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寫一些粗制濫造的東西,只會消耗你的文學天賦
- 重生昭和:我在東京當文豪
- 養豬有出息
- 2026字
- 2025-07-14 22:47:22
津島修治和井伏鱒二、柏村謙助簡單打過招呼后,引二人到臨窗的位置坐下。
“津島啊,快謝謝你柏村師兄,特約作者的事,都是他一手安排的。
今后,你也要多多關照你柏村師兄哦。”
井伏鱒二在這時耍起了無賴,只要津島修治順著叫了柏村師兄,就是變相認了他這個師父。
可惜津島修治并沒有接茬,只是禮貌地說道:“特約作者的事多謝柏村總編了,關照柏村總編可不敢當。”
井伏鱒二,那可是井伏鱒二啊,多少人想拜他為師,都不知道頭要往哪里磕。
這小子面對井伏鱒二主動拋過來的橄欖枝,居然直接無視了,也太狂妄了吧。
不過人在年輕的時候總會誤以為自己天下無敵,然后因為與實力不匹配的狂妄,付出慘痛代價,想來自己是等不到被他關照的那一天了。
柏村謙助輕輕搖了搖頭,說道:“我只是完成老師交代的事罷了,不用謝我。”
津島修治自然知道柏村謙助心里在想什么,可惜他并不知道這件事是合作共贏,并不是自己單方面接受幫助。
而且自己能帶給他的利益,遠遠超過他為自己提供的便利。
當然在柏村謙助認識到這一點之前,自己是有必要提供一點點證明的。
“這是《斜陽》的續集,麻煩柏村總編給看一下,如果沒有問題的話,我想繼續在《中央公論》下月刊上連載。”津島修治將書稿遞給柏村謙助。
“這是《斜陽》完稿以后寫的嗎?”柏村謙助接過書稿并沒有立刻翻開,而是端起桌上的咖啡杯輕抿了一口。
“準確的說是《斜陽》在校刊發表后,著手準備的。”津島修治如實說道。
優秀的成熟作家平均要一年到兩年,才能寫出一本還不錯的作品,這已經算極為高產了。
而校刊發表到現在不到20天,一個初出茅廬的新人作家,真的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再寫出一本還不錯的作品嗎?
柏村謙助無論如何是有些不相信的,他沉默片刻說道:“津島君,《斜陽》的超高人氣,肯定會延續到續集。
這對雜志的銷量是有益無害的,我和出版社其他中高層都不會反對。
只是,我還想多說一句,希望你能夠珍惜自己的文學天賦,不要因為經濟上的原因,寫一些粗制濫造的東西,這只會消耗你的文學天賦。
津島修治心道,藝術和文學的創作確實需要這樣的理想主義者,可惜自己只是文學“搬運工”。
對自己現在的情況來說,拋開經濟談任何東西都是“何不食肉糜”。
而他臉上卻神色如常地說道:“多謝柏村總編的教誨。”
井伏鱒二見兩人之間一片刀光劍影,開口道“柏村,你應該先看完這續集,而不是先入為主的得出結論。”
柏村謙助立刻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起身鞠躬道:“老師教誨的是。”
柏村謙助翻開書稿后,立刻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了。
“一直躺在黑暗的地方,不覺得難受嗎?”我站在原地問。
“反正閉著眼躺著,都一樣。一點兒也不寂寞,明晃晃的,才難受呢。以后,這客廳的燈就不要打開了。”母親說。
柏村謙助看到這段和子和母親對話時,立刻被津島修治的筆力折服。
看似是母女倆簡單的日常對話,實則是說,貴族沒落后,他們艱難又無力的現狀,無異于房中的黑暗。
而對于黑暗,大家心知肚明。
以母親為代表的那群堅守舊道德的人,他們閉上眼睛,只當是看不見。
因為看清了更難受,所以他們選擇無視,這是逃避,但也讓他們維持著最后的優雅。
這種以個體生活環境隱喻社會環境,個人選擇隱喻群體選擇的手法。
拋開宏觀虛無的宏觀敘事,表達更加鮮活生動的同時,也能更好的引起讀者的共鳴和深入思考。
柏村謙助心中暗道,這家伙,難道真的是天才嗎?我敢保證,整個日本文壇沒有人比他的隱喻手法用的更好。
他迫不及待地繼續看下去。
“戰爭,日本的戰爭,簡直是自取滅亡。
我不愿卷進自取滅亡之中而死,我只想一個人單獨而死。”
柏村謙助讀到這兩行文字時,瞬間頭皮發麻,不僅是震驚于津島修治
對文字的掌控能力,更因為他對戰爭的深刻理解。
在戰時和戰后初期的,這種直白的“自取滅亡”論,是對國家主義狂熱的反叛,是少數清醒者對集體非理性的否定。
它刺破了在非正義戰爭中“為國家犧牲”的虛妄敘事,暗示戰爭這場戰爭的本質是統治階層轉移矛盾,民眾被裹挾的悲劇。
“不愿卷進自取滅亡之中而死,只想一個人單獨而死”——這組對比藏著驚心動魄的張力。
“卷進自取滅亡之中而死”,是被時代洪流裹挾的、無意義的“集體死亡”:作為戰爭機器的零件被消耗,個體的存在被徹底消解。
而“一個人單獨而死”,則是對這種“被吞噬”的反抗,是在荒誕時代里對“個體性”的最后堅守:即使走向死亡,也要以“我”的意志選擇終點。
這句話使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形成鏡像,完成了對戰爭最深刻的控訴——它不僅奪走生命,更剝奪了死亡的選擇權。
柏村謙助此時已經完全沉浸在了書中,自言自語道:“津島修治這家伙,可能真的是個天才。”完全忘記了津島修治就在坐在他對面。
井伏鱒二見柏村謙助這個樣子,對津島修治玩笑道:“我當初看這份書稿時,也這么沒出息嗎?”
津島修治并沒有答話,只是端起桌上的咖啡杯抿了一口,然后繼續看著窗外的風景。
“先破壞,再重建,實現美好的夢想,又或者什么都無法實現。無論如何破壞是必不可少的。”
這是和子在經歷了一系列的事后得出的結論。
而柏村謙助也是讀到這里時才明白,和子為什么一定要和上原這個卑劣丑陋的人生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