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爾辦公室的空調溫度打得極低。林夏的手指不自覺地摩挲著銅鏡邊緣,那玫瑰雕飾的觸感成為她此刻唯一的真實感錨點。
“所以,“克萊爾十指交叉放在桃花心木辦公桌上,涂著裸色指甲油的指尖輕輕敲擊,“你們未經許可查閱了受限檔案?“
理查德的身體在西裝下繃緊:“是我的責任。我給了林我的門禁卡。“
林夏驚訝地看了他一眼。這個高傲的英國人居然在保護她?
克萊爾的目光在兩人之間游移,最后停在銅鏡上:“這面鏡子有什么特別之處,值得你們如此冒險?“
“工藝上的獨特性。“林夏選擇了一個技術性的回答,“清代銅鏡很少出現中西合璧的紋飾設計。我想了解它的創作背景。“
“而你認為婚姻登記能告訴你這些?“克萊爾輕笑一聲,從抽屜里取出一個文件夾,“不如看看這個。“
文件夾里是一份泛黃的日記復印件,日期標注為1863年。林夏辨認出那潦草的維多利亞時期英文:
“艾琳今天又問了那個問題。我不能再欺騙她。文繡的死不是意外,正如威廉的'海難'不是天災。那些人不允許一個英國商人與中國繡娘的愛情故事流傳,更不接受他們的混血女兒繼承兩家財產...“
日記到此中斷,最后一頁被撕掉的痕跡清晰可見。
“這是...“理查德的聲音有些發顫。
“詹姆斯·霍頓領事的私人日記。“克萊爾合上文件夾,“他是我曾祖父。“
辦公室陷入詭異的沉默。林夏的思緒飛速運轉——如果克萊爾是當年證婚人的后代,她為何要展示這份暗示謀殺的證據?這是警告還是試探?
“我給你們三天。“克萊爾突然說,“完成銅鏡的初步評估報告,然后它將被轉移到特別收藏部。“她站起身,示意會面結束,“別再做越界的事。“
走出辦公室,理查德抓住林夏的手腕,將她拉進消防樓梯間。他的掌心潮濕而冰冷。
“她在撒謊。“理查德壓低聲音,“特別收藏部根本沒有接收計劃。我查過系統。“
林夏感到一陣寒意爬上脊背:“你認為她想做什么?“
“我不知道。但那個日記...“理查德松開手,調整了下領帶,“我祖父也提到過類似的事。他收藏的那面鏡子,據說是從一個'不名譽的事件'中搶救出來的。“
他們決定離開博物館再談。在附近的咖啡廳角落,林夏將銅鏡小心地放在兩人之間的桌面上。午后的陽光透過玻璃窗,在鳳凰紋飾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我需要用光譜分析儀檢查它。“理查德說。
“不行!“林夏下意識地伸手護住銅鏡,“那些射線會——“
“會告訴我們真相。“理查德打斷她,“你知道量子共振可以檢測出物質經歷的時空異常嗎?如果這面鏡子真的能...做你認為它做的事,光譜會有顯示。“
林夏咬住下唇。東方文物修復講究“修舊如舊“,最大限度保留歲月痕跡;而西方科學方法總是執著于拆解分析。但此刻,她不得不承認理查德可能有道理。
“只做最低強度的掃描。“她最終妥協,“而且我來操作。“
深夜的修復室靜得能聽見儀器運轉的嗡鳴。林夏將銅鏡放入光譜儀的掃描艙,手指在控制面板上懸停片刻,才按下啟動鍵。
“設定為0.3特斯拉,夠低了。“理查德從觀察窗盯著艙內的鏡子,“連蝴蝶翅膀都不會損傷。“
藍光掃過銅鏡表面,電腦屏幕上的波形圖開始跳動。起初一切正常——銅、錫、鉛的合金比例符合清代晚期特征,表面的氧化層顯示出約160年的自然老化痕跡。
然后,在掃描到鳳凰眼睛時,波形突然變得混亂。
“這不可能...“理查德湊近屏幕,眼鏡反射著詭異的藍光,“量子讀數顯示這部分金屬同時存在于多個時空狀態。“
林夏的心跳加速。她想起艾琳說的“記憶“一詞。難道銅鏡真的以某種科學尚未解釋的方式,存儲了歷史片段?
