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馬甲掉了
書名: 北宋造反筆記作者名: 百里透黑本章字數: 2255字更新時間: 2025-07-15 23:58:38
這日一早,王鑫吃過早飯,正要去印刷坊,剛出大門就見一輛很是漂亮的馬車停在門前。
馬車內鉆出一個小丫鬟,扶著李師師下車。
王鑫跟著陳途安,去樊樓赴過宴,自然認得李師師,他拱手施禮,詢問道:
“不知師師姑娘到來有失遠迎,七郎正在練武,快請進。”
“陳仙郎居然還練武?”李師師好奇問道。
“七郎他在會稽讀書時,就拜了武進士曹軒為師。”王鑫點頭說,將李師師主仆迎進正廳。
而后讓在汴京聘來的丫鬟,奉上茶飲、糕點,自己則轉入后院尋陳途安。
王鑫在汴京這半年,也有了自己的小圈子。
天地團的幾個頭頭,和印刷坊的工匠們,都和他交情很好。
情癡陳啟坊的傳言,王鑫自然也聽說過。
起初他還詫異,不知哪個混賬東西,竟然詆毀陳家老太爺,后來才知道謠言的根子,原來在陳途安這兒。
可他在陳家這么多年,也沒見過老爺子有寫詩作詞的能耐。
倒是聽他爹說,老爺子年輕時力大無比,能舉起磨盤,人送外號陳石碾子。
他估計那些詩詞還有《三國演義》,都是七郎寫的,就是不知道為啥七郎自己不認,都推給老爺子。
陳途安練完一通拳,就見王鑫匆匆進來,一臉古怪地說:“七郎,師師姑娘來了。”
李師師竟然一大早來找他?
陳途安曉得,自己那天推了李師師邀請,對方這是找上門了。
他換了身衣服,這才往前院走去。
見到正饒有趣味點茶的李師師,陳途安對她來的目的故作不知,拱手道:
“見過師師姐姐,不知姐姐這么早上門尋途安,可有何要事?”
李師師莞爾一笑,打趣道:
“陳仙郎的意思是,沒有要事姐姐就不能來了?”
“當然不是。”陳途安嘴上說道,心里卻認為她這話很有自知之明。
“仙郎弟弟果真是心不誠呢,居然還騙我。”
這也能看出來?
陳途安有些驚訝,李師師竟然有這等,憑借觀望就能猜出他人心思的能力?
下一刻,李師師竟然貼過來,在他耳吐氣如蘭,搞得陳途安心頭躁動。
李師師這是在勾引他?!這哪里是十四五歲的少年能忍得了的!
她要是想,自己要不要從了?
就在陳途安想入非非時,卻聽李師師小聲說:
“你祖父陳啟坊,不是寫下《釵頭鳳》之人吧?”
陳途安頓時清醒,回過神來,卻繞了個圈子反問她:
“師師姐姐為何有這種猜測?不是祖父,難道還能是途安所作不成。”
李師師站起身,在廳中踱步道:
“這些天各處都在傳,情癡陳啟坊是老妻離世,才寫出《釵頭鳳》。
可我卻知曉,《擷芳詞》音韻在晟樂府初修后,三年前還修過一次,直到一年多前才從禁中傳出。
而《釵頭鳳》的音韻,正是新版。你半年前才來京城,自然不可能是你遠在越州的祖父所作。”
聽完這頭頭是道的分析,陳途安愕然,沒想到他抄了一首詞,還能叫人給識破。
他由衷贊嘆道:“師師姐姐不去開封府當都頭,真是可惜了。”
“果然不是你祖父!”李師師狡黠一笑,露出一副奸計得逞的表情。
“師師姐是詐我?”陳途安皺眉問她。
“當然沒詐你。”李師師搖頭說:“這些分析,皆是有理有據的。
只是之前不確定,是不是陳仙郎所寫,現在看來怕是的確如此了。”
見她還在詐自己,既然爺爺馬甲掉了,索性不裝了,他攤牌道:
“沒錯,那首詞甚至是《三國演義》,正是在下所寫。”
陳途安說著,輕嘆一聲,神色復雜地看向李師師,說道:
“師師姐姐,其實途安之所以這樣,都是因為官家。”
“官家?”李師師看著他神色悲痛,知道他或許是有難言之隱,但言語涉及皇帝,李師師心中警惕。
剛想勸他不用說了,就見陳途安自嘲般,搖頭失笑:
“師師姐有所不知,我之所以入京,是為朝廷獻上了一份軍器圖紙。途安年紀雖小,卻有報國之心。
但官家竟封了我一個雜流道官,還說什么轉世仙童。
我且問師師姐姐,天下真有轉世之人,有誰生而知之?”
李師師不語,她已經猜出陳途安要說什么。
只是暗自嘆息,面對高高在上的皇帝,像他這樣的少年人又能如何呢?她亦何嘗不是如此……
陳途安繼續說道:“可我不想當什么道官,也不愿被人當做什勞子轉世仙童。
要是我所獲得的一切,都要安上一個轉世的名頭,那途安寧愿隱藏自己。
無論是《三國演義》也好,《臨江仙》、《釵頭鳳》也罷,我都不愿將其冠在所謂轉世仙童之名上!”
見他近乎歇斯底里的模樣,李師師頓覺有些心疼。
在她眼里,陳途安是一個被皇權壓制,無力反抗,卻又不斷掙扎的少年。
陳途安似乎氣極,脫口而出:“官家,何其荒唐!”
“仙郎慎言!”李師師大驚,連忙上前捂住陳途安嘴巴,幽幽道:
“陳仙郎,日后勿要在他人面前非議天家。”
陳途安露出一抹笑容:“途安知道,也知道師師姐姐是不會說出去的。”
就算說出去也無妨,現在已經是三月,距離方臘起義只剩半年不到,他也是時候和趙佶做切割了。
“哼!”李師師哼了一聲,卻也沒否認。
李師師離開前,又向陳途安討了一首詩,她答應對外還是以陳啟坊的名義傳出去。
————
宣和二年四月,宋使趙良嗣正跟金國大臣據理力爭。
原本只是簡單的結盟,如今卻讓趙良嗣處于被動,皆因趙佶的一封書信。
兩年前大宋第一次出使金國,想要聯金滅遼時。
趙佶耍了個小心思,以大宋為中華正朔,而金國乃蠻夷之國為名,給宋國使者的是一份詔書,而非兩國對等的國書。
可這樣做沒任何好處,只滿足了趙佶、宋廷的臉面。
好在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好歹也是開國皇帝,還是有些胸懷氣度的。
放歸了宋使,對他們說:“遼軍節節敗退,不需要與宋結盟。”
有了第一次的前車之鑒,宋廷怎么都應該以國書出使了吧?
趙佶并沒有,他給完顏阿骨打寫了一封私信。
問題就是出自這封私信,信上趙佶沒寫清楚,將漢家故地燕云十六州皆復歸宋,寫成了燕京所管州城。
只要燕京所管轄州城,那除去州城外,各處縣治、鄉村,甚至是關要之地就不要了?
這可鬧了個大烏龍!
兩者根本不是一個概念,趙良嗣等一干使臣,和金人爭辯的緣由就在這兒。
可宋國皇帝都寫下手書了,難道一國之君還能抵賴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