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東南亞,中國企業出海的第一步

新加坡篇

經濟發展歷程與政策環境

新加坡憑借地理位置優勢和優越的政策環境,在全球經濟中占據了重要位置。作為東南亞地區人均GDP第一的經濟體,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歷程獨特,展現出非凡的經濟韌性和增長潛力。新加坡的經濟發展經歷了以下4個重要階段。

第一階段(1959—1965年):威權政治結構形成,推行進口替代政策。1959年,新加坡人民行動黨上臺執政,奠定了新加坡一黨長期執政局面的基礎。新加坡通過對日用品、消費品征收重稅來保護民族工業,推動本地生產替代進口。這一時期是新加坡經濟起步階段,主要特點是政府的強力干預和保護主義。

第二階段(1966—1978年):加大對基建的投入,制定一系列吸引外資的政策。例如,通過建設自由貿易區和提供稅收優惠,新加坡吸引了大量外國資本直接投資。這一時期,勞動密集型制造業逐漸成為主要驅動力,推動了新加坡經濟的快速發展。

第三階段(1979—1997年):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國有企業私有化。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新加坡開始調整經濟結構,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新加坡政府通過扶植技術密集型產業、淘汰勞動密集型產業,提升了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同時,新加坡還通過私有化改革,提升了國有企業的運營效率和競爭力。

第四階段(1998年至今):發展知識經濟,推動服務業革命。進入21世紀后,新加坡經濟逐漸向知識經濟和服務業轉型。新加坡政府積極推動資本輸出和海外工業園區建設,支持國有企業國際化發展。此外,新加坡通過發展金融科技和電子商務,提升了其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地位,成為全球財富管理的新高地和離岸金融中心。

2022年新加坡的總人口數約為564萬。其中,華裔人數最多,占比約為74%;馬來族裔人數第二,占比約為13.5%。其人口結構相對穩定,人口增長率較低,年齡中位數為37歲,老齡化趨勢明顯。

為應對老齡化和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新加坡政府實施了一系列人口政策,如鼓勵生育和引進高素質移民,提升教育和培訓質量,培養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新加坡政府通過與國際教育機構合作,提供多樣化的教育和培訓項目,提升勞動力的技能水平和競爭力。

新加坡內部政治環境穩定,人民行動黨自1959年以來一直執政,確保了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其政府通過高效的行政管理和透明的法律體系,營造了良好的營商環境,吸引了大量外資。

在國際外交政策上,新加坡同樣保持了穩定性,通過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和區域合作,提升了自己在全球事務中的影響力。新加坡政府通過與主要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建立緊密的經貿關系,推動了其本國的經濟增長和國際地位的提升。

新加坡自1990年以來的GDP走勢如圖3-1所示。

圖3-1 新加坡GDP走勢(1990—2023)

注:圖中GDP增長率是由精確數據計算得出,因此與圖中所示GDP數據計算稍有出入。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

自2010年以來,新加坡的GDP的年化復合增速約為5.8%,增速相對平穩,但受區域性事件影響較大,如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的全球范圍經濟危機等,最近一次拐點出現在2020年疫情時期,新加坡經濟增長創下20年間歷史新低,但2021年迅速反彈。新加坡經濟之所以能在短期內有如此強的恢復能力,且能維持極高的外匯穩定度,都得益于其政府在疫情期間的迅速反應與精準扶持。

經濟支柱與產業分布

制造業

制造業是新加坡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約占經濟結構的20%,主要涵蓋電子工業、石化工業和精密工程。

電子工業:新加坡是中國半導體產能轉移的最大受益國。2021年,美國格羅方德、德國世創電子、法國Soitec等公司宣布,在新加坡新增半導體產能,使得新加坡的半導體產業占制造業的比重由2014年的28%左右提升至40%左右。2020—2022年,在新加坡擴大半導體產能的企業主要為美國美光科技、中國長電科技、美國格羅方德、中國水晶光電、中國聯電和德國世創電子。

新加坡的電子工業發展不僅依賴于生產制造,還包括研發和設計環節。新加坡政府通過提供研發補貼和稅收優惠,鼓勵企業在當地設立研發中心,提升產業鏈的附加值。新加坡電子工業的成功,不僅在于其強大的制造能力,還在于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位置。

新加坡的電子工業不斷創新,涵蓋從基礎芯片設計到高端制造的全產業鏈。為了保持競爭優勢,新加坡政府與高校和研究機構密切合作,培養高素質的工程技術人才。近年來,新加坡還加大了對5G技術和物聯網產業的投入,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電子行業的領先地位。

石化工業:新加坡是世界上極少數完全不干預石油行業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和石油貿易樞紐,又因拒守馬六甲海峽,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成為全球海上石油運輸的重要通道。新加坡憑借自由競爭政策,吸引了如殼牌、英國石油和埃克森美孚等石化工業頭部企業入駐,從而在沒有石油資源的情況下,成為石化強國。

新加坡的石化工業不僅包括煉油,還涵蓋了化學品和塑料制品的生產。其政府通過提供優質的港口和物流服務,來支持石化企業的運營和出口。新加坡的石化工業在全球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為其國家經濟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新加坡石化工業的成功還在于其創新能力和環保意識。其政府通過嚴格的環保法規和激勵政策,提倡企業采用綠色技術,減少排放,降低能耗。新加坡在可再生能源和綠色化工方面的投入,使其在全球石化產業鏈中占據了可持續發展的優勢。

精密工程產業:新加坡的精密工程產業涵蓋了醫療器械、航空航天和精密機械制造等領域。新加坡政府通過與國際企業合作,提升本地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新加坡的精密工程產品以高質量和高精度著稱,廣泛應用于全球市場。

新加坡的精密工程產業還注重研發創新和技術轉移,通過建立技術研發中心和創新孵化器,推動新技術的商業化應用。新加坡政府通過提供資金支持和稅收優惠,鼓勵企業在新加坡開展研發活動,提升產業鏈的附加值。

服務業

服務業是新加坡經濟的支柱,占GDP的70%左右,包含批發及零售、住宿及餐飲、運輸及倉儲、金融及保險、旅游及會展等細分行業。新加坡主要服務業占GDP比重的變化如圖3-2所示。從圖中可看出,其金融及保險業強勢增長,批發及零售業在經過20世紀90年代的低谷后也開始回彈。

圖3-2 新加坡主要服務業占GDP比重的變化(1960—2020)

資料來源:同花順。

零售業:零售是新加坡服務業的第一大細分行業。新加坡的三大超市FairPrice、昇菘、Giant占據了零售市場的主要份額。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與新型通路的普及,新加坡零售業規模在2009—2019年保持穩定增長,增長趨勢如圖3-3所示。

圖3-3 新加坡零售業規模增長趨勢(2009—2021)

資料來源:同花順。

新加坡零售業具有多樣化的業態,包括超市、大型購物中心、便利店和電子商務平臺等。具體來說,除了上文所提三大超市,還有Cold Storage、百美等連鎖超市,專營中、日、韓、印尼等地食品的超市,遍地開花的便利店,以及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奢侈品專營店和免稅店。新加坡零售市場競爭相對激烈,尤其是專營超市,近年來以極快的速度在線下擴張,這也反映了高收入群體在零售市場日益細化的消費趨勢。

