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言 城市“蜂鳥”

它的嘴巴像一根細細的針,而它的舌頭像一根細細的線;它的眼睛猶如兩個閃閃發光的小黑點;它翅膀上的羽毛非常纖細,看起來像透明的一樣;它的兩只腳又短又小,很容易被人們忽略;但它很少使用自己的雙腳,因為白天總是在空中翱翔,只有在晚上休息時才會停下來;它能夠連續飛行很長時間,而且速度很快,還會傳出嗡嗡的響聲。它扇動翅膀的頻率非常高,所以停在空中時看起來像是靜止的。人們看見它停在一朵花上一會兒,然后就像箭一樣飛到另一朵花上。它最喜歡在花叢中穿梭,將細長的舌頭伸進花蕊中,用雙翅撫摸花朵,但它不會停留在一個地方,更不會一去不返;因為它隨心所欲地行動,所以才會來去無常……(1)

18世紀法國著名博物學家喬治·布封(Georges Louis Leclere de Bufon)筆下刻畫的“它”指的是生活在南美大陸的一種鳥。從平均海拔3660米的安第斯山脈到占地700萬平方公里的亞馬孫熱帶雨林,它們的身影隨處可見。這種鳥猶如自然界的精靈仙子,由于它們的羽毛絢爛多彩,有著火焰般的熾熱色彩,美洲印第安人便把它們比喻為“太陽之光”;又因為它們身軀嬌小,體重只有大約二十幾粒米的重量(一粒米的重量大約是0.05克),早期殖民到南美大陸的西班牙人便把它們稱作“米粒鳥”。但是,這種鳥實際上還有一個更廣為人知并且形容貼切的名字——“蜂鳥”。別看它們個頭很小,和一般的蜜蜂差不多大,但在飛行技術上卻遠勝蜜蜂一籌。它們不僅可以敏捷地上下飛、左右飛,還可以倒著飛。不過,它們最為人稱道的獨門絕技還是懸停在空中取食花蜜和昆蟲。

與很多動物一樣,蜂鳥甫一出生便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它們既要提防來自天敵的攻擊,還要汲取足夠的食物維持生存。但很少有動物會像蜂鳥一樣過著極盡嚴苛的生活。每天清晨,它們都從饑餓中醒來,然后便開始在棲居的安第斯山脈的熱帶云霧林中尋找食物。盡管它們個個都是駕輕就熟的“飛行員”,每秒可以扇動翅膀90余次,并且能以驚人的速度和靈敏度在叢林中穿梭飛行,但這同樣會消耗大量的體力,因此它們需要及時補充能量。蜂鳥所需的能量主要來自富含糖分的花蜜。但由于每朵花的花蜜所能提供的能量僅夠它們從一朵花飛到下一朵花,因此它們每天需要吸食差不多自身重量的花蜜,也就是每天要采集將近一千朵花才能勉強維持生存。如果突然因為某種原因一天沒有進食,那么它們很快就會因饑餓而亡。因此,蜂鳥每天都依據緊張的能量預算生存,一天當中只給自己留非常少的預算用于休息和犯錯。(2)

目前全世界大約有300多種蜂鳥,其中最令人驚奇的是一種體型嬌小的紅喉北蜂鳥(Archilochus colubris)。因為它們小巧玲瓏,平均體重只有3.6克,但是每年春天都會從墨西哥、中美洲出發,飛越3000多公里,到美國、加拿大去度夏,它們在那邊筑巢繁殖,等到秋天來臨,它們又會飛回氣候溫和的墨西哥、中美洲過冬。(3)而為了完成這一旅行,其間它們必須飛越超過800公里的墨西哥灣——考慮到蜂鳥需要持續進食花蜜來維持生存,這種距離的遷徙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美國亞拉巴馬州的摩根堡(Fort Morgan)是許多蜂鳥飛越大海之前的必經之地。1987年,生活在摩根堡的鮑勃·薩金特(Bob Sargent)和他的太太瑪莎(Martha Sargent)開始為飛進他們家后院的紅喉北蜂鳥戴腳環,他們為此還專門成立了蜂鳥與其他鳥類研究小組(Hummer/Bird Study Group),先后為超過3萬只紅喉北蜂鳥佩戴腳環。每個腳環上都有獨特的編號,記錄了蜂鳥的性別、年齡、身高與體重等信息。給蜂鳥戴上腳環后,人們就可以了解它們遷徙的規律。后來在腳環的基礎上,出現了更先進的衛星追蹤技術。科研人員只需給動物佩戴一個衛星追蹤器,便可以根據衛星傳回地面接收站的數據,確定動物在某一時間所處的地理位置。(4)

