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b3營銷
- (美)阿曼達·卡薩特
- 2674字
- 2025-07-03 17:07:55
中本聰發布比特幣白皮書,Web3由此開始
2008年10月,一個自稱中本聰的個人或團體在互聯網上發布了最初的比特幣白皮書《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此前已經有過在國家政府管轄之外創建大、小規模數字貨幣的嘗試,但大多由于尚未廣泛采用而失敗,或者被那些保護自己對本國貨幣擁有單方面控制權的政府機構所扼殺。
比特幣白皮書描述了一種由分布式賬本支持的貨幣,奠定了區塊鏈技術的基礎。2其工作原理如下:世界各地的許多聯網計算機(即節點)各自維護著一個持續更新的賬本副本。你可以從邏輯上把區塊鏈理解為存儲著地址(即唯一的數字和字母字符串)、每個地址控制的比特幣數量以及每個地址過去交易的比特幣。(5)每個地址都與一個由公鑰加密保護的錢包相關聯:比特幣通過公開可見的地址進行發送和接收,地址/錢包的所有者通過使用私鑰來驗證對錢包的訪問(以及使用其中比特幣的權限)。私鑰類似于密碼,是一串獨立的數字和字母,用戶應該保密。盡管“錢包”這個術語暗示了它存儲了實際的比特幣,但加密貨幣錢包實際上是指這些公鑰和私鑰,或者可以進一步指與安全存儲和使用這些密鑰相關的硬件或軟件,用以訪問和交易與特定地址相關聯的貨幣。比特幣本身僅作為賬本上的條目存在。
每當比特幣區塊鏈處理一個新的區塊,即在一定時間內產生的新交易數據以及將該區塊與之前的區塊連接起來的加密數據,就需要將相關記錄添加到賬本中,網絡中的節點就會更新其賬本狀態以反映新的實際情況。修改一個區塊中的數據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將需要改變區塊鏈中緊隨其后的所有區塊,而這又需要網絡中所有節點達成共識。網絡通過區塊挖礦的機制來保護自己,以防止任何參與者惡意操縱賬本。每當出現一個新的區塊時,運行節點的計算機(稱為礦工)就會利用它們的計算能力(稱為哈希算力)來解決一個復雜的數學問題。區塊解決方案需要進行大量的哈希計算,使其極難被復制,因此不太可能偽造任何數量的區塊,從而確保了網絡的安全。作為這項服務的回報,礦工會從該區塊中獲得比特幣,這被稱為區塊獎勵。
任何試圖解決賬本錯誤狀態的計算機(例如試圖聲稱某個錢包擁有比實際持有更多的比特幣),都將被其他計算機投票否決,也無資格獲得比特幣獎勵。因為每臺計算機都在貢獻哈希算力以完成工作,這就是被稱為挖礦的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 PoW)。PoW巧妙地解決了公共產品中普遍存在的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相對立的“公地悲劇”問題。通過區塊獎勵這種個體激勵,礦工們保護了比特幣網絡的安全,從而使每個人受益。這種精妙的設計將所有網絡參與者的激勵統一到維護準確賬本的共同目標上。
當然,除非一名或一組礦工控制了網絡上超過一半的哈希算力。這被稱為“51%攻擊”,即個人或團體可以惡意行事,通過雙重支付貨幣或阻止真實交易得到確認,來阻礙網絡的正常運行。這是比特幣在理論上的一個漏洞,但是對于任何一名有動機的參與者來說,要控制超過50%的比特幣哈希算力都是非常昂貴的。然而,此類攻擊已經摧毀了許多較小的網絡。如此高比例的參與者合謀去操縱比特幣系統,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比特幣網絡可以以一種被描述為“無需信任”或“最小化信任”的方式運作:沒有任何一名參與者需要了解或信任其他參與者。
