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網友面基
- 通靈少女修煉日常
- 元栩也
- 2470字
- 2025-08-21 13:32:44
@故紙堆里的貓轉發公告并配文:“塵埃落定,星光永恒。感謝@A市博物館的尊重與透明,感謝所有并肩作戰的伙伴!這份名單,是我們這個時代對歷史最深情的告白。特別致敬@科學姐,你是那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星火。”
@光影看千年發布了一組精心拍攝的感謝墻和捐贈名單照片:“鏡頭記錄榮耀,光影銘記感動。這面墻,是文化自信最堅實的基石。感謝每一位點燈人!@科學姐,你的‘無力感’博文,點燃了最亮的火炬。”
普通網友評論:“看到我的奶茶錢了!雖然只有50塊,但超有成就感!”、“實名羨慕周大佬,但更佩服所有出力的普通人!這才是真正的‘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科學姐yyds!又美又強又有擔當!”、“之前那個說風涼話‘你有錢不能自己買’的呢?出來走兩步?看看什么叫人民的力量!”
喬愉的個人賬號后臺再次被溫暖的留言和@淹沒。她看著屏幕上那些真摯的感謝和贊譽,看著那份長長的、承載著無數心意的名單,心中百感交集。那曾經壓在心頭的巨額數字帶來的窒息感,早已被一種更宏大、更溫暖的洪流所取代。她轉發了博物館的公告,只配了簡短的文字和一顆心:
“歸家之路,星光璀璨。感謝每一份信任與托付。這榮耀,屬于所有點燈人。[愛心符號]@A市博物館”然后隨即公布了“歸璨文化保護基金”的成立公告。
公告末尾那句“本基金亦期待與社會各界有識之士通力合作,共護文明星火”,并非客套虛言。喬愉深知,左獸能成功歸家,那幾位率先響應、一呼百應的博主及其背后的萬千網友,功不可沒。
是時候親自表達謝意,也讓這些在網絡上并肩作戰的“戰友”,在現實中彼此照亮。
聚會地點,定在了梧桐巷十六號——在喬愉的社交群發起邀請。時間選在秋日午后,陽光正好。
約定的時間將至,梧桐巷的青石板路上,腳步聲由遠及近,帶著幾分好奇與期待。
率先抵達的是一對中年夫婦。男人戴著無框眼鏡,氣質儒雅,正是那位以深厚學養和犀利評論聞名的歷史博主“故紙堆里的貓”,本名陳墨,某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他身旁的妻子王雅嫻,笑容溫婉,是他賬號的幕后編輯兼賢內助,網名“墨池硯邊”。
“陳教授,王老師,歡迎!”喬愉親自在院門口相迎,笑容真誠。
“喬老師!沈教授!叨擾了!”陳墨連忙上前握手,目光掃過古樸雅致的門楣和院內那株虬枝盤曲的老樹,眼中滿是欣賞,“久聞梧桐巷沈宅大名,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書香與古韻撲面而來。”王雅嫻也笑著問好,目光落在喬愉身上,帶著善意的打量。
緊接著,一個穿著工裝風馬甲、背著碩大相機包、風風火火的年輕女子快步走來,正是那位用鏡頭訴說文物故事的“光影看千年”——蘇冉,自由攝影師,眼神明亮,充滿活力。
“喬姐!沈教授!哎呀,終于見到真人了!比照片上還好看!”蘇冉性格爽朗,聲音清脆,放下相機包就給了喬愉一個熱情的擁抱,“我這一路都在想,梧桐巷里是不是真有鳳凰梧桐!”
“金石齋”論壇的代表也到了。領頭的是一位身材微胖、笑容可掬的中年男人,網名“金石老饕”,本名張海濤,是論壇的資深版主兼線下活動組織者,在本地文博圈人脈頗廣。他身后跟著兩位年輕人:戴著黑框眼鏡、略顯靦腆的計算機碩士李想(網名“代碼考古”),和一位扎著馬尾辮、充滿書卷氣的歷史系研究生簡清(網名“青簡留痕”)。
最后抵達的是一位氣質略顯清冷、穿著素色長裙的女子,她是專注于古代藝術史和器物研究的獨立學者、博主“青瓷不語”——葉清瓷。她話不多,但眼神沉靜,目光掃過院中的一磚一瓦,帶著專業的審視。
小小的院落,管家安青和沈勉早已備好清茶果點,氣氛在最初的寒暄后迅速熱絡起來。
茶席設在正院回廊下。秋陽透過稀疏的梧桐葉灑下斑駁光影,石桌上清茶氤氳,精致的茶點散發著誘人香氣。眾人圍坐,話題自然圍繞著剛剛成立的“歸璨基金”和那場轟動一時的“左獸歸家”。
“喬老師,沈教授,基金成立真是太好了!”張海濤(金石老饕)率先開口,語氣激動,“咱們論壇里那些小年輕,看到公告都沸騰了!都說以后再有類似‘左獸’的情況,總算有個靠譜又靈活的渠道了!這比單純捐錢更有方向感!”
“是啊,”陳墨(故紙堆里的貓)推了推眼鏡,接口道,語氣帶著學者的嚴謹,“文物追索,信息、時機、專業判斷和資金缺一不可。基金的模式,能最大程度彌補官方流程在時效性和靈活性上的不足。沈教授、喬老師,你們這是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
“功在千秋不敢當,”喬愉微笑著給眾人斟茶,“基金剛起步,力量還很微薄。這次能請到各位來,一是真誠感謝大家在左獸歸家過程中的鼎力相助,沒有你們的振臂一呼,點燃星火,單靠我們,很難創造那個奇跡。二是,”她看向在座每一位,目光懇切,“歸璨基金想要真正發揮作用,離不開像各位這樣深耕文博領域、擁有敏銳洞察力和強大號召力的伙伴。我們希望建立一個開放、協作的網絡,信息共享,行動互助。未來若發現值得追索的線索,無論大小,都希望能第一時間互通有無。”
沈行昭適時補充,聲音沉穩:“基金的運作將堅持透明和專業。我們會組建由文博專家、法律顧問和財務人員組成的核心團隊評估項目。各位若發現線索,可直接對接這個團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判斷;需要公眾力量時,再借助各位的平臺。”
“這個模式好!”蘇冉(光影看千年)興奮地拍了下手,“喬姐,沈教授,你們考慮得太周到了!以后我的鏡頭拍到啥可疑的海外文物,第一時間發你們評估組!”她的話引來一陣笑聲。
葉清瓷(青瓷不語)輕輕放下茶杯,聲音清泠:“我關注一些海外小型拍行和私人收藏的動向。有些器物,單看描述和模糊圖片,很難判斷其重要性和真偽。有了基金的評估團隊作為后盾,信息的篩選和追蹤會更有底氣。”她的話雖短,卻點出了關鍵。
李想(代碼考古)推了推眼鏡,有些靦腆地說:“那個…我們論壇技術組,可以幫忙搭建一個簡易的線索提交通道,或者做點輿情監測,看看海外哪些平臺在討論可能流出的重要文物…”簡清(青簡留痕)也點頭:“我們也可以組織線上讀書會、講座,普及文物知識,提高大家對流失文物的關注度。”
話題逐漸深入,從基金的運作細節,聊到近期國內外文博動態,再聊到各自領域的研究趣聞。氣氛融洽而熱烈,網絡上的ID與現實中鮮活的面孔徹底重疊。
聚會持續到日影西斜。臨別時,眾人依依不舍,在古樸的院門前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