目前來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蜂鳥都生活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它們好像在追逐太陽,跟著它前進、回歸,并且乘著風伴著春天翱翔。”(5)但在北回歸線以北,更準確地說——在北緯40度,東經116度的北京中關村——同樣有一群“蜂鳥”,他們每天在方圓3公里以內的區域忙碌。不僅在北京,在上海、深圳、廣州以及中國大大小小的兩千多座城市(6),人們都會注意到有這樣一群特殊的蜂鳥:他們身著絢麗多彩的“羽毛”,一大早從四面八方匯集到都市的商業中心,在商業中心周圍四處“飛行”,忙著“采集花蜜”,然后飛速地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奔跑于高樓大廈、社區樓宇之間。他們的行跡雜亂無章,但卻鋪天蓋地,以至于名不見經傳的市井小巷也曾留下過他們的身影;而當夜幕降臨以后,他們又四散而去,“棲息”在都市商業中心的周圍。他們每天“飛行”40—60公里。一年下來,“飛行里程”可以達到2萬多公里,相當于繞地球赤道一半。他們不僅早已化身為都市快節奏生活的一道亮影,而且由于他們的存在,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高效便捷,他們也因此成為都市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這群特殊的城市“蜂鳥”卻并非大自然的杰作,而是平臺經濟的產物。在中國,這個特殊群體的規模或許已達上千萬。在平臺經濟日益繁榮的中國,這群特殊的城市“蜂鳥”也有另外一個名字——外賣騎手。

早在平臺經濟出現以前,“堂食”才是人們日常生活餐飲的主旋律。所謂堂食就是指店內消費,顧客不帶走,餐廳也不外賣。堂食不僅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7),而且一直是中國實體餐飲行業經營的主要形式。但是外賣平臺的出現改變了人們一直以來的就餐方式。最早的外賣平臺——電話訂餐和網絡訂餐——出現在肯德基和麥當勞這樣的來自西方國家的全球餐飲連鎖公司。為了提高配送效率、確保食物的新鮮和口感,兩家公司都不約而同地為送餐員提供了電動車和保鮮箱。統一的著裝和專業化的送餐裝備不僅提升了公司口碑和形象,而且開創了外賣送餐的先河。很快,許多商家跟風效仿,在堂食之外提供外賣服務。必勝客、真功夫等大型連鎖快餐公司還專門成立了外賣訂單呼叫中心。

外賣平臺App(Application縮寫,指應用程序)的出現改變了電話和網絡訂餐模式。借助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應用軟件技術的發展,外賣平臺App可以非常方便地安裝在顧客、商家和騎手的手機中。顧客通過手機下單,商家接單以后向騎手呼單,騎手通過手機接收訂單,再根據訂單要求送餐即可。由于外賣平臺App可以提供大量免費、便捷和多樣化信息,幫助顧客快速找到中意的外賣信息與服務,因此通過外賣平臺App訂餐逐漸成為外賣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2012年4月,餓了么App上線。2013年11月,團購網站美團宣布加入外賣市場競爭。2014年5月,搜索引擎百度也加入了外賣市場的混戰。一時間,中國外賣市場呈現豪強逐鹿、三足鼎立之勢。激烈的市場競爭很快帶動餐飲O2O(Online to Ofine,指線上到線下的商業模式)市場的繁榮發展。根據艾瑞推出的《2016年中國外賣O2O行業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餐飲O2O市場規模為1615.5億元,(8)2017年突破2000億元,預計2018年達到2430億元。(9)DCCI發布的2019年外賣行業報告——《網絡外賣服務市場發展研究報告》則顯示,我國已有45.4%的網民使用過網絡外賣服務,網絡外賣用戶規模高達3.6億。其中,“點外賣正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是使用網絡外賣平臺的主要原因,占此原因的用戶規模從2018年4月的41.5%增長至2019年2月的44.5%。(10)