新加坡零售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對基礎設施和物流系統的支持。高效的物流系統確保了商品的快速流通和供應鏈的穩定性。近年來,新加坡政府還通過政策大力提倡便利的支付方式,在極大程度上加大了對電子商務和跨境電商的支持,推動了新加坡零售業的數字化轉型。新加坡也是東南亞地區互聯網滲透率最高的國家,根據德國數據統計公司Statista統計,2023年新加坡的互聯網滲透率高達96%。隨著5G技術的普及,新加坡電子商務和數字化平臺服務也會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和運營效率。

餐飲與食品飲料行業:新加坡的餐飲行業常見的四種業態分別是全服務式餐廳、快速服務餐廳、訂餐宴席服務和小販中心。其中,小販中心為新加坡所獨有,是平民飲食文化的體現。其價格經濟實惠,經營品種多樣,多位于居民樓下,是滿足新加坡人解決一日三餐需求的重要業態,也是新加坡餐飲產值最大的組成部分。新加坡餐飲行業的業態與機會在第7章作具體闡釋。

新加坡的食品飲料主要包括本地生產和進口兩部分。本地生產企業主要集中在飲料、加工食品和農產品領域。新加坡進口的食品飲料主要來自東南亞、澳大利亞和歐洲。新加坡消費者對高質量和多樣化食品飲料的需求不斷增長,推動了該行業的持續增長。

新加坡的食品飲料行業注重食品安全和健康,政府通過嚴格的監管和質量控制,來確保市場上的食品飲料符合國際標準。近年來,新加坡還推動了有機食品和健康飲料市場的發展,迎合了消費者對健康和環保的需求。

航運業:新加坡港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吞吐量位列全球前十。新加坡港以先進的港口設施和高效的運營管理著稱,通過不斷投資升級港口基礎設施,提升了港口的處理能力和服務質量,如配置了世界首個“國家單一窗口”系統,極大地簡化了貿易許可審批流程。新加坡港還通過提供多樣化的航運和物流服務,吸引了全球主要航運公司和物流企業。預計到2030年,新加坡港的吞吐能力將達到6 500萬標箱。

新加坡的航運業不僅包括港口運營,還涵蓋了航運金融和船舶管理等領域。其政府通過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和完善的法律體系,支持航運企業的運營和發展。近年來,新加坡還推動了綠色航運和智能航運的發展,提升了航運業的可持續性和競爭力。

金融服務業:新加坡目前是全球財富管理的重要中心,通過推動離岸金融中心建設和國際金融市場的對接,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與之相匹配的是新加坡發達的金融服務業。其金融服務業涉及銀行、金融科技、證券投資等多個領域。

新加坡銀行體系穩定,三大銀行星展銀行、華僑銀行和大華銀行在新加坡及周邊國家都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新加坡在金融科技領域處于領先地位。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通過一系列政策,促進了金融科技的發展,吸引了大量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和國際金融機構在新加坡設立業務。并且,新加坡有廣泛應用的電子支付系統和創新的金融解決方案。其政府通過與科技公司合作,推動區塊鏈技術和人工智能在金融服務中的應用,提升了金融市場的效率和透明度。

金融市場:2021年底,新加坡證券市場總市值約為8 000億美元,但交易投資活躍度較低,IPO融資能力有限。盡管如此,新加坡交易所(簡稱新交所)仍然吸引了大量國際投資者。2023年,新加坡的新增IPO數量在“東南亞六國”(印尼、菲律賓、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中位列第四,但與在此之前10年間其自身的表現相比,IPO市場表現低迷;募資金額僅3 500萬美元,占“東南亞六國”募資總額的比例不足1%。新加坡一級市場的疲態也與日益強勁的地區對手印尼有關,印尼證券交易所無論在規模還是在流動性方面,都在疫情結束后迎來一波高速增長,吸引了眾多東南亞企業。盡管如此,新加坡金融市場的成熟度、安全性與監管仍然是地區標桿。

新加坡股票市場的主要板塊是主板和凱利板。主板主要吸引大市值公司,凱利板則主要吸引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新交所通過提供便利的上市條件和透明的監管環境,吸引了大量企業在新加坡上市。

新交所還推出了多個創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如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為投資者提供了多樣化的投資選擇。新加坡政府通過提供稅收優惠和監管支持,推動了這些金融產品的發展,提高了市場接受度。

新加坡債券市場近年的主要動向落點在發行綠色債券和可持續發展債券,吸引了大量關注環境和社會責任的投資者。新加坡政府也通過提供激勵政策,支持企業發行綠色債券,推動了可持續金融的發展。

旅游及會展業:新加坡作為全球重要的旅游和會展目的地,旅游業在其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新加坡政府通過建設現代化的旅游設施和舉辦大型國際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商務旅客。新加坡樟宜機場是全球最繁忙的機場之一,提供了便捷的國際航班服務。

新加坡還通過打造獨特的文化和娛樂項目,提升旅游業的吸引力。例如,濱海灣花園、圣淘沙名勝世界和新加坡環球影城等著名景點吸引了眾多游客。此外,新加坡的醫療旅游和教育旅游也在全球市場中具有競爭力,吸引了大量國際游客前往。

未來發展與投資機會

新加坡在保持現有經濟優勢的基礎上,繼續深化經濟改革和開放,重點關注高新技術、金融服務和綠色能源等領域。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和區域合作的加強,新加坡有望繼續保持經濟穩步增長,成為亞洲乃至全球的經濟和金融中心。

高新技術產業:新加坡將繼續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半導體、人工智能和生物醫藥等領域的發展。新加坡政府通過提供研發補貼和稅收優惠,鼓勵企業在新加坡設立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從而提升新加坡在全球科技創新體系中的地位。新加坡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還包括數字經濟和智慧城市建設。新加坡政府通過實施智慧國計劃,推動物聯網、大數據和智能交通等技術的應用,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居民生活質量。

金融服務業擴展:新加坡將繼續推動金融服務業的擴展,特別是財富管理和金融科技領域的擴展。新加坡政府通過提供優質的金融基礎設施和透明的監管環境,吸引更多國際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前去設立業務和投資,從而提升新加坡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影響力。新加坡的金融服務業還將積極探索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等新興領域。新加坡政府通過提供創新實驗室和沙盒監管,支持金融科技企業的創新和發展,推動金融服務業的數字化轉型。

綠色能源發展:新加坡致力于推動綠色能源的發展,通過實施一系列政策和項目,促進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能源結構的轉型。新加坡政府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大幅增加太陽能和風能的裝機容量,減少對傳統化石燃料的依賴,提升能源安全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新加坡的綠色能源發展還包括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和智能電網建設。政府通過提供資金支持和技術援助,推動企業和居民采用節能技術,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智能電網的建設將提升能源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促進能源供需的平衡和穩定。

新加坡是東南亞最發達的經濟體之一,被認為可以對標中國的北京和上海。在東南亞經濟體中,新加坡的CPI較高,這反映了其經濟的發達程度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深度的歷史聯結和深厚的華人根系,使得新加坡成為華人進入東南亞市場的重要切入點。抓住這一切入點的可行策略包括在新加坡建立認證體系、培養不同族裔的品牌接受度等。此外,新加坡雖然在自然資源方面高度依賴周邊國家供給,但通過穩定的貿易往來和區域話語權形成了高效、高質的供應鏈,將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工業園區都發展為生產鏈基地,保證了本國經濟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持續提升。