很少有人愿意在沒有信任的情況下進行有價值的金融交易。傳統體系中的銀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機構可以獲取價值并促成交易的原因,是它們為交易各方提供了信任保障。每個交易方都不信任對方,但他們都信任銀行。比特幣以更低廉、可擴展和自動化的方式為交易方提供了與銀行相同甚至更高程度的信任。從根本上說,比特幣白皮書為第一種自動運行的安全數字貨幣提供了可靠的設計,由軟件來進行管理,而不是由一群人隨意決定。這標志著Web3的開始,其影響力是不可估量的。
比特幣區塊鏈的第一個區塊被稱為創世區塊,于2009年1月3日上線。中本聰將他的學術理論付諸實踐,推出了比特幣網絡。有了比特幣,任何錢包持有人都可以以完全點對點的方式與其他人進行比特幣交易,而無需像銀行這樣的中介機構。如今的Web2支付應用程序,例如PayPal和Venmo給人的印象是可以進行點對點交易。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它們的用戶體驗掩蓋了這樣的事實:支付服務平臺實際上作為類似于銀行的中介參與交易并收取費用。在比特幣網絡中,沒有真正的中介。用戶直接進行交易。雖然存在比特幣交易費用,但目前這些費用非常低,且區塊獎勵足夠高,以確保礦工繼續挖礦。這使得比特幣網絡比銀行更便宜。最終,當所有比特幣都被挖完,比特幣網絡將依賴于向礦工支付的費用。
由于區塊鏈具有抗審查性,因此存在的一個缺點是,發送到錯誤地址或在被迫情況下發送的交易無法撤銷。在像比特幣這樣真正去中心化的網絡中,沒有任何管理機構有權酌情改變賬本的狀態。這個缺點也可以看作區塊鏈的一個核心優勢。銀行可以出于其自身的商業目的或迫于政府壓力而凍結賬戶或交易,這樣一來,在銀行保管的資產并不真正屬于個人,因為它持續受到審查的影響。然而,比特幣錢包具有自主權,用戶直接通過私鑰持有自己的財產,對自己財產享有完全的控制權。在一個越來越受到監視的世界中,不僅通信,連金融交易都在網絡上受到密切監控,自主權錢包是保護匿名金融隱私和資產控制的解決方案。
此外,擁有貨幣發行控制權的當局可以自由選擇增加貨幣供應,也許是為了資助戰爭或受歡迎的社會福利計劃,但最終該貨幣會貶值并面臨通貨膨脹的風險。這正是中本聰試圖防止的情景,他并非像黑客一樣入侵美聯儲或摧毀傳統的金融系統,而是建立一個可行的相鄰系統作為人們可以選擇的替代方案,該系統由具有由代碼來管理的透明規則和固定的2 100萬比特幣供應量組成。
中本聰將這一意圖體現在創世區塊中。在幾行代碼之間,他們刻上來自《泰晤士報》新聞標題的幾個詞:“2009年1月3日,財政大臣正處于實施第二輪銀行緊急援助的邊緣。”3無須多言,比特幣將成為另一種金融體系的基礎,在這種體系中,沒有任何一群人可以像2008年金融危機后那樣,在閉門會議中決定將收益私有化、損失社會化。比特幣是一個從失敗體系中崛起的希望燈塔,它抗審查、點對點交易和加密安全性的特點將使它變得極有價值。
比特幣白皮書和隨后推出比特幣網絡的消息并沒有傳到我所在的哥倫比亞大學,那時我是一名大一學生。我并不孤單。人類經濟基礎在運轉方式上的巨變并沒有打擾到我花費精力學習英文和統計學。一小群狂熱者在黑客留言板上發現了比特幣,而我則忙于研究回歸分析和解讀普魯斯特(6)的小瑪德萊娜蛋糕對于童年珍貴時光的意義。學者、黑客和計算機科學家組成了一個形形色色、開始持懷疑態度但后來日益確信的比特幣支持者群體,他們隨著比特幣價格的波動,以“HODL”(7)互相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