如同網購帶動了快遞業一樣,外賣平臺也創造了數量可觀的就業崗位。截至2017年6月,餓了么已經覆蓋全國2000多個城市,加盟餐廳130萬家,用戶量達到2.6億人,服務于蜂鳥即時配送平臺的注冊騎手超過了300萬人。(11)餓了么CEO張旭豪曾在2016年指出:“今天全國包裹總數在5000萬個左右,本地生活即時配送在500萬單左右,五年后很有可能即時配送訂單增加10倍,到5000萬,按每個人50單左右的運量,將產生100萬人的就業崗位。”(12)但是僅僅不到兩年時間,截至2018年底,餓了么官網上顯示的注冊騎手人數就已達300萬人,美團注冊騎手也已經達到了270萬人。據估計,中國外賣騎手數量實際已經突破1000萬人。(13)

如今“指尖消費”(14)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常態。手機訂餐、一鍵郵寄、移動支付等數字技術不僅使日常生活產生革命性變化,而且正形成“顧客—平臺App—商家”的全新商業模式。在線上抑或“臺前”,顧客指尖輕點手機上的外賣平臺App就可以從餐廳下單,不一會兒工夫,就可以足不出戶在家品嘗到中意餐廳的美食。但在一切便捷美好的背后,同樣值得我們注意的還有線下抑或“幕后”長久被忽視的勞動。曾經有人說,中國互聯網外賣市場和O2O企業的浮沉是建立在無數外賣騎手的肩扛手提之上的。(15)因此,在唱響平臺經濟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捷美好的同時,我們也理所應當留意那些支撐起整個平臺經濟的勞動者。在中國,參與平臺經濟的勞動者數量正與日俱增。當前每100個新增就業崗位中,就有10個崗位來自平臺企業,而到2025年,將有超過1億人從事與平臺經濟有關的工作。(16)不僅如此,與大多數傳統行業相比,參與平臺經濟的勞動者明顯表現出新的特點:他們享有更高程度的自由,可以自由決定上下班的時間,而且在工作中擁有更高程度的自主權。

平臺經濟賦予了他們看似不同于大多數傳統行業的自由上下班和無人監督與管理的特權。那這是不是意味著,平臺經濟背后的資本已經放松了對勞動一直以來的控制和管理?如果是,那這與勞動過程理論一直試圖揭示的核心問題——資本控制與管理工人的手段——相悖,對此我們該如何解釋?如果不是,那平臺經濟背后的資本又是如何巧妙地掩飾自己對勞動的控制和管理的?更讓人感到驚奇的是,在當前無人監督和管理的背景下,成百上千萬的平臺經濟勞動者卻可以有條不紊地工作,平臺經濟的勞動秩序能夠保持井然有序的原因是什么?這背后,技術發揮了怎樣的功效?顧客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勞動秩序的背后還隱藏著哪些勞動者的故事?帶著對上述問題的好奇,我決定進入外賣騎手的世界,以局內人的身份親自去尋找答案。

* * *

本書旨在通過對北京中關村外賣騎手的勞動過程研究,回應平臺經濟背后的勞動秩序何以可能的問題,亦即平臺經濟中資本是如何控制和管理勞動的。全書分三篇,每篇各三章,共九章。

上篇“成為外賣騎手”,以我自己送外賣的經歷為主線,展現外賣騎手的勞動過程。由于平臺系統(外賣平臺App)、顧客、商家、站點、交警和保安等對象都不同程度地參與了外賣騎手的勞動過程,因此平臺經濟勞動秩序的形成離不開外賣騎手與這些對象之間的互動。但由于外賣騎手的勞動過程是圍繞平臺系統(外賣平臺App)展開的,因此外賣騎手與平臺系統(外賣平臺App)之間的互動是其中最重要的。

中篇“平臺經濟的魔力”,以外賣騎手與平臺系統(外賣平臺App)之間的互動為主線,引出平臺資本的控制手段。一方面,平臺經濟以低門檻準入、高收入回報、自由公平與透明的文化氛圍吸引了大量低學歷、低技能的普通勞動者,造就了平臺經濟就業繁菜的景象。但另一方面,面對成百上千萬的外賣騎手,擺在外賣平臺公司面前的首要問題便是如何進行管理。通過對外賣騎手與平臺系統(外賣平臺App)之間互動的深入分析,一種新的控制手段——數字控制——浮出水面。平臺經濟的魔力就體現為,它不僅可以憑借自身魅力吸引成百上千萬的勞動者,還可以借助數字控制這一祛魅手段成功管理他們。

