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桓看著身邊的侍女織布,心中思考著前世和現在的問題,周圍的工匠也在看侍女織布。
工匠們受到的沖擊,可能比馬秀英還要大。
他們本來就是擅長做織機的工匠,對于織機這東西非常的熟悉。
眼前這新織機也是他們自己做出來的,他們也能想象得到這種織布機的作用有多大。
現場陷入了詭異的安靜之中,只剩下織布機吱哇、吱哇的聲音。
朱桓的思考結束之后,用力拍了拍手。
馬秀英和呆滯的工匠們,聽到了朱桓的拍手聲,才終于緩過神來了。
朱桓這邊不等他們說話,就直接開口安排新活兒:
“改造的小型織布機運行基本正常,我們現在算是完成了原理驗證實驗。
“接下來就把剩下的幾套織機也改造出來吧。
“最重要的是把需要三人操作的寬幅大織機,改成單人就能操作的飛梭寬幅大織機。”
這次馬秀英沒有說話,工部派來的主事官和工匠們已經應了下來。
寬幅大織機,相比普通的單人織機,結構要復雜不少,改造起來也比較費人工。
不過現在工匠充足,工匠們也有了改造小織機的經驗。
工匠們已經知道怎么做了,朱桓也就不需要全程盯著,不用在現場給他們解答問題了。
快到中午的時候,朱桓便跟著母親回房,吃過午飯又睡了一覺。
半下午的時候才再次回來看進度。
最終在下午六點左右的時候,今天的所有工作終于全部完成了。
兩臺寬幅大織機的飛梭化改造完成。
剩余兩臺單人小織機也順便改造好了,朱五專用的兩套低矮的桌椅也做好了。
工匠們在一臺大織機上掛好線,馬秀英自己上手去操作了一下。
馬秀英親自確認,改造后的大織機,真的能一個人操作,能一個人織出寬幅布,便讓仆人去通報朱元璋。
朱元璋收到報告,來到院子中的時候,就看到妻子正手腳并用,一個人織兩尺寬的布。
關鍵是速度飛快,比以前用小織機都要快。
朱元璋也明顯吃了一驚,愣了一瞬間之后快步走到妻子身邊:
“夫人,這就是桓兒改造的織機嗎!”
現場的官員和工匠們看到朱元璋進來就連忙行禮。
朱元璋回頭揮手讓其他人免禮,然后繼續盯著妻子面前的織布機。
馬秀英聽到丈夫的聲音,也停下了雙手,但卻沒有站起來,似乎不舍得離開。
馬秀英雙手按在織布機上,滿懷著信息向身邊的丈夫說:
“這就是咱家孩兒所制的‘飛梭寬幅大織機’,能讓一個人織出兩尺多寬的布。
“一個人就能干以前三個人的活兒,至少還能比以前快一倍以上。”
朱元璋心中消化這些信息,看著妻子面前的布匹說:
“那這樣算起來,是以前的六倍嗎!”
馬秀英馬上非常感慨的說:
“是啊,算起來就是以前的六倍,熟練之后應該還能更快,這真的是織工之利器啊。”
馬秀英嘴里說著話,手腳就再次動了起來,再次開始織布。
主要是給朱元璋演示驗證一下速度。
朱元璋看著飛梭來回穿梭,布匹一點點的向前延長,知道妻子所說的全部屬實。
然后朱元璋便陷入了沉默之中。
所謂的男耕女織,是中國傳統小農社會的基礎。
其他產業上的工巧之物,可能還不會特別受君王和士人重視。
但是能提升耕織速度的器物,卻不可能不受重視,多半能夠載入史冊的。
朱元璋知道這織機顯然有大用,有大功德啊。
朱元璋心里這樣想著,便下意識的看向了旁邊圈椅上的朱桓。
朱桓感覺朱元璋和馬秀英的反應稍微有點大,便再次提醒他們自己的計劃:
“父親、母親,這其實只是個開始,現在只是用上了飛梭而已。
“接下來,我會讓工匠把織機改成自動的,也就是不需要用手,靠腳踩就能織布。
“再掛到水車上,就能讓織機自動織布了。
“沒有河流的地方,也能用牛或者馬、以及騾子來拉軸織布。
“水車和牛比人的力氣大得多,就可以織出更寬的布,至少能達到三尺幅面。
“以后把鍛鐵技術也提上來,全部用百煉鋼制造機器,還能把幅面繼續擴展到六尺。
“到了那時候,無論做任何床單和衣服,都再也不用手動拼接幅面了。
“不過這種單人操作的織布機,仍然還有很大的用處。
“水車和牛馬推動的自動織布機,布匹的質量不好控制,早期只適合生產中低端粗布。
“手工操作的織布機,可用于生產高檔精品布,還可以配合提花機使用。”
朱元璋聽得直瞪眼,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驚訝。
馬秀英倒是反應過來了:
“孩兒之前似乎說過……以后要做水力大織機……”
朱桓馬上笑著說:
“是啊。”
后面的工部官員和工匠們也都徹底說不出來。
他們本來看著馬秀英織布,看著這一個人就能操作大織機,已經在努力接受現實了。
朱桓的話對他們造成了更大的沖擊力。
織布一直以來是比較精細的活兒,沒想到以后還能用水車和牲口來完成。
哪怕是所謂的中低端布,那也是布啊,只要便宜就行。
現場還是朱元璋最先反應過來,下意識的提出了自己的一點疑問:
“這織布需要拉扯拽動,如何用水車實現啊?”
