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新能源:工業革命的雷管

說起引發工業革命的新能源,我們常常會想到“可控核聚變”。這種人造太陽可以釋放氫核內部的能量,讓人類獲得幾乎無限的清潔能源。但事實上,當一個無限供能的聚變電站建立后,輸電和儲能就成了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

電動汽車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早在1881年,法國工程師古斯塔夫·特魯夫就發明了首輛使用可充電鉛酸電池的電動汽車,比卡爾·本茨發明的燃油車還早九年。但受限于鉛酸電池的能量密度低(約30~40Wh/kg)、重量大,續航里程短(通常不足100千米),很快被市場淘汰。直到1980年代鋰離子電池出現,電動車才重新回到工程師們的視野。

電動車商業化的能量臨界點大約是200Wh/kg(續航里程約400千米)。2000年初期,電池能量密度約為100~150Wh/kg,此時電動汽車的嘗試(如通用EV1)大部分胎死腹中。大約2015年前后,三元鋰電池(NCM/NCA)突破了臨界點,“新能源汽車”(如特斯拉Model S)才成為時代的新寵兒。目前,寧德時代、清陶能源等公司已規劃第三代全固態電池(能量密度超500Wh/kg),預計2026—2027年量產,試圖徹底解決電動汽車的安全問題和里程焦慮。

由此,一項儲能技術的突破,改變了數十億人的出行方式,帶動了數千億規模的市場,塑造了一個時代的交通圖景。

交通是工業的血管,能源是工業的心臟。從蒸汽機車開始,每場工業革命都在能源領域率先突破,以交通奏響號角,再蔓延到軍事、農業和第三產業。從這個意義上看,新能源可謂是引爆工業革命的雷管。

然而,無論是鉛酸電池還是三元鋰電池,它們歸根到底都是化學能源。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它們的儲能密度已經漸漸接近理論極限。但人類的野心是永無止境的:我們想從家里坐上飛車直入太空;我們想在國慶假期內往返火星旅游;我們還想要永遠不會沒電的手機、永遠不用加油的汽車,從空氣里直接合成糧食,把淡化的海水澆遍撒哈拉……

如果把化學電池換成核電池,這一切可能發生嗎?

不妨看一下各種儲能物質的“能量天梯[1]”。

很顯然,哪怕最普通的核電池,也比最強的固態鋰電池“高到不知哪里去了”。而且,核電池是很成熟的技術,在1976年發射的“旅行者”號探測器上就有钚238同位素電池,但它可不能直接裝到你的車里——它具有放射性且危險、昂貴。用它做電池等于在身體和車貸兩方面的慢性自殺。至于用核裂變、核聚變反應堆當電池,那就更困難了——沒人想把一臺“托卡馬克”裝置塞進車里!

核反應太危險,化學電池又不夠看。于是,工程師們把目光投向介于“化學反應”和“核反應”之間的過渡區域,找到了一種潛力驚人的超級儲能材料——核同質異能素。它的能量密度可達鋰電池的50萬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冷水江市| 长春市| 辉县市| 丰原市| 临泽县| 福泉市| 蒲江县| 繁昌县| 寿阳县| 嘉黎县| 湖北省| 吉林市| 姚安县| 汉寿县| 栾城县| 岳阳县| 大名县| 深水埗区| 金塔县| 宁都县| 商丘市| 三穗县| 拉萨市| 凤山市| 元江| 大安市| 浦城县| 博兴县| 惠东县| 麻江县| 南郑县| 河北省| 彭州市| 江门市| 巴中市| 绥宁县| 正宁县| 洱源县| 芮城县| 吕梁市| 栖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