“再看這個。“她指向鳳凰左眼處的微觀圖像,“這個凹槽不是磨損,是設計好的機關。“
理查德遞來一把顯微鑷子。林夏的手穩得驚人,當鑷子尖端精確地壓入鳳凰左眼時,一聲幾乎聽不見的“咔“聲響起,鏡背彈出一個微型暗格。
里面是一幅象牙微繪,比之前發現的艾琳肖像更早。畫中是一對年輕夫婦——明顯是威廉·威爾遜和文繡。男子穿著維多利亞時期的三件套西裝,女子則是中式旗袍,兩人手中各執銅鏡的一半,鏡緣的玫瑰與鳳凰紋飾正好拼合成完整圖案。
微繪背面用中文題寫:“雖隔重洋,鏡心相映。咸豐七年五月。“
“1857年6月。“理查德迅速換算日期,“正是他們結婚的時候。“
林夏輕輕觸摸題字,突然感到一陣尖銳的頭痛。幻象如潮水般涌來——
暴風雨中的海船...一封被燒掉一半的信...文繡在空蕩的繡坊里痛哭...年幼的艾琳被推上一輛馬車...
“林!林!“理查德的聲音將她拉回現實。她發現自己跪在地上,銅鏡安全地抱在胸前,而理查德的手正扶著她的肩膀。
“你消失了三秒鐘。“他的聲音里帶著真實的驚恐,“字面意義上的消失。“
林夏大口喘息著,額頭滲出冷汗:“我看到了一些畫面...威廉和文繡被強行分開的場景。“
理查德幫她坐到椅子上,倒了杯水。當他再次開口時,聲音異常嚴肅:“我們需要決定相信誰。克萊爾顯然隱瞞了什么,而我祖父...他臨終前說過一些關于'鏡子守護者'的瘋話。“
林夏看向工作臺上的銅鏡,鳳凰的眼睛似乎在月光下閃爍。“也許答案不在任何人口中,“她輕聲說,“而在鏡子里。“
她再次打開銅鏡機關。這次,眩暈感來得更加強烈。
1863年的廣州碼頭比林夏想象的還要嘈雜。魚腥味、汗臭味和鴉片煙的氣味混雜在濕熱空氣中。她很快在人群中找到了艾琳——那個混血女孩現在約莫十七八歲,穿著素白的西式喪服,卻按中式傳統戴著麻布腰帶,獨自站在碼頭邊緣。
“他們說我父親的海難是上帝懲罰。“艾琳突然開口,雖然林夏確信自己仍處于隱形狀態,“說我母親的自縊是懦弱。但我知道真相。“
她轉向林夏所在的方向,眼神銳利得幾乎能穿透時空:“他們殺了我父母,只因為他們相愛,因為我存在。“
場景突然轉換。現在是在一個歐式沙龍里,幾位英國夫人正用扇子掩嘴低語:
“...那個雜種女孩居然還敢出現在體面社交場合...“
“...她父親至少該把她送回中國...“
“...聽說她繼承了全部財產,真不像話...“
畫面又變。中式茶樓里,幾個商人模樣的中國男子也在議論:
“...洋鬼子的孽種...“
“...她娘家的繡坊現在歸了洋行...“
“...丟盡了文家的臉...“
艾琳站在兩個場景的交界處,像是被撕裂般痛苦。林夏感到一陣強烈的共鳴——這不正是她在博物館的處境嗎?對中國同事而言,她是“那個英國回來的“;對英國同事而言,她永遠是“中國專家“而非真正的同行。
幻象再次變化。這次是年輕的艾琳在深夜對著銅鏡哭泣:“我該屬于哪里?“她撫摸著鏡緣的玫瑰與鳳凰,“母親說這里藏著答案,但我找不到...“
林夏想上前擁抱那個孤獨的靈魂,卻突然被拉回現實。她發現自己蜷縮在修復室的地板上,淚水浸濕了前襟。理查德不知所蹤,而銅鏡安全地放在防震墊上,旁邊多了一張紙條:
“克萊爾派人來監視。我去引開他們。鏡子有更多秘密,明早檔案室見。——RH“
林夏擦干眼淚,將銅鏡藏進特制的文物運輸箱。離開時,她注意到修復室門外的監控攝像頭不知何時已經轉向了奇怪的角度,仿佛有人刻意要制造盲區。
在女衛生間里,林夏望著鏡中的自己——與艾琳一樣的黑發,卻穿著西方風格的工作服;胸前掛著母親給的玉墜,手腕上卻是瑞士手表。兩個世界的印記在她身上交織,卻都不完整。
“我該屬于哪里?“艾琳的問題此刻成了她自己的疑問。銅鏡中的畫面不斷閃回,那些尖銳的排斥話語與她這些年在倫敦聽到的微妙評論重疊在一起:
“...你們中國人不是都...“
“...林畢竟不是真正理解我們的方式...“
“...為什么不留在中國做修復工作...“
水龍頭的水嘩嘩流淌,掩蓋了她壓抑的啜泣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