下篇“勞動秩序與控制”,以數字控制下的勞動秩序為主線,揭示了數字控制下的勞動秩序呈現的新特點以及數字控制背后隱藏的資本秘密。

第一章“進入圈子”,以我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進入外賣騎手圈子的過程。第一節介紹了騎手留給我的最初印象。由于他們總是火急火燎地在路上送餐,這讓我意識到,要想研究他們,我必須融入他們,因為只有融入他們,我才能真正體驗到他們工作時表現出的那種緊迫感,也只有真正融入他們,我才能從實踐邏輯而非理論邏輯去理解他們。第二、三節展示了我進入他們圈子的坎坷歷程。由于在研究之前,我從未點過外賣,對外賣騎手也知之甚少,因此進入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直到遇見保利,在他的幫助下,我才終于有機會進入騎手的圈子。保利也因此成為我故事的主人公。第四節講述了我從隱瞞自己研究者的真實身份到如實相告的過程。盡管如實相告讓我一度非常擔心自己會失去騎手的信任,但最終的結果卻是我收獲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第二章“騎手保利”,通過外賣騎手保利的故事,展現平臺經濟背后的勞動者故事。第一節從保利進京開始說起,講述了外賣騎手離家外出打工、在北京安頓以及正式開工前的準備。第二節介紹了故事發生的場所,也是田野調查的地點——中關村食寶街。食寶街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成為各大外賣平臺公司爭相競逐的駐扎地,因此匯集了很多外賣平臺公司的騎手;而騎手又拓展了食寶街的服務范圍。騎手與食寶街之間可謂相輔相成。第三節以保利第一天上班為例,按照時間順序,細致刻畫了騎手一天的工作,目的是以敘事方式帶領讀者走進騎手的工作世界,切身感受騎手的勞動過程。最后,我試圖揭示平臺經濟中的勞動秩序不再是簡單的資本與勞動的二元關系,平臺系統(外賣平臺App)、商家、站點、顧客、交警和保安也參與到了勞動秩序的建構過程中,因此平臺經濟的勞動秩序是外賣騎手與他們之間的互動形成的網絡關系。

第三章“人造‘單王’”,圍繞騎手如何成長為“單王”這一中心,逐一介紹勞動秩序的構成基礎——外賣騎手、顧客、商家、保安、交警和站點,以及他們之間的互動。第一、二、三節從我加入外賣騎手團隊開始,先后介紹了騎手等級,單王和單王傳授的送餐“真經”,以及公司組織的線下培訓。每一個新入職的騎手都要從青銅等級做起。騎手等級越高,拿到訂單的概率也越高。“單王”是每個月團隊跑單數量最多的騎手,但是單王并非完全靠蠻力取勝,而是在長年累月使用平臺系統的過程中發現了平臺系統的“漏洞”,單王傳授的“真經”本質上就是利用平臺系統的漏洞。公司組織的線下培訓則主要從“話術”入手,結合具體的送餐場景,試圖教會騎手如何避免差評和投訴,提升好評率。如果說單王傳授的“真經”是騎手送餐必須掌握的“硬技巧”,那么公司培訓的情感話術則是騎手不可或缺的“軟技巧”。第四、五、六節從橫向的角度描寫了騎手與顧客、商家、保安、交警以及站點之間的互動。這些互動關系不僅構成了勞動秩序的基礎,而且豐富了騎手勞動過程的內容。而妥善處理這些關系也是成為單王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第一和第六節還從縱向的角度揭示了團隊走向分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對“人造單王”的揭露掀開了團隊內部一直隱藏的關系網。由親緣、鄉緣和地緣編織的關系網一定程度上動搖著平臺經濟的勞動秩序。

第四章“騎手起底調查”,以了解騎手全貌為目的,通過問卷調查和餓了么、美團發布的報告數據,對騎手群體輪廓進行白描。第一節介紹了目前存在的騎手類型。第二節通過問卷調查和兩份頭部外賣平臺公司發布的報告,對騎手群體形成基本認識:他們以20—35歲的男性青壯年為主,大部分來自外省的農村地區,受教育程度普遍在高中以下,大部分已婚并承擔起撫養下一代的責任。第三節從分析騎手的收入與支出入手,發現由于他們大部分來自外省,因此在大城市打拼的基礎——衣食住行——會成為他們一筆不小的開支;此外由于早婚早育,他們大多數肩負著贍養老人、撫養孩子的家庭責任。因此,在低學歷低技能,又無工作經驗的情況下,現實生活的壓力會把他們自然推向散發著“高收入、自由、公平”魅力的平臺經濟。

