線國家雙邊本幣互換、結算的范圍和規模。加強民心相通要擴大文化、學術交流、人才往來合作,如擴大相互間的留學生規模,進一步開展合作辦學。

目前設施聯通已經取得了卓越的進展,國際多式聯運大通道在持續拓展。中歐班列、中歐陸海快線、西部陸海新通道、連云港—霍爾果斯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等國際多式聯運穩步發展。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23年10月10日發布的《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指出,中歐班列通達歐洲25個國家的200多個城市,86條時速120千米的運行線路穿越亞歐腹地主要區域,物流配送網絡覆蓋歐亞大陸;截至2023年6月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7.4萬列,運輸近700萬標箱,貨物品類達5萬多種,涉及汽車整車、機械設備、電子產品等53大門類,合計貨值超過3 000億美元。中歐陸海快線從無到有,成為繼傳統海運航線、陸上中歐班列之外中歐間的第三條貿易通道。2022年全通道運輸總箱量超過18萬標箱,火車開行2 600余列。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覆蓋中國中西部18個省(區、市),貨物流向通達100多個國家的300多個港口。這為中國企業家的新全球化布局提供了基礎設施方面的極大便利。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中資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更快,規模也越來越大,已經有相當的市場份額并產生了一定影響力。

以能源合作為例,中國石油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已經在拉丁美洲、非洲等區域從事油氣開發業務。中國能源企業在海外持續投資和扎根運營了30多年時間。這樣的時間跨度已經遠遠超過了歐美跨國公司的慣例。除了能源領域,其他諸如基建、工程項目施工、信息通信等領域,中國企業在海外也是長期經營的。

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策略和模式是非常有特點的,采取本地化運營,實現與當地社會、當地供應商、服務商和承包商緊密合作,實現雇員充分當地化,主動融入當地。中國以開發性金融為支持的國際化模式逐步成為核心模式。不同于商業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以國家信用為基礎,具有長期性、戰略性和微利性。在戰略上支持當地經濟發展,加大能源和基礎設施建設,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以促進中國和合作國的雙邊關系發展為最終目標,兼顧了政策和市場的協同,單邊與多邊融資并行互促。在合作成效上,開發性金融合作既兼顧了國家利益,也實現了商業利益與合作國利益的均衡發展,促進了互利共贏。

從實際效果來說,中國企業實現“走出去”戰略,對于“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是非常適合的。從產品和服務能力看,“走出去”的中國企業能滿足這些工業化早期的“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實際需求。目前中東的大國沙特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基建和技術升級,這對于很多中國企業來說是絕好的發展機遇。無論是滿足當地的貿易需求,還是參與當地的制造業建設,重點布局“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都是當下中國企業出海的熱點。

本書第一部分以“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為主要投資研究的目標,為讀者逐步展開了東南亞、南亞、非洲、中東等主要區域市場的宏觀情況和產業發展機遇。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龙县| 尼玛县| 金平| 廊坊市| 罗山县| 琼中| 高碑店市| 历史| 昭苏县| 惠来县| 内乡县| 溧水县| 白山市| 霍城县| 射洪县| 新田县| 盐城市| 皮山县| 北川| 茶陵县| 新闻| 沅陵县| 昌吉市| 宁远县| 阜康市| 凌源市| 张掖市| 溆浦县| 尼木县| 海门市| 新邵县| 岳普湖县| 定襄县| 马边| 涿州市| 泽州县| 海兴县| 松原市| 龙井市| 西华县| 望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