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措辭嚴謹的聲明發布了:呼吁尊重逝者隱私,強調林晚是江臨先生生命中極其重要的故人,懇請媒體和公眾停止過度挖掘和解讀,將關注點回歸到電影作品本身。
聲明起到了一定的降溫作用。一些理智的聲音開始出現,提醒大家過度關注逝者隱私是對生者的二次傷害。但互聯網的記憶和熱情并未完全消退,“林晚”這個名字,如同一個被喚醒的幽靈,依然漂浮在關于江臨和《花與少年》的每一條討論邊緣,帶著一種揮之不去的悲情色彩。
江臨將自己更深地埋進了劇本和角色里。片場成了他暫時的避風港。只有在成為“阿哲”的時候,他才能短暫地逃離那個被“尋找林晚”的喧囂所包圍的現實。他把自己所有的痛苦、迷茫、思念,以及對“星星”的渴望與懷疑,都灌注到了表演中。導演驚喜于他帶來的那種沉甸甸的、帶著靈魂痛感的真實,那絕不僅僅是演技。
然而,每當拍攝間隙,或是深夜回到寂靜得可怕的別墅,那種被窺視、被消費的窒息感便如潮水般涌來。他看著網上那些關于林晚的“分析”——那些將她描繪成不食人間煙火、只為襯托他深情而存在的完美符號,只覺得諷刺和悲哀。
真正的林晚是什么樣?
她確實像一縷清新的風,笑容干凈,眼神澄澈,對世界充滿好奇和善意。但她絕不僅僅是柔弱的、悲情的。她有著自己的倔強和棱角。她會因為一本喜歡的書和人爭得面紅耳赤;會因為看到不公而憤怒;會在他年少輕狂、迷失方向時,用最平靜卻最不容置疑的語氣點醒他。
他記得有一次,他因為一部小成本文藝片意外獲得了某個重要獎項的提名,第一次真正意義上走進了大眾視野。有記者在校園里堵到了他們。鎂光燈閃爍,話筒幾乎要戳到林晚臉上,問題尖銳而充滿窺私欲。他本能地將她護在身后,臉色陰沉。
回到只有兩人的地方,他余怒未消,煩躁地說:“看到了嗎?這就是代價。以后只會更煩人。我們……”
他想說“我們得小心點”,或者“可能要更低調”。但林晚卻打斷了他。她看著他,眼神里沒有懼怕,反而有一種奇異的、近乎洞察的了然。
“阿臨,”她的聲音很輕,卻像羽毛拂過他躁動的心,“被很多人認識,本身不是錯。”
江臨愣住了。
林晚微微歪頭,像是在思考如何表達:“你的光在那里,總會被看到的。這不是壞事。”她頓了頓,眼神變得溫柔而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悵惘,“我只是……只是希望,無論有多少人看著你,無論你站在多高的地方,你還是你。那個會為了一朵路邊野花蹲下來的江臨,那個會因為一個故事而熱淚盈眶的江臨。別讓那些光……把你自己弄丟了。”
她輕輕握住他的手,指尖微涼:“至于我……我當然希望能和你,就我們兩個人,安安靜靜地看星星,看花開花落。”她的笑容里帶著少女的羞澀和對未來的憧憬,“不需要游客。”
隨即,她的語氣又變得坦然:“但我也知道,如果選擇了這條路,你的光注定會吸引目光。也許……也許有一天,我也會出現在別人的鏡頭里,或者別人的談論中。”她聳聳肩,帶著一種近乎天真的豁達,“只要他們談論的是真實的我,或者至少,不要扭曲成奇怪的樣子,好像也沒關系?畢竟……我是和你在一起啊。”
那時的江臨,被巨大的保護欲和初嘗名利滋味的復雜心緒籠罩,并未完全理解林晚話語里那份深沉的接納與通透。他只記住了要保護她,讓她遠離這些紛擾。他用盡全力筑起高墻,將她藏在自己世界的中心,隔絕一切可能的傷害。
直到病魔襲來,那堵墻在命運面前脆弱得不堪一擊。他沒能保護好她。她最終在他的懷里,像一顆星星般悄然隱沒。
如今,他站在風暴的中心,看著林晚的名字被無數人咀嚼、定義,那些“尋找”帶著自以為是的悲情和浪漫化的想象,離真實的她相去甚遠。這何嘗不是對他當年承諾的徹底背叛?他沒能保護住她的安寧,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是他接演這部電影的行為,將她推到了這聚光燈下。
巨大的愧疚感和無力感幾乎將他淹沒。
“被很多人認識,本身不是錯……”
“只要他們談論的是真實的我……好像也沒關系?”
