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理念之爭
書名: 破風前行:車輪上的夢想作者名: 紫落姑娘本章字數: 2849字更新時間: 2025-07-02 11:28:09
團隊計時賽當天,天空陰沉沉的,空氣濕度很大,預示著可能下雨。破風車隊的隊員們早早來到起點做準備工作,氣氛比前一天緊張許多。
張振獨自在一邊熱身,明顯與其他隊員保持著距離。楊速召集大家做最后的戰術部署,特意走到張振身邊。
“今天的計劃有所調整,“楊速的聲音平靜但堅定,“前三分之二賽程我們保持標準隊形輪轉,最后二十公里,如果你感覺狀態好,可以嘗試突圍。“
張振挑了挑眉,似乎對這個妥協方案感到意外:“你確定?“
“職業比賽需要職業策略,“楊速直視他的眼睛,“但我有一個條件——必須嚴格按計劃執行,不能擅自提前行動。“
張振考慮了片刻,點頭同意:“成交。“
團隊計時賽全程60公里,每隊六名車手同時出發,成績以第四名到達的車手為準。破風車隊被安排在中段發車,前面是幾支實力強勁的職業車隊。
“記住,“出發前楊速再次強調,“保持輪轉節奏,注意風向變化。“
比賽開始后,破風車隊表現出了驚人的進步。與昨天的混亂不同,今天六人隊形緊湊,輪轉流暢,速度穩定在每小時45公里左右。
“他們騎得不錯,“場邊一位裁判評價道,“看起來像支老牌職業隊。“
張振的表現尤其引人注目。作為前國手,他的技術和體能明顯高出一籌,但他今天嚴格遵守戰術紀律,沒有擅自行動,而是耐心地按照計劃輪轉領騎。
四十公里過后,天空開始飄雨。路面很快變得濕滑,危險系數大增。幾支車隊因擔心摔車而放慢速度,但破風車隊保持著原有節奏。
“現在!“楊速發出信號,按計劃張振可以開始加速。
令人意外的是,張振沒有立即行動,而是看向蘇曼:“一起?“
蘇曼愣了一下,隨即會意地點頭。兩人同時加速,如離弦之箭般沖出隊伍。這一變化完全出乎其他車隊的預料,等他們反應過來時,破風車隊的兩人組合已經拉開了近三十秒的差距。
“聰明的戰術變化!“解說員驚呼,“破風車隊出其不意地派出了雙人突圍!“
雨越下越大,能見度降低,但這反而幫助了領先的兩人。張振和蘇曼配合默契,輪流領騎,將優勢保持到了最后五公里。
“我撐不住了,“蘇曼喘著粗氣說,“你先走!“
張振卻出人意料地減速:“不,我們一起沖線。“
“但你的名次...“
“團隊計時賽,記得嗎?“張振難得地露出一絲微笑,“成績以第四名車手為準。我們領先這么多,足夠了。“
最終,破風車隊以第四名完賽,創造了升班馬車隊的奇跡!張振和蘇曼的雙人突圍成為賽事最大亮點,賽后采訪中,記者們爭相詢問這一戰術的由來。
“這是臨時調整,“蘇曼解釋道,“張振在比賽中提議我們一起加速,事實證明這是正確的決定。“
“團隊精神與個人能力的完美結合,“楊速在賽后總結會上評價道,“這正是職業比賽需要的平衡。“
張振的表現贏得了隊友們的尊重,而他似乎也開始認同破風車隊的理念。那天晚上,他罕見地參加了隊內聚餐,雖然話不多,但至少不再疏離。
“知道嗎?“王飛悄悄對蘇曼說,“我開始喜歡這個家伙了。“
然而,好景不長。第三天的山地賽段,情況急轉直下。這是一段長達150公里的艱苦賽道,包含四個等級爬坡,其中最后一個是難度最高的HC級爬坡。
賽前戰術會上,楊速指定林曉陽和蘇曼為山地賽段的主攻手,張振負責前期掩護和后期支援。這一安排明顯讓張振不滿。
“我應該主攻最后爬坡,“他直言不諱,“我的爬坡能力比林曉陽強。“
“但你的恢復能力不如他,“楊速耐心解釋,“連續三天的比賽消耗很大,曉陽更年輕,恢復更快。“
“我在國家隊時...“
“這里不是國家隊,“楊速打斷他,語氣罕見地嚴厲,“這里是破風車隊,我們根據當前狀態和團隊需要做決定。“
會議不歡而散。張振雖然最終服從了安排,但明顯心懷不滿。