朱桓理所當然的說:
“用偏心軸,先制作一個大圓盤,但不在中間插傳動軸,而是在靠近邊沿的地方。
“這樣傳動軸轉一圈,大圓盤就會往一個方向用力按一下,就像人腳踩踏板一樣。”
朱元璋恍然大悟:
“原來如此……原來還能這樣……那這種機器要多久做出來?”
朱桓想了想說:
“水車驅動的織機更大,沒有辦法用現成的織機改造了,只能從頭制作。
“還要調試匹配合適的水車,還要專門去建設水車。
“估計……可能需要兩三個月,年底之前應該能做出來。”
朱桓說著就從椅子上跳了下來,走到朱元璋跟前高舉雙手:
“我還有話想跟您說,最好別讓外人聽到。”
朱元璋彎腰把朱桓抱起來:
“孩兒有何事?”
朱桓就在朱元璋懷里小聲提醒他:
“父親現在最好不要太著急,最好也不要馬上把飛梭大織機向民間推廣。
“現在天下的紡織業的速度,就卡在織機這個瓶頸上。
“一旦飛梭織機向民間推廣,應該馬上就會導致現有的布匹價格大幅度下跌。
“布匹商人可能會因此破產,會影響江南市面的穩定。
“棉麻原料價格會迅速上漲,以織布為生的百姓也可能會因此損失慘重。
“他們織的布不值錢了,需要的原料價格還上漲了。
“關鍵是軍需供應可能會出問題。
“特別是為了北方的戰爭,軍隊需要提前準備防寒物資,特別是棉花。
“所以最好先不要向民間推廣飛梭織機。
“可以先囤積仍然廉價的棉麻材料,同時由官府出錢籌辦大型紡織廠,專門供應軍需。
“等到朝廷軍用充足之后,再逐步向民間推廣這種新型飛梭織機。
“同時大力推廣棉花種植,控制住棉花價格。
“收復北方之后,可以在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組織衛所屯田。
“在北方推廣冬小麥配夏棉花。”
這時候的棉花,還不是非常廣泛的紡織原料。
古代棉花傳入中原的路徑有兩個,分別是西域和海南兩個方向。
西域來的棉花,不適應中原的氣候,棉桃小而棉絮少,通常只能用作觀賞作物。
海南的棉花,經過黎族百姓兩千年的持續改良,慢慢有了后世棉花的狀態。
關鍵是海南棉花適應了溫暖潮濕的氣候,能在中原的夏季正常生長。
元朝的黃道婆,向海南的黎族百姓學習了種植棉花的技術,幫他們改進了紡織工具。
黃道婆也將海南棉花帶到了江南,但此時棉花種植范圍仍然不大。
就是歷史上朱元璋,將棉花推廣到了中原,在山東、河南、河北的荒地大面積種植。
但即便如此,棉花在明朝仍然屬于管制商品,禁止隨意買賣,禁止出口。
主要為北方的邊軍提供棉衣、戰襖,后來還發展出了棉甲。
朱元璋本來就下意識的考慮,趕緊將這種飛梭織機推廣出去,大幅度提升織布速度。
但朱桓的提醒讓朱元璋立刻反應過來了。
織機速度提升的太多,直接放出去會顛覆現有的市場秩序,進而影響軍需供應。
如果朝廷買不到足夠多的價格合適的棉花,可能會影響北伐的計劃。
新織機應該暫時控制在朝廷手中,平定天下之后再推廣。
消息雖然無法完全控制,但織布的百姓和布匹商人們,恰好能因此獲得緩沖的時間。
朱元璋很快便決定采納兒子的建議:
“我兒果然聰慧,那回頭我便安排下去,這兩年多囤積一些棉麻,建設孩兒說的紡織廠。
“以后在中原建設衛所屯田種棉花。
“另外,軍需品為了穩定耐用,為了盡快開始生產,應該用人力飛梭織布機吧?”
朱桓笑嘻嘻的說:
“父王英明啊。”
雖然說的是恭維的話,但是臉上笑嘻嘻的,還叫上父王了。
關鍵這是一個三歲小孩,就人覺得有些好笑。
朱元璋也是忍俊不禁,然后就意識到這孩子明顯又長大了一些。
等再過兩年,該進入人嫌狗憎的年齡了。
不過這孩子既然早慧,他到了那個年齡可能不會瞎搗亂,但卻可能會整天折騰事兒。
他折騰事兒的話,這應該算是好事吧?
朱元璋心中閃過了這些念頭,然后抬頭看了看時間也不早了。
就讓仆人拿幾串錢,賞給現場忙碌的工匠們,讓他們回去休息,明天繼續來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