林晚當年平靜的話語,穿越時空,在此刻異常清晰地回響。像一道微弱卻執拗的光,穿透了他被憤怒和痛苦遮蔽的心房。
他猛地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的抗拒和暴怒,除了出于保護欲和不愿被窺探的隱私感,是否也摻雜著一種更深層的恐懼?恐懼林晚的形象被扭曲?恐懼世人無法理解他們之間那份純粹而復雜的感情?恐懼……連他自己,也在這漫長的時光和巨大的悲痛中,模糊了關于她最真實、最鮮活的記憶?
而這部電影……《花與少年的心思》……講述的正是一個“找回”的故事。找回感知美好的能力,找回內心的光芒。
如果……如果通過這部電影,通過他飾演的阿哲,他能真正地、完整地、不帶悲情濾鏡地去呈現某種……某種接近于林晚靈魂本質的東西呢?
不是那個被符號化的“白月光”,而是那個會倔強爭辯、會為不公憤怒、會對路邊野花微笑、會坦然接受他的光芒必然帶來矚目、會說“被很多人認識不是錯”的真實女孩?那個在生命盡頭,依然能用最平靜溫柔的話語,為他點亮一顆“換個地方閃耀”的星星的女孩?
這個念頭如同驚雷,在他腦海中炸開,帶著一種近乎眩暈的沖擊力。
他拿起那份被翻閱了無數遍、邊緣已經微微卷起的劇本。這一次,他不再僅僅是在尋找阿哲的影子,不再僅僅是為了自己心中那顆需要被擦亮的星星。
也許……這也是一個機會。
一個讓世人看到林晚真實一隅的機會。
不是通過獵奇的挖掘,不是通過悲情的消費,而是通過一個故事,一個角色,一段真摯的表演,傳遞出屬于她的那份獨特的光芒——那份清醒、溫柔、堅韌、以及對世界和所愛之人毫無保留的接納。
這光芒,或許微弱,或許只能照亮銀幕前一小部分人的心,但至少……那是真實的回響。
他的身份,注定會讓林晚的名字與形象無法完全隱匿于公眾視野之外。與其讓她在喧囂中被扭曲成一個陌生的符號,不如……不如由他,親手在藝術的領域里,為她筑起一座小小的、盡可能真實的紀念碑?
這個想法帶著巨大的風險。他無法控制觀眾的所有解讀,也無法保證呈現的效果。這更像是一場豪賭,賭藝術的力量能否超越流言的膚淺。
他走到窗邊,再次望向那片被城市燈光映成暗紅色的夜空。依舊看不見星星。
但這一次,他內心的風暴似乎平息了一些,一種沉甸甸的、帶著孤勇的決心取代了之前的狂怒和絕望。
他拿起手機,屏幕的裂痕依舊猙獰地覆蓋著那張模糊的照片。他沉默地看了很久,然后打開通訊錄,找到了趙明的名字。
電話接通,趙明的聲音帶著一絲謹慎的關切:“江老師?這么晚了……”
“趙制片,”江臨的聲音低沉而平靜,卻帶著一種前所未有的堅定,“關于阿哲這個角色,關于那顆星星……我想再深入地談談。有些想法……關于如何讓那份‘找回’的光芒,更真實,更有力量。”
他頓了頓,目光穿透窗外的夜色,仿佛看到了某個遙遠而溫暖的所在。
“也許,那顆星星……本身就有它想訴說的故事。”
窗外的夜,依舊深沉。但江臨握著手機的手指,卻不再冰冷。一絲微弱卻無比清晰的光芒,似乎正在他心底,也在那被裂痕覆蓋的舊照片之下,悄然凝聚,等待著在未來的銀幕上,奮力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