新加坡的成功經驗也為其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通過實施有力的政策和高效的管理,新加坡在短短數十年內實現了從貧困國家到發達經濟體的轉變,展現了小國在全球經濟中所能發揮的重要作用。作為全球重要的財富管理中心,新加坡也具有頗多吸引外資和管理國際資本的優勢,為企業在東南亞的擴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印尼篇

印尼作為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擁有最大的人口基數和最大的單一市場,近年來受到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

GDP與人口增長情況

2022年,印尼的名義GDP約為1.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約為11.2%(見圖3-4),占全球GDP的比重從2021年的1.2%左右升至1.5%左右。印尼穩定的經濟增長主要得益于豐富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以及改革以來兼收并蓄的政策環境帶來的穩定內需和投資。

圖3-4 印尼名義GDP走勢(1990—2023)

注:圖中名義GDP增長率是由精確數據計算得出,因此與圖中所示名義GDP數據計算稍有出入。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

2020年疫情對全球經濟的發展造成沖擊,印尼當年的名義GDP同比下降5%多,但在2021年印尼的名義GDP增速不僅迎來了雙位數的反彈,且總量層面也超過疫情前水平。近兩年印尼經濟增速雖然有所回落,但增速水平依然優于東南亞其他主要經濟體。

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2022年印尼人口超過2.75億人,且保持著每年1%左右的穩定增長率,其中勞動年齡人口占比約為68%,年齡中位數僅為29.7歲。印尼人口呈現出典型的正三角形結構。這將是未來15~20年印尼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龐大的人口基數為印尼提供了巨大的消費市場潛力。在印尼城市化進程加速和中產階級不斷壯大的背景下,消費對其經濟的貢獻更加顯著。

優勢產業與行業分布

印尼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多次波動。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印尼經濟一度陷入低谷,但在政府的積極應對下,逐漸恢復并持續增長。2004年,印尼民選政府上臺后,進一步推動了經濟的市場化改革和開放。印尼歷史上曾遭受殖民統治,先后經歷荷蘭殖民、日本占領,獨立后經歷了獨裁統治,隨著改革時代的到來而逐漸走上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印尼的農業和漁業占據了第一產業的主導地位,采礦業、制造業和建筑業構成了第二產業的主體,金融、消費、電信和材料等行業是第三產業的主體。近年來,印尼政府致力于推動經濟結構轉型,逐步減少對自然資源出口的依賴,鼓勵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推行“印尼制造4.0”計劃,以提升國內制造業的競爭力,促進經濟增長。

在印尼政府的積極推動下,其經濟結構發生了改變,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成為優勢產業。2021年,印尼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分別為41.5%和44.6%。其中,制造業和采礦業是印尼的優勢行業。2022年印尼各行業貢獻GDP占比從高到低排列如圖3-5所示。

圖3-5 2022年印尼各行業貢獻GDP占比

資料來源:Statista。

對印尼GDP貢獻最大的制造業園區集中在爪哇島。該群島也是印尼舊首都雅加達所在地,雖然面積僅占國土的7%左右,卻聚集了印尼58%左右的人口,貢獻了近60%的GDP,集中了幾乎全部的制造業。爪哇島主要的工業城市包括雅加達、萬隆、泗水和三寶壟。爪哇島的4個區域從西到東分別為萬丹、西爪哇島、中爪哇島和東爪哇島,分別對應不同的制造中心。最西邊的萬丹礦產資源豐富,出產黃金、煤炭、碳酸鹽,發達的制造業包括礦產加工、化工和食品加工;西爪哇島是制造業中心,集中了爪哇島超過60%的制造業產區,主要發展食品生產、汽車、航空和電子工業;中爪哇島集中發展非金屬類加工和勞動密集型加工,如紡織、印染、食品、木材等;東爪哇島毗鄰重要港口,主要發展重工業制造,包括造船業、大型水泥工廠等。

制造業是印尼經濟的重要支柱,對經濟附加值的貢獻達到近20%,但產業升級面臨瓶頸,產業鏈復雜度處于全球中游水平,沒有明顯的產業技術壁壘與國家賦能。

為了推動制造業和其他行業發展,印尼政府積極推動基建,提升交通、能源和通信等領域的硬件設施水平,以吸引更多外資進入制造業領域。例如,印尼政府通過公私合作(PPP)模式吸引外資參與基建,推動印尼的工業化進程;推行“印尼制造4.0”計劃,優先發展汽車、紡織、電子和化學產品等制造行業,提升經濟質量。

印尼擁有大量礦產資源,如煤、銅、金、錫、鎳和鋁土礦等。礦產資源主要集中在印尼中部的蘇拉威西島和東部的巴布亞島。除此之外,中北部的加里曼丹島出產棕櫚油、煤礦和木材,西部的蘇門答臘島出產煤、黃金、石油和天然氣。印尼政府也通過礦產出口限制措施,鼓勵外資企業在印尼設立項目、建設工業園區,提升相關產業的附加值。

為了擺脫對資源出口的依賴,印尼政府自2009年以來實施了一系列礦產出口限制措施,如對鎳、鋁、錫等初級礦產品的出口限制,以鼓勵外資企業在印尼設立項目、建設工業園區,提高相關產業的附加值。這些政策促進了當地產業鏈的發展,有助于提升印尼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

印尼第三產業主要包括金融、消費、電信和材料等行業。印尼的金融業以銀行為主,銀行市值占整體市值的1/3以上。近年來,印尼科技行業的占比雖然有限,但隨著大型IPO的增多和新上市板塊的開辟,“新經濟”公司逐漸嶄露頭角。

印尼消費市場呈現出快速增長態勢,特別是食品飲料、零售和日用品等領域。本土品牌如PT Indofood Sukses Makmur Tbk(簡稱Indofood)、邁大、聯合利華印尼等,在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這些企業通過不斷創新產品和擴展市場,提升了自身競爭力。印尼的消費市場潛力巨大,特別是隨著中產階級的崛起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消費市場不斷增長。

在零售方面,印尼的網購市場發展迅速。疫情期間,電子商務實現爆發式增長,主要平臺如Tokopedia、Bukalapak和Shopee等,在市場中表現活躍。美國的市場研究機構eMarketer發布的報告顯示,印尼2023年電商交易額約為454萬億印尼盧比(按2023年底匯率換算約為280億美元)。印尼政府大力支持數字經濟的發展,通過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進電子商務的普及和應用。

對外招商引資與進出口貿易

通過與國際金融機構和外國政府合作,印尼政府推動了一系列經濟改革和發展計劃,以提升國家的經濟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

2021年,印尼逐步開放外資市場,《新投資清單》取代投資負面清單,大幅放寬外商投資限制。被吸引來的外商主要投資于印尼的制造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電力、燃氣等行業。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Joko Widodo)上臺后,提出“經濟至上”政策,通過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反腐倡廉、吸引外資和促進經濟轉型等措施,顯著提升了印尼的投資環境。佐科政府還利用二十國集團(G20),積極提升印尼在國際經濟舞臺的影響力。自2014年以來,中國對印尼的投資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9.3%。2021年,中國對印尼的投資額約為43.7億美元,同比接近翻倍。

