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激發態:原子核的多米諾骨牌

核同質異能素是什么?它為什么有如此驚人的能量密度,卻不需要核聚變的苛刻條件?這要從它的原理談起。

顧名思義,核同質異能素是有相同質子和中子數,卻有不同能量的核素。它是原子核的“激發態”。

“激發態”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常見。譬如,火焰的光芒便來自核外電子的“激發”和“退激發”。燃燒發生時,電子從激發態軌道躍遷到基態軌道1,軌道間的能量差轉化為光子,這便是火光。幾乎所有發生能量變化的化學反應,都涉及了電子的激發和退激發。

其實,原子核也可以被激發,形成“核同質異能素”。它釋放的能量可達化學燃燒的1萬倍以上。但想可控地利用它,還需要解決兩個難題。

圖1 核外電子和原子核的激發態和躍遷(示意圖)

第一個問題是“壽命”。自1921年奧托·哈恩和莉澤·邁特納發現核異能素以來,核物理學家已經發現了近2500種原子核激發態[2]。但常見的高能激發態壽命都在皮秒(10~12秒)到毫秒量級;部分激發態壽命很長,但能量很低,能量密度甚至不如普通的化學電池。僅有少量核同質異能素的壽命、能量都滿足核電池的要求。例如,鉿178m2半衰期長達31年,衰變時釋放2.5MeV的高能伽馬射線。《三體》中人類艦隊裝備的伽馬射線激光炮,炮膛很可能是由這種材料填充的。

第二個問題是“同步”,即讓“大量”原子核同時釋放能量。1938年,人們就知道鈾核裂變會釋放能量,但反應僅局限在少量的原子核。直到1942年費米等人利用中子誘發了鏈式反應,“一整塊”鈾才有了制成原子彈的可能性。核同質異能素也是類似的:個別原子核的激發相對容易,但大量原子核(1023個以上)的激發是隨機和不可控的。這就像一個一邊注水、一邊隨機地漏水的水池。很顯然,沒人想要一塊這樣的電池!

固體激光器提供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1960年,美國科學家梅曼成功讓“一整塊”紅寶石里的原子在一瞬間“同步”地釋放能量。這利用了核外電子的“亞穩定激發態”。

什么是“亞穩定激發態”呢?不妨把原子核視為一個“三角形骨牌”(圖2)。“基態”的骨牌平放在地面上,能量最低,也最穩定,任何擾動都無法改變它的姿態;“激發態”的骨牌尖端朝下豎起,能量最高,但也最不穩定,任何擾動都會讓它倒下。對于核同質異能素而言,這個“擾動”和“倒下”的時間大多在皮秒到毫秒量級(圖3),因為過快而完全不可利用。

圖2 不同激發態的穩定性(示意圖)

圖3 從基態向不穩定激發態的躍遷(示意圖)

但某些原子核可能具有“亞穩定激發態”——它可以被視為一塊尖端朝上豎起的三角形骨牌(圖2)。它的能量比不穩定的激發態低,但穩定性更好,小擾動無法撼動,必須足夠大的擾動才能把它放倒。因此,當外來能量注入時,原子核將陸續充能到“亞穩定激發態”,不會馬上退激發。于是,這樣的“亞穩定激發態”原子核越來越多,直到其數量遠遠超過基態原子核,達到所謂的“布居數反轉”狀態,“一整塊”核同質異能素便完成了充能(圖 4)202505004

圖4 從基態向亞穩定激發態的躍遷(示意圖)

接下來,就是能量的受控釋放了。一些實驗表明,使用0.2 MeV的低能X射線轟擊鉿-178m2有一定概率誘導其退激至基態,釋放2.447 MeV的伽馬射線,輸出能量是輸入的100倍[3]。據研究者推測,這可能是某種“鏈式反應”的體現——大量原子核被激發到亞穩態后,形成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圖4)。只要一塊被推倒,能量便會“雪崩”式地釋放。

如果這個推測成立,那么,一個“美好”的新世界,或一個恐怖的大變局,可能將在短短幾十年內轟然降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谷城县| 宁南县| 丹阳市| 水城县| 山丹县| 大冶市| 仁寿县| 化州市| 孟津县| 吴江市| 舟曲县| 旺苍县| 如东县| 泸西县| 黑水县| 苍山县| 左云县| 霍林郭勒市| 潜江市| 龙川县| 襄垣县| 长乐市| 噶尔县| 长乐市| 武宁县| 湖北省| 博白县| 延边| 浦江县| 平果县| 阆中市| 肥乡县| 万全县| 大洼县| 仁布县| 民丰县| 绥江县| 晋江市| 水富县| 郓城县| 新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