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往斯德哥爾摩的路上
- (美)羅伯特·萊夫科維茨 (美)蘭迪·霍爾
- 1691字
- 2025-07-03 17:10:52
譯者序 心之所往
何萬青
英特爾中國首席工程師
2022年,我和女兒佳茗有幸讀到了《去往斯德哥爾摩的路上》的英文版,當時我們父女剛合譯出版了兩本內容頗具深度的科普作品。彼時佳茗正忙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緊張學習生活,一頭扎進數學和神經科學這兩個學科的密集考試“地雷陣”中,日常還要完成實驗室的繁重任務,忙到飛起。所以,我們決定暫停翻譯工作。
有一天,出版社給我們推薦了幾本書,我們發現有一本自傳書名有趣,文筆幽默,兼具趣味性和學科相關性,不由得心動了。這就是《去往斯德哥爾摩的路上》。
隨著AI翻譯能力的大幅提升,知識和技能類書籍的人工翻譯邊際效益遞減。如果讀者對翻譯作品的文字表達、文字風格,甚至整體的流暢性要求不高,那么AI翻譯的水平大致可以接近信和達的標準。例如一般的產品使用手冊和軟件開發指南,優秀的大語言模型和機器翻譯的效果甚至可以超過由幾位技術類譯者組成的“草臺班子”。這乍看是大語言模型和機器翻譯“提升了翻譯的無能基準線”,換一個角度看則是大大加快了不同語言間文字和書籍的交流,同時也給追求“信達雅”中“雅”字的譯者拓寬了翻譯帶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選擇翻譯一本具有文學性的非虛構作品,也就是這本詼諧幽默的當代科學家自傳,就成為一件挑戰自我,也令人樂在其中的創造性勞動。
像物理學領域具有傳奇個性的理查德·費曼(Richard P. Feynman)一樣,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博士也以具有傳奇色彩聞名——他謙虛,經常自嘲,總是風趣幽默。作為一名醫生,他曾與美國流行病學家和免疫學家安東尼·福奇(Anthony S. Fauci)一起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擔任“黃色貝雷帽”,從心臟病學家轉型成為生物化學家,最終獲得諾貝爾獎;作為一位傳奇導師,他點燃了眾多學生的科研熱情和好奇心。
我們在閱讀和翻譯本書時,力求用生活化的語句呈現一位善于“把什么都講成故事”的科學家的爐邊談話。我們仿佛化身他實驗室的學生,在一次聚餐后圍坐在餐桌旁,邊喝紅酒,邊聽他娓娓道來:從家族的心臟病史,到對醫學的熱愛,再到學生時代的青蔥歲月。他對每一位學生和合作者的輝煌時刻如數家珍,真誠分享科學發現中的幸運瞬間和同儕競爭中的那些焦躁時刻,以及獲得諾貝爾獎后,老兩口在國際科學獎的巡回旅行中的種種趣事。
本書也涉及很多嚴肅的科學問題,回顧了作者實驗室近半個世紀的科學貢獻。萊夫科維茨博士用非專業人士也能聽得懂的語言,把涉及科學過程的本質、創造力、對學生的指導、疾病、家庭生活等多個主題講得栩栩如生。我們在翻譯的過程中常常忍俊不禁,樂于反復推敲詞句以傳遞出故事的幽默色彩。正如作者在中文版序寫道:“幽默本質上是一個創造性過程,我發現向我的學生展現幽默,往往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鼓勵他們從可能原本不會注意到的新角度思考問題?!?/p>
閱讀本書,你無須具備心血管病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知識,也無需知道某種受體的基因編碼是怎么回事。讀這位2012年諾貝爾獎得主的自傳,就像看一位導師版的《科學大爆炸》系列劇。對年輕學子而言,可以從一位普通年輕人因興趣和堅持成長為諾貝爾獎得主的過程中學到科學研究的規律和真諦;對于高校教師和科學工作者而言,則可以從他培養學生和各種“護犢子”的行為中理解本書分享的當一名好導師的10條黃金準則,然后如同看到鏡中的自己一樣莞爾一笑,喜歡上這位科學同行。
2023年9月,我在成都主持的一次智慧醫療峰會上有幸遇見了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Michael Levitte),他的上一屆同一獎項獲得者就是本書作者羅伯特·萊夫科維茨。當我們聊起本書時,他表示自己早已讀過,認為這是一本非常吸引人的自傳。他特別提到萊夫科維茨博士的好奇心和幽默感相輔相成,這也是那些在1969年寫出至今仍在使用的高性能計算應用中第一行原理代碼,直至當下仍能立刻擁抱ChatGPT和Copilot等新興技術的科學“頑童”們的共同特質。
自2020年疫情迫使我和佳茗分隔兩地以來,我們便開啟了隔空翻譯的嘗試。隨著本書付梓,我們一起完成了3本書,《去往斯德哥爾摩的路上》成為合譯的收官之作。恰逢佳茗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畢業,她也踏上了“去往柏林的路上”,開啟了科研探索的新旅程?!胺彩沁^往,皆為序章”。希望各位讀者閱讀本書時能夠感到放松和愉快,心有所悟,心之所往。
2024年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