從進出口貿易看,中國與印尼的雙邊貿易額近年來實現快速增長。2023年,中國對印尼的出口額和進口額分別達652億美元和742.2億美元。印尼政府借助一系列貿易協定,包括《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東盟—澳大利亞—新西蘭自由貿易協定》等,推動經濟發展。通過這些協定,印尼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擴大出口市場,提升經濟競爭力。

金融市場

自2022年以來,印尼的一級市場規模已經超過泰國,成為東盟各國中新增IPO數量最多、融資規模最大的市場。印尼股市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多層次、多種類的結構。印尼證券交易所目前有股票、債券、基金、衍生品等多個品種。印尼股市主要分為主板、開發板和加速板。主板主要面向業績表現優異的大型公司,開發板主要面向未達到主板上市要求的中小型企業,加速板設立的目的是進一步便利中小公司上市,而新經濟板主要面向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能創造社會效益和促進高增長的公司。

印尼優勢行業的公司,如金融、消費、電信和材料等行業的公司,其市值在股市整體市值中所占比例較高。盡管目前印尼科技公司的市值占比整體有限,但近年來大型IPO中科技公司頻現。此外,印尼股市頭部公司市值集中度較高,前十大公司市值占比高達40%。

印尼股市具有較高的投資回報率,與其他市場的相關性較低,風險分散效果較佳。近年來,印尼金融市場在數字化和創新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展。政府和金融監管機構積極推動金融科技的發展,提升金融市場的透明度和效率,吸引更多國內外投資者參與。

印尼股市估值在全球主要市場中處于中游,但在新興市場中排名靠前。能源、房地產和可選消費等行業估值較低,具備一定修復空間。雅加達綜合指數12個月動態市盈率(P/E)自2005年以來的平均水平為14倍。

印尼金融市場的國際化程度較高,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吸引國際資本流入。例如,通過與國際金融機構合作,推動資本市場改革,提升市場透明度和流動性。印尼的投資者結構多樣化,既有印尼國內的機構和個人投資者,也有國外投資者。從投資者結構看,國外投資者約占交易量的1/3,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各占約1/2,2022年后機構投資者占比有所上升。這種多樣化的投資者結構有助于提升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

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因素

印尼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文化多樣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印尼政府重視社會包容性,通過一系列政策促進不同民族和宗教間的和諧共處。文化多樣性為印尼的旅游業和創意產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靈感,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印尼政府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積極推動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和普及率。一方面,通過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育基礎設施和提升教師素質,推動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另一方面,與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合作,引進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技術,提升教育水平。教育水平的提升為印尼培養了大量高素質的人才,促進了經濟的創新和發展。

印尼政府致力于完善公共衛生和社會保障體系,提升人民的生活質量。一方面,通過增加醫療投入,建設現代化醫療設施,提升醫療服務水平,保障人民的健康;另一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社會保障政策,如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等,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公共衛生和社會保障的改善為印尼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未來發展與投資機會

印尼的優勢行業,如采礦業、互聯網行業和制造業,吸引了大量外資。

印尼擁有豐富的鎳礦資源,是全球最大的鎳生產國之一,而鎳是生產電動汽車電池的重要原材料。印尼政府限制礦產出口,鼓勵外資進入,吸引了大量外資在印尼設立電池生產和加工廠,推動了當地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發展。

印尼互聯網科技行業近年來發展迅速,獲得資本市場的融資支持。印尼政府采取措施推動互聯網科技公司上市,允許科技公司發行多重投票權股票。印尼許多互聯網科技公司得到大量外國資本特別是來自中國的企業的注資。隨著印尼互聯網科技的迅速發展,互聯網用戶數量越發龐大,2022年達到2.047億戶,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3.7%。這意味著印尼的數字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制造業是印尼最重要的GDP貢獻者,也是外國資本投資的第一大產業。印尼政府通過“印尼制造4.0”計劃,推動汽車、紡織、電子和化學產品等制造業細分行業的發展。比如汽車產業,中國企業在印尼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汽車產業集群。

基建將繼續成為印尼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印尼政府計劃在未來幾年內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建設道路、港口、機場和電力設施,以改善國內的交通和能源供應狀況,進一步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印尼基礎設施的改善將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率,吸引更多外資進入。

旅游業是印尼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印尼政府通過一系列政策和投資吸引國際游客,提升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水平。巴厘島、雅加達、日惹和龍目島等地是國際游客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對經濟貢獻顯著。印尼的自然風光和文化遺產吸引了大量游客,旅游業的發展不僅帶動了相關服務業的發展,也為地方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印尼擁有龐大且年輕的人口基數,勞動力資源充足,勞動力市場充滿活力,有助于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政府通過一系列措施,提升勞動力的技能水平和就業能力,促進經濟持續增長。印尼的就業市場在疫情結束后逐漸恢復,失業率逐步下降,勞動參與率上升。

印尼致力于推動綠色能源的發展,通過可再生能源項目減少對傳統化石燃料的依賴。印尼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的發展,促進能源結構轉型。印尼的綠色能源發展不僅有助于應對氣候變化,也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動力。

印尼政府大力推動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互聯網普及率和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計劃在未來幾年內投資大量資金建設高速互聯網網絡,覆蓋更多的農村和偏遠地區,縮小數字鴻溝。數字基礎設施的改善將為電子商務、金融科技和數字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印尼的電子商務市場發展迅速,主要平臺如Tokopedia、Bukalapak和Shopee等在市場中表現活躍。疫情期間,電子商務實現爆發式增長。金融科技方面,印尼的數字支付和在線貸款服務快速普及,為中小企業和消費者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務。印尼政府通過一系列政策支持電子商務和金融科技的發展,推動數字經濟的普及和應用。

印尼政府和私營部門共同推動創業環境的改善,創新創業生態逐漸完善。印尼擁有大量的年輕創業者和技術人才,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成為東南亞地區重要的創新中心。印尼政府通過創投基金、孵化器和加速器等形式,支持初創企業的發展,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其創新創業生態吸引了大量國內外投資者的關注。

越南篇

歷史、地理、人口與政治概況

越南,古稱安南,歷史上長期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存在。1802年,清朝嘉慶皇帝正式冊封安南為越南,其國名由此而來。19世紀中期,法國殖民者通過三次殖民戰爭,在1884年實現了對越南的徹底殖民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掠奪了當地的橡膠、氣田資源,使越南淪為其殖民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法國試圖重新殖民越南,但經過9年的獨立戰爭,最終法國宣告失敗。1961年,美國破壞《日內瓦協議》,扶植西貢政權,在越南南方發動“特種戰爭”,自此,長達14年的越南戰爭開始。1973年《關于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簽訂,美軍撤出越南南方。1975年,越南軍民解放西貢和整個南方。1976年7月2日,越南宣布全國統一,越南民主共和國更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越南位于東南亞的中南半島東部,東臨南海,北接中國,西北鄰老撾,西南與柬埔寨接壤。越南地形多樣,北部為高山和高原,中部為沿海平原,南部為湄公河三角洲。越南為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度為22℃~27℃,年均降水量為1 500~2 000毫米。

越南的官方語言是越南語,文化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同時也有法國殖民時期的影響,主要宗教包括佛教、天主教、和好教、高臺教等。