第五章“平臺經濟的魅力”,從平臺經濟的“魅力”入手,分別從技術、經濟與文化層面總結了平臺經濟吸引外賣騎手的原因。第一、二節分別從生(物)理條件和技術條件說明平臺經濟準入的低門檻。第三、四、五節分別從高薪酬回報、等級晉升和榮譽激勵闡釋平臺經濟在經濟上給騎手帶來的高回報。第六節從自由、公平和透明的工作體驗上呈現平臺經濟獨特的文化氛圍。總之,新興的平臺經濟以技術上的低門檻、經濟上的高回報以及文化上的“自由、公平和透明”成功吸引了大批來自農村和城市基層的勞動力。在進入平臺經濟以前,他們普遍都有在農業、制造業、建筑業、低端服務業打工的經歷。禁錮的等級、嚴密的監管以及拖欠工資的遭遇讓他們對無人監督和來去自由的平臺經濟心馳神往。在既沒有學歷技術背景又沒有工作經驗的情況下,門檻低、收入高并且強調“自由與公平”的平臺經濟為他們提供了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并最終催生了平臺經濟就業繁榮的景象。而這也引申出了我們一直關心的問題,即如此龐大的用工規模究竟是如何被井然有序地組織起來的?

第六章“祛魅:如何管理成百上千萬的騎手”,通過探討平臺經濟勞動秩序中最重要的一對互動關系——騎手與平臺系統(外賣平臺App),回應平臺經濟勞動秩序何以可能的問題。第一、二、三、四節分別圍繞平臺系統所展現的理性化維度——效率、可計算、可控制和可預測——進行逐一分析,進而回答平臺系統為什么能取代人的管理對外賣騎手進行控制和管理。總的來說,平臺系統通過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實現了管理效率的極大提升,將勞動秩序納入到可計算的程度,實現了對勞動的高度控制和精準預測。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平臺經濟的核心是平臺系統,而平臺系統的核心是數據。平臺系統取代資本和管理方實現對勞動的控制和管理,依靠的正是其背后的數據、算法和模型。因此平臺系統背后的“數字控制”浮出水面。數字控制體現了資本對勞動控制的強化而不是削弱,而且這種強化過程極其隱蔽,因為平臺系統收集數據和運用數據結果的過程極其隱秘。數字控制的隱秘性掩飾了資本控制和管理勞動的事實。

第七章“數字控制下的勞動秩序”,進一步分析了數字控制下的勞動秩序所表現出的新特點。第一節從勞動關系的角度入手,外賣平臺公司通過將控制的三個職責重新分配給平臺系統和顧客,一方面把傳統的勞資沖突“轉嫁”給平臺系統和顧客,另一方面看似放松了對勞動的控制和管理,實則淡化了自己作為真正雇主的責任。騎手也因此產生了“自由”和“自主性”的感受。第二節從勞動過程的角度入手,指出外賣平臺公司延續了科學管理的思想理念,對勞動過程進行不斷的拆解與滲透,拆解掉可以由平臺系統取代的核心工作;同時對于平臺系統暫時不能取代的核心工作——騎手配送——進行滲透,即盡可能地提供技術協助。更重要的是,騎手參與共建了平臺系統——更準確地說是外賣平臺公司——對自身的控制和管理,即參與到數字控制的過程中。因此,資本通過平臺系統及其背后的數字控制實則在強化而非削弱對勞動的控制和管理。

第八章“數字控制背后的秘密”,試圖通過探究外賣送餐行業一味追求“快”的真實原因,揭示數字控制背后隱藏的資本秘密。第一節從“好單子”引發的思考提出了為什么外賣送餐行業會追求快,因為無論顧客還是騎手都在不假思索地一味求快。第二、三節分別從顧客和騎手的角度,指出他們的時間與速度觀是經由外賣平臺公司建構的結果。第四節指出外賣平臺公司之所以建構快的時間與速度觀,根本上是資本利益驅動的結果。作為資本代表的商家、外賣平臺公司以及第三方勞務公司(代理商)無一例外都從“極速”的追求中獲利。第五節通過實際案例進一步證明資本通過追逐速度獲利的本質。第六節揭示了外賣平臺公司在追逐速度獲利的同時,還在盡可能地延長追逐時間,即讓騎手投入更多的勞動時間。

