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移到了回廊下。沈行昭讓安青撤去碗碟,換上了一套素雅的青瓷茶具。他親自執(zhí)壺,為周啟明和喬愉斟上清茶。清冽的茶香在微涼的秋夜里彌漫開來。
“周先生,”沈行昭將茶杯推至周啟明面前,月光落在他清俊的側(cè)臉上,聲音低沉而清晰,“‘歸璨基金’初創(chuàng),前路漫漫。您在國際古董圈的人脈與眼界,是基金不可或缺的助力。未來若有值得追索的線索,或許還需借重您這雙‘慧眼’。”他舉起自己的茶杯,以茶代酒,姿態(tài)鄭重。
周啟明端起茶杯,眼中精光一閃,那是商界巨擘面對有價值提議時的銳利,隨即又被溫和的笑意取代:“行昭客氣了。守護祖宗的東西,義不容辭。基金的事,有需要我的地方,隨時開口。我在港島那邊,也會留意著。”他看向喬愉,話鋒一轉(zhuǎn),帶著長輩的關切,“倒是你們兩個,別光顧著忙。阿愉,你姑媽總念叨你,有空多回去看看,也帶行昭一起。”
“知道了,姑父。”喬愉笑著應下。
月光如水,靜靜流淌在庭院中。清茶裊裊,三人圍坐,不再多言。
書齋內(nèi),暖黃的燈光下,沈行昭將一份裝幀精美的文件推到喬愉面前。
文件封面是素雅的淺金色云紋,上面印著幾行遒勁的楷書:
“歸璨文化保護基金”
發(fā)起人:沈行昭&喬愉
喬愉翻開扉頁,里面清晰地闡述了基金的宗旨:
本基金由沈行昭、喬愉個人出資設立,并接受社會定向捐贈。旨在為流散海外、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但面臨資金困境的中國文物,提供及時、靈活、高效的“歸家”助力資金支持。同時資助相關文物保護、修復及研究工作。基金運作將嚴格遵循透明、專業(yè)、高效的原則。
啟動資金,來源于沈行昭歷年講座、部分公職酬勞的積蓄,以及喬愉參與研究院文創(chuàng)設計所獲得的部分分成還有這些年姑媽給的零花錢。金額不算天文數(shù)字,卻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諾與起點。
“你的‘無力感’,點燃了公眾的熱情。”沈行昭的聲音低沉而清晰,目光落在喬愉臉上,“但并非所有流散的文物,都能幸運地遇到一個‘阿鸞左獸’般引發(fā)全民關注的故事。更多的瑰寶,可能在沉默中等待,因資金問題而錯失歸期。這個基金,是我們的一點回應。用更專業(yè)、更持續(xù)的方式,去接引那些等待歸家的‘星光’。”
喬愉的手指撫過“沈行昭&喬愉”并排的名字,一股暖流混合著沉甸甸的責任感涌上心頭。她抬起頭,迎上沈行昭深邃的目光,那里有對她能力的信任,有對文物保護的熱忱,更有一份與她并肩前行的堅定。
“好。”她鄭重點頭,眼中閃爍光芒,“讓‘歸璨’,成為更多失落文物的引路燈。”
月余后,A市博物館新落成的“大唐風華——公主遺珍特展”展廳內(nèi),人頭攢動,氣氛莊重而熱烈。
展廳的核心位置,在柔和的聚光燈下,那對歷經(jīng)劫難、終得團聚的唐代“玄麟”鎮(zhèn)墓獸,靜靜地矗立在恒溫恒濕的展柜中。經(jīng)過大師妙手回春的修復,它們身上的裂痕被精心填補加固,雖不復最初的光華,卻更顯出一種歷經(jīng)滄桑、守護不滅的厚重與尊嚴。
展柜下方,清晰地標注著它們的傳奇經(jīng)歷:“唐·彩繪陶鎮(zhèn)墓獸(一對)出土于A市城西唐墓。歷經(jīng)千年分離與劫難,終得團聚,為守護幼主安寧之明證。”
展柜旁,一塊醒目的展板,述了“阿鸞”這位早夭的宗室貴女短暫的一生,以及她母親絕望的愛與悔恨,引用了部分竹簡內(nèi)容,那份母親的絕筆竹簡,作為最珍貴的文獻,被單獨陳列在旁邊的展柜中,娟秀的字跡訴說著穿越千年的悲痛。
“真不容易啊…”旁邊一位白發(fā)老者看著展板,輕聲感嘆,“這對神獸,還有那位公主的故事…太感人了。”
“是啊,歷經(jīng)千年,終于回家了。”他身邊的年輕人附和道。
展廳內(nèi)燈光柔和,人流安靜有序,只有低聲的講解和感嘆。
在展覽開幕一周后,博物館官網(wǎng)和官方社交媒體賬號,同步發(fā)布了一份極其詳盡的《唐代鎮(zhèn)墓左獸歸家項目捐贈明細及鳴謝公告》。這份公告,是閃耀著金光的榮譽榜:
首頁,是那面光潔黑色大理石感謝墻的高清照片,上面鐫刻的每一個名字、每一個集體稱謂,都在聚光燈下熠熠生輝。
緊隨其后的,是長達數(shù)十頁的PDF附件。里面以嚴謹?shù)谋砀裥问剑逦忻髁嗣恳还P捐款的時間、金額、捐贈者ID、以及捐款最終流向。金額從幾十元到周啟明的巨額捐款,一目了然,真正做到了完全透明、可追溯。
公告正文的最后一段,字字懇切:
“本次左獸成功歸家,是全民守護文化根脈的一次壯舉,是無數(shù)星光匯聚成璀璨銀河的生動寫照。在此,我們再次向所有慷慨解囊、傾注熱忱的捐贈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摯的感謝!你們的名字,將與這對歷經(jīng)滄桑的守護神獸一起,被歷史銘記,被未來傳頌。
特別感謝友院@A市民俗文化研究院-項目組成員喬愉女士(@科學姐)。是她憑借非凡的專業(yè)能力,精準鎖定了左獸的線索;是她面對巨額困境時的真誠發(fā)聲,點燃了全民守護的熱情火種;更是她與團隊不懈的努力,讓千年守望終得圓滿。她不僅是文物的‘守護者’,更是連接公眾與文化遺產(chǎn)的‘橋梁’。‘科學姐’之名,實至名歸!”
“金石齋”論壇置頂飄紅:“哭了!看到我的ID了!雖然只捐了200塊,但感覺參與了一件載入史冊的大事!與有榮焉!”、“博物館太給力了!透明公開,尊重每一份心意!這才叫眾志成城!”、“給科學姐和所有捐贈者鞠躬!你們都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