越南處于人口紅利期。據我國外交部官網發布的數據,截至2023年,越南總人口約為1.03億人,是繼印尼、菲律賓之后又一個人口破億的東南亞國家。其年齡中位數為32.6歲,生育率約為2.1%,第二波嬰兒潮正在醞釀中。越南主要的人口密集區為北部首都河內所在的紅河三角洲、南部最大城市胡志明市所在的九龍江平原以及中部的沿江平原。越南的人口結構年輕化,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政治制度方面,越南實行社會主義政治體制,越南共產黨為其唯一合法政黨。1986年,阮文靈總書記重返越南政壇,決定把越南共產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確立了“按照市場機制運行的,由國家管理、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多種成分的商品經濟”這一革新開放總路線。從此越南逐漸走上了有越南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由越南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總書記、越南主席、政府總理、國會主席共同治理。

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

經濟發展方面,越南2023年GDP達4 333億美元,人均GDP達4 284美元,整體處在經濟快速增長期,GDP增速保持在5.05%,居民消費在GDP構成中占主導地位。

自1986年起實施的“革新開放”政策推動越南的城鎮化率快速提升。2022年越南城鎮化率達到41%。“革新開放”政策也積極推動著市場經濟改革,對外開放貿易和投資,吸引了大量外國直接投資。1987年以來,越南制定并多次修訂《外國投資法》和《投資法》,鼓勵高新技術、設備制造企業落地,逐步放寬外資在越南的經營范圍,降低準入門檻,給予在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外商稅收優惠,積極參與世界價值鏈分工。

從產業結構來看,越南的經濟結構正從以農業為主轉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憑借豐富的低價勞動力供給,越南正在承接全球勞動密集生產環節的新一輪轉移。近年來,在美國挑起并升級對華貿易戰的背景下,中國優質供應鏈推動“中國+1”戰略(3)的全球化布局,越南成為中國供應鏈溢出的最大受益者,中國的鞋服、家具、機電、通信行業向東南亞轉移的訂單中,80%以上由越南承接。2017年至今,越南的貿易順差逐步提升,貿易占GDP的比重也顯著提升。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的電子零件、紡織服裝和鞋類成為越南前三大出口產品。但是,越南制造業的外資依賴度高,且缺乏產業鏈基礎,主要為低附加值的產成品加工工業,現在說“越南制造”的故事還為時尚早。

從消費領域來看,越南的消費市場日益活躍,零售業增速領先于GDP增速。2012年以來,越南收入結構優化,從“金字塔形”向“紡錘形”過渡,充足階層、富裕階層成為前兩大收入群體,占比近50%,超富階層占比從2012年的2.6%增長到2020年的10.2%。收入結構的優化,為越南的消費升級提供了基礎。

從零售業態來看,傳統的街邊店、夫妻店仍為越南市場線下零售的主要業態,便利店、電商等新渠道的滲透率不足20%,其中線上零售規模約為100億美元,約占零售市場總額的5.6%。越南零售市場正處在線上化率快速增長階段。越南線下零售的3家本土龍頭企業分別是移動世界、Masan Group、Vincom Retail,本土企業占據越南70%的零售渠道。

參考中國企業的發展脈絡,越南誕生了“越南版騰訊”VNG、“越南版支付寶+攜程”VNLIFE等多家獨角獸企業。KKR、友邦保險、軟銀、Paypal等全球頭部機構、互聯網企業,也紛紛落子越南市場。2022年,越南一級市場總投資金額近20億美元,電商平臺、移動支付、教育賽道都出現了單筆金額超1億美元的融資交易。二級市場方面,據越南財政部報告,截至2024年3月27日,越南胡志明指數達1 283.09點,較2023年底漲13.6%。越南股市總市值約達6 660萬億越南盾,與2023年底相比增長12.2%,相當于2023年GDP的約65.2%。在胡志明市證券交易所和河內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的股票和基金有736只,證券賬戶有近740萬個;越南掛牌交易的債券有457只。

馬來西亞篇

歷史、人口、政治等概況

馬來西亞的“馬來”源自梵文Malaiur或Malayadvipa,譯為“群山之地”,由古代印度商人所采用,指稱馬來半島。15世紀初,馬六甲王國(中國明朝稱之為滿刺加)建立,不斷擴大版圖,控制了馬六甲海峽的海上交通要道,成為東西方貿易集散地之一。1511年,葡屬印度總督率領艦隊滅了馬來西亞本土的馬六甲王國。16世紀后,西班牙、荷蘭等殖民者先后入侵馬來西亞。19世紀80年代,馬來西亞淪為英國殖民地。殖民者在此開采錫礦,建立橡膠種植園,開辟港口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馬來半島、沙撈越、沙巴被日本占領。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英國恢復對馬來西亞的殖民統治,并于1948年將檳榔嶼,馬六甲等11個邦組成馬來亞聯合邦。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1963年,馬來亞聯合邦與新加坡、沙巴、沙撈越等4個實體組建馬來西亞聯邦(新加坡于1965年退出)。

馬來西亞主要由東馬來西亞(位于加里曼丹島北部)及西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半島)組成,沿海地區以平原為主,中部則是布滿茂密熱帶雨林的高原。人口方面,據世界銀行數據,截至2023年底,馬來西亞人口已超過3 400萬人,其中近70%都分布在馬來西亞半島。馬來西亞是東南亞國家里華裔人口占比排名第二的國家,華裔占其總人口的23%左右,這一比例僅次于新加坡。馬來西亞華裔多為明清時期從我國東南沿海遷至馬來半島的華人后代。馬來西亞是除中國之外華文教育體系最完備的國家,這里的華裔堅持保留中國文化,對中國的認同感較強。

馬來西亞的政治體制是君主立憲聯邦制。馬來西亞的執政聯盟必須贏得國會過半議員的支持,國家元首為“最高元首”,擁有立法、司法和行政名義上的最高權力。雖然國家元首從9個世襲蘇丹中選舉產生,但實際運作上必須依照首相及內閣的意見行使職權。

經濟概況

馬來西亞自然資源豐富,是世界最大的棕櫚油出口國、第三大橡膠出口國、第二大未鍛軋非合金錫出口國,也是優質熱帶硬木的重要出產國。除此之外,馬來西亞還有著較為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儲備,是東南亞地區液化天然氣和石油的重要出口國家之一。據《油氣雜志》報道,截至2017年1月,馬來西亞已探明原油儲量高達36億桶。得益于國內豐富的橡膠產量和礦藏儲備,馬來西亞一直都是半導體產業和橡膠相關制品的重要產地之一,其國內有54家半導體制造企業,占據全球后端半導體封裝市場約8%的份額。

2022年,馬來西亞GDP總額約為4 070億美元,人均GDP與同年中國的水平相當,約為1.2萬美元。從產業結構上來看,第三產業占比超50%,是馬來西亞經濟結構中最大的一部分,吸收就業人數占馬來西亞雇用員工總數的60.3%。其中,旅游業是第三產業的支柱,在疫情暴發之前的2019年,馬來西亞旅游業在GDP中的占比一度達到12%,但疫情對旅游業的打擊,也給高度依賴服務業的馬來西亞經濟造成了巨大沖擊。2020年受疫情影響,馬來西亞的GDP下降超5個百分點。