第九章“結論與思考”,是對全書進行的回顧、總結與思考。


(1) 喬治·布封:《自然史》,沈玉友譯,廣東:新世界出版社,2015年,第72—73頁。

(2) 魯珀特·巴林頓、邁克爾·高頓:《生命的故事:BBC動物世界的傳奇》,朱晨月、陳星曉、陳博文、史星宇、劉曉艷、王倩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年,第83頁。

(3) 尼古拉·戴維斯、簡·蕾:《蜂鳥的旅行》,范曉星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年。

(4) 紅色皇后:《起初人們殺死蜂鳥,是因為愛它們》,《果殼網·物種日歷》。新聞鏈接:https://www.163.com/dy/article/EBFOHPGF05259Q0E.html。

(5) 喬治·布封:《自然史》,第72頁。

(6) 根據餓了么、美團兩家頭部外賣平臺公司官網的介紹(2018年),餓了么即時配送覆蓋全國2000多縣市,美團外賣覆蓋全國2800多個縣市。

(7) 據(唐)李肇《唐國史補》下卷對“堂食”的解釋,“每朝會罷,宰相百僚會食都堂,故名”。后泛指公署膳食,相當于現在所說的“工作餐”。(宋)歐陽修《新五代史·漢臣傳·蘇逢吉》:“逢吉已貴,益為豪侈,謂中書堂食為不可食,乃命家廚進羞,日極珍善。”(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為官的吃堂食,飲御酒,多少快活。”(清)錢謙益《寄答廣東孫方伯恭甫》詩:“清齋荔子充堂食,長日蕉陰轉印牀。”但是古今對于“堂食”的理解并不相同。現如今,“堂食”常與“外賣”(指餐飲業供顧客帶離店鋪的食品)相對而用,顯示現代人的一種飲食方式,即顧客不離店餐飲,側重進餐的人在餐廳里面用餐。“堂食”的舊詞新用是為了適應生活節奏的加快和人們求新求異心理的需要,在新的語境表達出新的語義,以渲染今日之顧客如“宰相百僚會食都堂”,從而產生了現代漢語詞典里沒有,但卻能在社會流行的“堂食”。(田業勝:《“食堂”與“堂食”》,《高等教育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第71頁)

(8) 艾瑞咨詢:《中國外賣O2O行業發展報告(2016)》。報告鏈接:https://report.iresearch.cn/report_pdf.aspx?id=2615。

(9) 艾媒咨詢:《2017—2018年中國在線餐飲外賣市場研究報告》。報告鏈接:https://www.iimedia.cn/c400/60449.html。

(10) 《外賣用戶規模已高達3.6億新零售跨界致外賣市場競爭格局進入新階段》,《每日經濟新聞》,2019年3月2日。新聞鏈接: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9-03-02/1305603.html。

(11) 數據來源于餓了么官方網站:https://jobs.ele.me/#/about。

(12) 王曉易:《餓了么:外賣領域引入“共享經濟”創造百萬就業崗位》,《四川在線-天府早報》2016年4月12日。新聞鏈接: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BKE1GJM000014Q4P.html。

(13) 《外賣騎手:互聯網盛世的駱駝祥子》,《創投時報》。新聞鏈接:http://www.ctsbw.com/article/13153.html。

(14) “指尖消費”指通過手指點觸手機和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實現購物、餐飲、娛樂等消費的目的。作為指尖上的消費,App程序正在日益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

(15) 《外賣騎手:互聯網盛世的駱駝祥子》,《創投時報》。新聞鏈接:http://www.ctsbw.com/article/13153.html。

(16) 肖隆平:《共享經濟有望成為擴大就業主力》,《新京報》2018年7月16日。新聞鏈接:http://www.bjnews.com.cn/fnance/2018/07/16/495198.html。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芝县| 苍山县| 鸡东县| 泰州市| 诏安县| 孟津县| 吉首市| 通海县| 凤山县| 子长县| 永仁县| 仪陇县| 临邑县| 浮山县| 黄陵县| 乌拉特后旗| 敖汉旗| 彭山县| 保靖县| 阿瓦提县| 嘉兴市| 荔波县| 宁夏| 肃北| 册亨县| 佛学| 彭泽县| 郧西县| 资中县| 蒙自县| 广河县| 鸡泽县| 临城县| 津市市| 涟源市| 普宁市| 马山县| 太湖县| 益阳市| 巴东县| 万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