比賽開始后,問題很快顯現。張振沒有按照計劃掩護林曉陽,而是早早發起進攻,獨自領先了近五十公里。這一戰術完全打亂了車隊的部署,消耗了過多體力的張振在最后爬坡時崩潰,名次一落千丈。而失去掩護的林曉陽和蘇曼也被迫改變計劃,最終只獲得中游名次。
“我需要一個解釋!“賽后,楊速在隊車內怒不可遏,“你又一次擅自改變戰術!“
“錯誤的戰術就應該改變,“張振冷冷回應,“如果讓我主攻最后爬坡,結果會完全不同。“
“但你沒有!你提前消耗了體力,不僅自己崩潰,還連累了全隊!“
爭論越來越激烈,最終張振摔門而去。其他隊員面面相覷,不知所措。
“現在怎么辦?“老周憂心忡忡地問。
楊速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冷靜下來:“明天是休息日,后天才進行個人計時賽。大家都去休息吧,明天上午十點開會。“
那天晚上,蘇曼又一次失眠了。她輕手輕腳地來到酒店健身房,發現張振獨自一人在騎訓練臺,汗水浸透了背心,顯然已經訓練了很長時間。
“你不能這樣消耗自己,“蘇曼忍不住說,“后天還有比賽。“
張振沒有停下,只是冷冷地說:“不用你管。“
“我們是隊友,“蘇曼堅持道,“而且我是隊長,當然要管。“
張振終于停下來,用毛巾擦了擦臉上的汗水:“你知道我為什么復出嗎?“
蘇曼搖搖頭。
“因為我不甘心,“張振的眼神銳利如刀,“三年前因傷退役時,我還有很多未完成的夢想。現在機會來了,我不想被束縛手腳。“
“但公路自行車是團隊運動...“
“團隊應該幫助成員發揮最大潛力,而不是限制他們!“張振提高了聲音,“看看今天的戰術安排,明明我有能力競爭賽段冠軍,卻要我當配角?“
蘇曼沉默了。她突然意識到,張振和破風車隊之間的矛盾,本質上是兩種騎行理念的沖突——團隊至上還是個人英雄主義?
“我會和楊教練談談,“最終她說,“但你也需要理解,破風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團隊精神。“
“團隊精神不應該成為限制個人能力的借口。“張振反駁,但語氣已經緩和了些。
第二天上午的會議氣氛凝重。楊速首先發言,承認自己在戰術安排上可能沒有充分考慮張振的能力和意愿。這一出人意料的自我批評讓所有人都愣住了,尤其是張振。
“但,“楊速話鋒一轉,“團隊紀律是必須遵守的底線。我們可以討論戰術,可以調整角色,但一旦決定,就必須執行。“
張振沉思良久,最終開口:“我也有錯。我應該提前表達意見,而不是賽中擅自行動。“他停頓了一下,“但我仍然認為,在某些賽段,我的經驗和個人能力可以為車隊爭取更好成績。“
會議持續了整整三小時。通過激烈但建設性的討論,車隊達成了新的共識——在保持團隊核心精神的前提下,給予個別車手在特定賽段更多的戰術自由度。同時,任何戰術調整都必須賽前充分溝通,嚴禁賽中擅自改變。
“職業聯賽教會我們的第一課,“會議結束時楊速總結道,“就是在原則與靈活之間找到平衡點。“
個人計時賽上,新共識很快接受了檢驗。這是一段30公里的平坦賽道,完全依靠個人實力。賽前,楊速給予每位車手充分的自主權,只提供技術建議而不強加戰術。
張振表現出色,獲得第五名;蘇曼也創造了個人最好成績,排名第十五;就連劉強和老周也比預期表現更好。車隊總積分因此大幅提升,排名躍居中游。
“看到沒?“回酒店的大巴上,王飛興奮地說,“我們現在是職業聯賽中游車隊了!誰還敢小看我們?“
楊速看著窗外的景色,嘴角微微上揚。職業聯賽的第一站,破風車隊經歷了戰術沖突、理念碰撞,最終找到了前進的方向。這僅僅是開始,但已經證明了他們有能力在職業賽場生存。
車輪繼續轉動,載著這支不斷成長的車隊,駛向下一站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