馬來西亞主要的商圈都集中在西部(簡稱西馬)。西馬的三大主要區域是中部首都圈(吉隆坡和圍繞吉隆坡的雪蘭莪州)、北部的檳城和鄰近新加坡的南部城市新山。西馬有70%~75%的零售店面在中部首都圈,10%~15%的店面在檳城,還有約10%在新山。這些城市也是華人聚集比較多的地區。

零售業態

馬來西亞的線下零售業態,一般分為大賣場、超市、便利店以及其他現代零售渠道和傳統渠道。其中,便利店占18%,大賣場占16%,超市占11%,其他現代零售渠道占4%。根據麥肯錫2021年的統計,馬來西亞的現代零售渠道滲透率達到了50%,在新加坡和菲律賓之后,排東盟第三。

從競爭格局來看,馬來西亞的超市業態中,目前尚未出現超過100家門店的超市連鎖,第一梯隊的青苗超市、宜康省、巨人超市、蓮花超市和萬順超市都有多于50家門店,有20~30家門店的品牌競爭較為激烈。在便利店業務中,7-ELEVEn有2 400多家店,排第一;馬來西亞的本地品牌99 Speedmart有2 000多家店,排第二。規模較小的本地連鎖品牌便利店分別是擁有680多家店的KK Super Mart和500多家店的myNEWS。線上零售的發展促進了馬來西亞居民線上消費習慣的養成,但是線上渠道只占整體雜貨、食品消費渠道的4%~5%。線上購物爭奪的主要市場在城市,多采用與現有超市網絡配合的前置倉模式,主要商家是GrabMart和pandamart。

總體上,馬來西亞的零售業已經基本從疫情的影響中恢復,進入穩步增長的階段。不過,整體競爭格局上沒有出現一家獨大的壟斷者。過去零售商整體上比較保守,但仍導致了首都圈的競爭逐步激烈,預計在短期內可能會出現一些整合和吞并的現象。馬來西亞自有品牌在零售市場的占有率還非常低,大部分零售商有提升自有品牌市場占有率的戰略,但缺乏有效的供應鏈支持,這對于中國供應鏈和零售服務商來說是一個合作點。馬來西亞零售品牌在商品結構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由于上游品牌特別是大品牌商品被歐美企業并購控制,小零售商在博弈中處于相對不利的狀態。

菲律賓篇

歷史、人口、政治等概況

中國從宋代開始就有關于菲律賓的記載。宋元交替時期,菲律賓群島出現了一些奴隸制國家,其中蘇祿王國最為出名。明朝鄭和下西洋時就曾到訪蘇祿王國,后蘇祿王親率使團到中國拜見明成祖。1521年,麥哲倫率領西班牙遠征隊到達菲律賓群島。此后,西班牙逐步侵占并統治菲律賓。1542年,西班牙人以王子腓力(即后來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之名,將此群島命名為Las Filipinas,這就是“菲律賓”名稱的由來。西班牙殖民者對菲律賓的經濟結構進行了改造,為了向歐洲輸出煙草、甘蔗、蕉麻、可可等,在菲律賓對這些經濟作物實行規模化和專業化生產,導致菲律賓的經濟結構單一。1898年,菲律賓起義宣布獨立。同年,美西戰爭(4)爆發,西班牙戰敗,菲律賓成為美國的殖民地。1946年,美國被迫同意菲律賓獨立,菲律賓成為獨立國家。

菲律賓面積約為30萬平方千米,由呂宋島、米沙鄢群島、棉蘭老島三部分構成。呂宋島是菲律賓最大的島嶼,擁有菲律賓唯一的平原地帶。該島是菲律賓的主要人口聚集區,人數約占全菲律賓總人口的一半以上。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位于呂宋島的馬尼拉灣東岸。菲律賓的礦藏主要有銅、金、銀、鐵、鉻、鎳等20余種。其中,銅蘊藏量約48億噸、鎳10.9億噸、金1.36億噸。地熱資源預計有20.9億桶原油標準能源。巴拉望島西北部海域有石油儲量約3.5億桶。

人口方面,菲律賓2023年人口為1.12億人,較2022年增長132萬人。菲律賓是一個人口非常年輕化的國家,年齡中位數為25歲,出生率為2.7%,64%的人口介于15~64歲,30%的人口介于0~14歲,人口金字塔呈現了非常完美的等腰三角形。菲律賓與印尼、越南是東南亞3個人口破億的國家。根據聯合國估算,2080年菲律賓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將超過15歲以下人口占比,其人口總數將在2092年達到高峰。馬來裔占菲律賓人口的85%以上。菲律賓有70多種語言,國語是以他加祿語為基礎的菲律賓語,英語為官方語言。菲律賓國民大多信奉天主教。

政治體制方面,菲律賓獨立后,實行議會民主共和國制度,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議會是其國家最高立法機構,由參、眾兩院組成。菲律賓總統擁有行政權,正、副總統均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提名各部部長組成內閣。但事實上,菲律賓有特殊的家族政治形態,阿基諾家族、馬科斯家族、阿羅約家族、杜特爾特家族等大家族掌控了菲律賓政治體系。2022年菲律賓大選中,馬科斯家族的費迪南德·羅穆亞爾得斯·馬科斯(Ferdinand Romualdez Marcos,小馬科斯)以較大優勢獲勝,成為現任總統。菲律賓最高法院和各級法院擁有司法權,其中,最高法院由1名法官和14名陪審法官組成,均由總統任命,擁有最高司法權。

經濟概況

菲律賓的經濟保持高速增長。2023年菲律賓GDP為4 350億美元,人均GDP為3 816美元。除2020年受疫情影響,GDP增長率有所下降外,菲律賓近10年實際GDP增長率均在5%~8%。

從產業結構上看,第三產業在菲律賓國民經濟中地位突出,占比超60%,制造業和農業占比約為30%和10%。服務外包業、博彩業、旅游業是菲律賓主要的服務業收入來源。菲律賓是全球主要勞務輸出國之一,輸出海外的勞工有230多萬人,其中24%左右在沙特工作,16%左右在阿聯酋工作。旅游業中,美國、中國和韓國是菲律賓主要的游客來源國。制造業以食品加工、化工產品、無線電通信設備等行業為主,這些行業的產出占制造業總產出的比重在65%以上。

具體來看消費產業,年輕的菲律賓人消費欲望強烈。菲律賓人大多數習慣超前消費,家庭的儲蓄率基本保持在18%左右。在家庭支出方面,收入所得最低的30%家庭中,食品支出占了約60%,租金支出占了8%;收入所得較高的70%家庭中,食物支出占了約40%,租金支出占了13%。由此可見,滿足居民的必需品消費需求是菲律賓零售市場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菲律賓目前最主流的購物方式仍是線下購物,占比高達90%左右。菲律賓的現代零售渠道發達,占比約為75%。其中,中型超市約占52%,大賣場占17%,便利店占6%。

從競爭格局來看,菲律賓的零售市場中還沒有出現絕對的龍頭。排名前三的專賣店分別為Mercury Drug、屈臣氏、SM Appliance,合計占比為16%。排名前三的雜貨零售商分別為SM Retail、Puregold Price Club、羅賓遜零售控股公司,合計占比為37%。可見,零售業集中度不高。

