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韓府壽宴,古今味聚
- 我的飯館通東漢末年!
- 書蟲一只
- 2150字
- 2025-07-23 15:17:08
韓府的朱漆大門外,馬元義踮腳扶著“豐收禮盒”的頂檐,掌心沁出的汗濡濕了稻穗編織的外層。
禮盒分三層,底層碼著新碾的玉粒米,中層躺著裹著黃泥的炮豚,頂層插著兩束飽滿的雜交水稻穗,穗粒在晨光里閃著金芒,活像綴滿了碎金。
“小郎君這禮盒倒是別致。”韓府管家捋著山羊胡,目光掃過稻穗間系著的紅綢,“老夫人最喜這田園景致,定能討她歡心。”
馬元義忙躬身道謝,跟著車隊穿過三進院落,沿途侍女們捧著青銅酒樽往來,衣袂翻飛間,竟與禮盒上的稻紋相映成趣。
宴會廳早已布置妥當。
袁清瑤正指揮侍女調整青瓷碗的間距,碗沿嵌著的三粒新米像三顆玉珠,襯著繡有稻穗紋的餐墊,愈發顯得雅致。
“這邊再添兩枝荷花。”她指尖點過案幾,“要含苞待放的,才配得上‘豐收未至而先聞其香’的意境。”
冰鎮魚膾的昆吾山玉石盤剛從冰窖取出,盤沿凝著細霜。
劉昴星正用銀刀將鱸魚片成蟬翼般的薄片,刀刃劃過魚肉時,能看見底下刻著的“壽”字。
“茱萸醬多放些山椒。”他對馬元義道,“東漢的辣味得夠勁,才壓得住生魚片的腥。”
紫蘇葉被擺成扇形,與茱萸醬形成紅綠對峙,倒比畫屏上的山水更有生氣。
賓客陸續到場時,首道“改良炮豚”恰被抬上桌。
兩個小廝抬著紅漆托盤,泥殼裹著的乳豬還冒著熱氣,鄭玄的門生忍不住吟道:“炮之燔之,莫違其度。”
話音未落,曹操已抽出腰間短刀,在泥殼上輕輕一敲。
“咔嚓”一聲脆響,黃泥應聲崩裂,三層荷葉散開的瞬間,灰棗與牛肝菌的甜香混著稻殼熏烤的煙火氣,漫得滿廳都是。
“這是什么菜,怎么看起來好像會發光?”賓客皆呼!
韓老夫人被侍女攙扶著上前,銀箸挑起一塊肋排,肉汁順著箸尖滴落,在玉盤里暈開小小的油花。
“有古意,卻更勝古意。”老夫人細細咀嚼,忽然對韓歷道,“這米香是從何處來?”
劉昴星適時上前,捧著玉粒飯躬身道:“此乃新收的雜交稻,特意留了稻殼熏烤炮豚,故有此香。”
他示意馬元義盛飯,青瓷碗里的米粒顆顆分明,沾著炮豚油脂后愈發瑩白,“老夫人不妨用飯配肉,更顯甘甜。”
韓老夫人依言嘗了口,忽然笑了:“我幼時在鄉下,吃過新米煮的粥,就這股子清甜味。”
這話像把鑰匙,打開了滿座賓客的記憶,有人憶起故鄉的稻田,有人念起祖母的灶房,席間的喧嘩漸漸化作低低的贊嘆。
酒過三巡,曹操忽然捧著個錦盒走上堂。
盒中鋪著紅絨,放著兩株稻穗。
左邊是東漢本地稻種,穗短粒稀;右邊是雜交水稻,穗長粒滿,對比懸殊得讓人咋舌。
“諸位請看!”少年聲音朗朗,“此稻一畝可抵五畝粟田,三月可熟,耐澇耐旱,太學試驗田已見成效!”
韓歷立刻起身附和:“韓府莊園已決意引種百畝,來年定當獻與朝廷!”
司空韓縯捋著胡須,目光在稻穗上停留良久:“若真如所言,倒是解了洛陽糧荒之困。”
周澤的門生捧著竹簡上前,高聲誦讀新寫的《嘉禾頌》:“……莖如青玉,穗若流金,一粒墜地,萬顆歸倉……”
就在滿座歡騰時,角落里突然傳來竊竊私語。
兩個穿深衣的賓客交頭接耳,說什么“新米性寒,恐傷脾胃”,聲音不大,卻足以讓周圍人聽見。
鄭玄當即放下酒樽,沉聲道:“《黃帝內經》有云‘五谷為養’,新稻得天地正氣,何來性寒之說?”
他指著席間的孩童,“讓他們嘗嘗便知。”
韓老夫人笑著招手,讓侍女給孩子們分玉粒飯。
穿虎頭鞋的小兒捧著碗,吃得滿臉都是飯粒,含糊道:“比糖還甜!”
這天真的贊嘆瞬間驅散了陰霾,那兩個嚼舌根的賓客紅著臉低下頭,再不敢多言。
劉昴星望著這一幕,眼前突然彈出系統光幕:【任務【跨時空農技傳播】完成,獎勵技能“土壤改良”:可提升耕地肥力 30%】。
淡藍色的文字映在他瞳孔里,竟與碗中飯粒的光澤融為一體。
壽宴散場時,百味小樓的訂單已堆成小山。
馬元義蹲在廊下記賬,竹簡上“新米五十石”“稻種二十斗”的字樣寫得密密麻麻,連手指都沾著墨汁。
“掌柜的,司空府的人說,要在洛陽周邊推廣種植!”少年舉著竹簡直蹦,粗布長袍的下擺掃過滿地稻穗,驚起幾只偷食的麻雀。
更意外的是軍械監的工匠們。
他們捧著改良后的投石機模型,非要劉昴星給看看“氣壓脫粒機”的圖紙。
“按你說的水力驅動,是不是能讓佃戶省一半力氣?”老工匠手指關節粗大,捏著炭筆在羊皮紙上畫了個歪歪扭扭的水輪。
劉昴星接過筆,添上氣壓缸與活塞:“水流沖擊水輪,帶動活塞打氣,麥粒自然脫落。”
曹操湊過來看,忽然拍大腿:“就像井轱轆抽水!我懂了!”
月光透過窗欞落在圖紙上,將幾人的影子拉得很長,倒像幅跨越時空的協作圖。
夜深人靜時,劉昴星站在太學試驗田邊。
晚風吹過稻浪,發出沙沙的聲響,仿佛在訴說著豐收的喜悅。
馬元義捧著新收的稻穗走來,穗粒在掌心里沉甸甸的,壓得少年手腕微彎。“掌柜的,你看這產量,夠洛陽城吃半年了!”
劉昴星望著遠處的燈火,韓府的宴席早已散去,軍械監的討論聲卻隱約傳來,混著稻田的蛙鳴,竟有種奇妙的和諧。
他忽然想起爺爺說過的話:“好廚子不僅要懂調味,更要懂人心。”
此刻他才明白,有些味道,能比佳肴更深入人心。
馬元義將稻穗編成圈,套在劉昴星手腕上,金黃色的圈環映著月光,像個樸素的冠冕。
“明天,咱們去教佃戶改良土壤吧?”少年的眼睛亮得像藏了星子,“讓所有田地都長出這么好的稻子!”
劉昴星笑著點頭,手腕輕轉,稻穗圈發出細碎的聲響。
遠處的街市漸漸安靜,唯有試驗田的稻浪還在低語,仿佛在為這片古老的土地,吟唱一首關于新生的歌謠。
而那扇連接古今的木門,正靜靜矗立在夜色里,等待著見證更多跨越時空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