從二級市場角度看,菲律賓消費行業由三個主要支柱組成,即商超零售、食品飲料和餐飲。零售業整體較發達,其中最著名的是全品類零售品牌SM Investments,它與多家印尼公司有合作。在食品飲料行業,已孵化出不少區域知名品牌,包括生產飲料茶飲、咖啡、餅干等的品牌環球羅賓娜,當地出名的白蘭地、威士忌生產廠商和品牌商皇勝集團(Emperador)。餐飲行業連鎖上市公司不多,但是快樂蜂(Jollibee)已經是東南亞實力強勁的連鎖炸雞品牌,可謂是東南亞的“區域性KFC”。

泰國篇

經濟概況

泰國是東南亞的第二大經濟體,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2022年,泰國的名義GDP約為4 954億美元,占全球GDP的0.6%,人均GDP在東南亞各國中位列第四。

泰國經濟發展的走勢曾出現數個拐點。現代第一次拐點出現在1998年,彼時亞洲經濟體遭遇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由泰國貨幣貶值壓力持續增大、政府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拉開序幕,其后席卷整個東亞。最近的一次拐點出現在2020年,受疫情影響,泰國的支柱型產業旅游業遭遇重創,GDP增長降至亞洲金融危機后的最低水平,直到依靠政策的有效管控和疫苗的普及才迎來經濟復蘇。

泰國的經濟發展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期,當時暹羅(泰國舊稱)因與歐洲國家通商而逐漸發達。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泰國成為美國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盟國,經歷了長期的軍事獨裁統治,直到20世紀90年代,軍人逐漸淡出政壇,才開始民主化,憲法和選舉也得以恢復。20世紀80年代,泰國以電子工業為代表的制造業發展迅速,產業結構化明顯,經濟持續高速增長。1985—1995年是泰國的第七個“五年計劃”期,泰國成為當時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直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泰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勢頭才被截斷,泰銖貶值近一半。1999年后,泰國經濟又開始恢復,其后一直呈現出GDP總量高、人均GDP低、失業率低的特點,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出口和旅游業。泰國近年來的經濟增長走勢如圖3-6所示。

圖3-6 泰國經濟增長情況(1990—2022)

注:圖中名義GDP增長率是由精確數據計算得出,因此與圖中所示名義GDP數據計算稍有出入。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

泰國現代史上的軍事政變屢見不鮮。政治環境的動蕩為泰國的經濟發展埋下隱憂,一大表現就是泰國雖然是東南亞的傳統制造強國,但制造業的發展和擴張在2000年后進展十分緩慢。

2022年,泰國人口約為7 170萬,主體民族泰族在總人口中的占比超過75%,人口年齡中位數為40歲。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泰國的生育率和人口增速逐年下降,截至2020年已有超過10%的人口年齡在60歲以上。泰國正步入老齡化階段,勞動力大量依靠緬甸、柬埔寨和老撾等周邊國家輸送的外來人口。

優勢產業和行業分布

泰國的經濟支柱是制造業和服務業,2022年三大產業對經濟體量的貢獻占比如圖3-7所示。泰國的制造業主要集中在汽車、電子、食品加工和紡織等行業。泰國的工業區主要分布在曼谷及周邊地區,主要工業城市包括曼谷、春武里和羅勇。東南亞消費市場的相關研究顯示,這些地區貢獻了泰國約30%的GDP和90%的工業產值。該區域不僅是全球重要的汽車制造基地,擁有豐田、本田等多家國際知名汽車制造企業的生產線,也是旅游經濟的集中區域。

圖3-7 2022年泰國三大產業占比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

旅游業是泰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占GDP的20%。主要旅游目的地包括曼谷、清邁和普吉島。泰國政府積極推動旅游業的發展,通過提升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水平,吸引更多國際游客。

泰國的農業以水稻、橡膠樹和熱帶水果的種植為主。其中,橡膠種植園主要分布在泰國南部和東北部地區,南部毗鄰港口,而北部則是新興農業發展區域,設施尚未完備。作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膠生產國,泰國的橡膠產業鏈完整,上游種植、中游加工和下游產品(如輪胎和手套)環節均有覆蓋。

對外貿易和經濟協定

泰國身處多個地區貿易雙邊協定網絡的中心,包括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和《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形成的雙邊協定網絡等。泰國與東盟各國、澳大利亞以及東亞、南美等多個地區的國家簽署了雙邊貿易協定。

泰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包括中國、日本和美國。2021年,泰國最大的出口市場是中國,對中國的出口額占其總出口額的12.7%。

泰國的主要出口產品中,工業制品和農產品占了極大比重。出口的工業制品中,又數電子、汽車配件和電器占比最大,出口的農產品主要是大米和橡膠。主要進口產品的分類則更為細致和繁多,原油和天然氣是進口體量最大的能源,進口需求極大的商品包括機械設備、電子機械、鋼鐵制品、集成電路等。2022年泰國主要進出口產品的結構比例如圖3-8所示。

圖3-8 2022年泰國主要進出口產品的結構比例

資料來源:泰國商務部。

金融市場

泰國證券交易所的上市板塊主要包括主板和創業板。截至2021年底,泰國證券交易所總市值約為19 643億泰銖。泰國股市估值在全球主要市場中處于中游水平,但在新興市場中排名較前。泰國證券交易所的市盈率為17.4倍,市凈率為1.6倍。能源、房地產和可選消費等行業估值較低。

2019—2023年,泰國證券交易所每年新增IPO數量穩定上漲,2023年之前的3年穩定在每年新增40個上下,但總體融資規模顯著下降,2023年總體融資規模創近5年來的歷史新低。泰國IPO市場規模原本與印尼相近,在這一年也被印尼拉開差距,并呈現出截然相反的走勢。但作為東南亞重要的傳統金融市場,泰國的消費類公司仍保持著每年至少有兩個進入東南亞IPO排名前十的穩定水平。

泰國上市公司所屬的行業主要包括金融、能源、服務和科技。從市場份額來看,能源行業為21.3%,服務行業同樣為21.3%,金融行業為17%,科技行業為16%。盡管科技行業市場份額較小,但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其市場份額將逐漸增加。

政府債券是泰國債券市場的主體,2022年政府債券占市場總值的65%。國債占泰國發債總額的45%,央行債券占20%,民企債券占27%,外企債券僅占1%。也有部分企業選擇去泰國周邊市場發行債券。近年來,泰國公司債券市場有所發展,一些泰國上市公司選擇在新加坡發行債券,以吸引國際投資者。

泰國二級市場的交易,海外投資者參與度較深,交易占比超過50%;其次為泰國國內投資者,其中個人投資者交易所占比例為60%,剩余的為其本國機構投資者和金融機構自營交易。

泰國政府積極推動金融科技的發展,通過一系列政策支持數字支付、在線貸款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不僅提升了金融市場的效率,還為中小企業和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服務選擇。

消費市場

泰國消費市場呈現出快速增長態勢,特別是食品飲料、零售和日用品等領域。本土品牌,如泰國釀酒和零售商中央零售(Central Retail),在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泰國的零售業發達,現代渠道滲透率高達49%,主要以大型超市和便利店為主。

泰國是東南亞乳制品出口和消費的第一大國,也是全球第二大超高溫滅菌奶出口國,自產奶源充足且優質,過去10年人均乳制品消耗量顯著上升,產量也在穩步提升。

根據Statista公布的數據,泰國的牛奶產量在2021年達到了140萬噸,國內牛奶消費也上漲到幾乎與產量持平的130萬噸,每年人均牛奶飲用量從2014年的13.2千克增長至2023年的21.3千克,酸奶、牛奶替代品等消耗量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泰國沒有上市的本土奶制品企業,但有諸多國際連鎖品牌選擇在泰國設立主要區域加工廠,如雀巢、Dairy Plus、星獅集團等。其中,星獅集團是發跡于泰國本土的飲料與奶制品行業龍頭,但其飲料子公司選擇在新加坡上市,控股公司在馬來西亞上市。雀巢和Dairy Plus是鮮奶直飲行業的龍頭,星獅集團則在其他奶制品市場擁有強大的影響力。

泰國目前主要依靠進口的奶制品是脫脂奶粉、乳清、奶酪、黃油和酸奶,出口的鮮奶、奶制品主要銷往東盟地區。根據國際貿易中心(ITC)的數據,2020年泰國出口奶制品307萬噸,出口金額達18億美元。

泰國的另一大消費市場是橡膠市場。作為全球最大的橡膠生產國,泰國的種植園遍布除曼谷工業區以外的泰國全境,且種植幾乎沒有越冬期。泰國橡膠產業鏈的中游產品為天然橡膠,主要競品是以石油為化工原材料的合成橡膠;下游主要產品為輪胎、手套、橡膠管、彈性材料等。泰國國內生產的輪胎65%用于內銷,作為國內生產的汽車、摩托車的配件,35%直接銷往國外。

疫情以來,醫用手套和橡膠制醫療用品的需求量大幅上升,助推了疫情后泰國經濟的復蘇。泰國橡膠產業的領軍企業詩董橡膠通過上下游的垂直整合,實現了泰國全境的生產線覆蓋,并拿下了各大輪胎廠商的合作訂單。疫情期間,詩董橡膠抓住了私家車出行和醫療手套需求暴增的機會,實現了營收增長,2020年、2021年的營收同比增長分別為24%和53%,收入規模對比疫情前幾乎翻倍。

與消費產業緊密相連的零售渠道也迎來朝向現代通路的轉型。泰國與鄰國馬來西亞的現代渠道滲透率和發展路徑相近,以超市、便利店等業態為代表的現代零售網絡在過去蓬勃發展,尤其是泰國的便利店業態,正大集團旗下的7-ELEVEn便利店2023年在泰國全境擁有超過14 700家門店,且保持著每年穩定增加700家店的新增速度,市場覆蓋在廣度和密度上均達到了空前的領先程度。2023年僅7-ELEVEn便利店的營收就達到124億美元,在正大集團營收中占比近50%。

小結與機會

泰國在東南亞經濟體中仍然位處發達行列,但2015年后經濟增長開始明顯放緩。私人投資領域也呈現明顯的增長放緩趨勢,從1997年的40%下降到2019年的17%。相比越南和印尼,泰國農業向工業的轉型速度相對緩慢,制造業增長放緩。泰國頻繁的政治局勢更替也為投資帶來了額外的風險。

泰國的人口結構相對成熟,消費升級已經進行到中期階段。目前,泰國人口年齡中位數為40歲左右,生育率下降,社會進入初步老齡化階段。同時,泰國正處于消費升級的中期階段,消費者對更細分、中高檔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

泰國經濟高度開放,20%的GDP來自旅游業。本土產業對外資的開放度高,尤其是在汽車制造、乳制品和日化產品等領域,這些領域也幾乎沒有泰國自主品牌。泰國在醫療等方面也有所發展,同時,泰國與美國、印度和日本等主要市場簽訂的貿易協議進一步促進了泰國制造業的發展,并吸引了中國制造業外遷。作為最早的東南亞制造基地,覆蓋曼谷周邊八大城市的汽車和摩托車生產基地被譽為“亞洲底特律”,擁有成熟的產業鏈。泰國的電子和電器生產依然發達,但增長速度在放緩。

泰國農產品的加工和消費升級正在進行,傳統產品如大米、橡膠等的市場競爭非常激烈。榴蓮作為單一品類,出口占比達1.3%;罐裝海產品的出口占比也達到了1.3%,其中金槍魚加工產品具有高附加值;加工水果的出口占比則達到了0.7%。垂直整合成為企業發展的趨勢。

此外,泰國擁有成熟的消費人群和高互聯網滲透率,消費者的產品多元化需求更容易被互聯網金融滿足,顯示出巨大的潛力。

泰國市場細分賽道的機會總結如下:

· 零售業態:泰國的現代零售渠道滲透率非常高,約為50%,各種零售渠道已經開始細分化。例如,便利店(如7-ELEVEn)和專營店(如HomePro)都已經形成了成熟的規模,并且擁有相對固定的消費者群體和消費習慣。每個細分市場目前由一家企業主導。未來,泰國市場預計會出現更多細分的專營店,進一步推動零售渠道的發展。對于東南亞地區其他市場來說,泰國的零售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尤其是越南和印尼市場,預計其現代零售渠道的滲透率將會提高,百貨商店可能會逐漸減少,而便利店和專營店的數量將會增加。

· 飲料食品:泰國市場是全球第四大能量飲料市場。能量飲料的需求與制造業的發展密切相關。制造業高速發展的地區,如越南、印尼和孟加拉國,未來的能量飲料需求預計將大幅增長。泰國本地市場幾乎被兩家能量飲料品牌壟斷,增長空間有限。在酒精飲料方面,泰國釀酒公司由于在新加坡上市,且并入了新加坡大盤指數,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和融資能力。該公司有收購東南亞市場其他酒精飲料品牌的意圖,未來有可能成為東南亞地區較大的酒品企業。優質的收購目標應當具備本土品牌認知度和強大的渠道實力。

· 餐飲:泰國的餐飲行業在2020年至2021年因疫情受到重創,是虧損最嚴重的消費行業之一。2023年,泰國餐飲業有所反彈,但想要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還需要時間。泰國市場的連鎖餐館仍有較大發展空間,目前西餐市場已經較為飽和,但日餐連鎖店的數量仍不足。參考新加坡市場,日餐、高檔中餐和高檔東南亞餐飲連鎖品牌在泰國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 農產品:由于疫情的影響,橡膠行業在2021—2022年經歷了輝煌時期,但早在2019年時,泰國橡膠行業已經面臨一定的財務壓力。許多馬來西亞和印尼的橡膠種植園已開始轉型種植油棕樹,供給側縮水導致全球市場對泰國產天然橡膠的需求進一步增長。此外,家禽養殖和飼料業也在逐漸向外轉移,如印尼的這些行業就顯示出了國際化擴展的趨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平县| 墨玉县| 维西| 财经| 白河县| 张家界市| 林州市| 文登市| 鹰潭市| 长宁区| 东乌| 罗甸县| 肃宁县| 青神县| 江门市| 徐水县| 韶关市| 平泉县| 广饶县| 崇信县| 武义县| 独山县| 中宁县| 阳谷县| 城步| 玉环县| 望江县| 陇川县| 成安县| 阜阳市| 南澳县| 确山县| 桂阳县| 昌宁县| 疏附县| 曲麻莱县| 玛纳斯县| 鄯善县| 洛川县| 乌鲁木齐市| 三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