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媒體探班
書名: 華娛教父:從綁定劉天仙開始作者名: 一只小奶茶本章字數: 3006字更新時間: 2025-07-14 00:04:00
嘉定一中的初夏,草木蔥蘢。
《十八歲的天空》拍攝進入收尾階段,片場內外的熱度卻因陳鋒的一場“豪賭”而沸騰。
他與榕樹下簽訂的“零預付稿酬+12%版稅分成”合約細節被媒體深挖曝光,如同一顆深水炸彈,在文娛圈掀起滔天巨浪。
新人作者放棄穩定稿酬,將收益與作品市場深度捆綁,這份魄力和自信,讓“陳鋒”這個名字瞬間成為輿論風暴眼,被冠以“少年天才”、“破局者”等稱號。
這股由出版界刮起的颶風,不可避免地席卷到了《十八歲的天空》劇組。
李軒導演精心策劃的周末媒體探班日,就在這“風暴”的巔峰時刻到來。
上午十點,嘉定一中片場。
十余家核心媒體記者涌入,目標直指風暴中心的陳鋒。
探班流程先是觀摩了一場輕松的校園群戲拍攝。
當導演喊“Cut”,演員們稍作休息時,記者們立刻將陳鋒包圍。
閃光燈連成一片,話筒林立。
“陳鋒你好!恭喜《那些年》銷量火爆,‘零稿酬+12%分成’的合約創造了作家與出版社合作的新模式,作為新人,你當時是怎么下定決心走這步險棋的?不怕顆粒無收嗎?”
問題直擊核心,尖銳無比。
陳鋒站在陽光下,穿著藍白校服,神情平靜。
他接過水,目光掃過提問記者,嘴角帶著一絲年輕人特有的、略帶鋒芒的笑意:
“擔心?當然有。”他坦然承認,聲音清晰有力。
“但寫《那些年》時,核心是講好故事,它值得被更多人看到,榕樹下愿意用分成方式將我的收益與書的命運綁定,這是對故事價值的信任投票,事實證明。”
他語氣自信,“我們的判斷都沒錯。”
他清晰闡述了決策邏輯,將焦點從“冒險”轉向“價值信任”,姿態不卑不亢。
“現在《那些年》大賣,你的分成收益將是天文數字,這會影響你在《十八歲的天空》中的表演投入嗎?畢竟石延楓的片酬可能遠不及此?”
這名記者的問題更加犀利,試圖制造沖突。
陳鋒輕輕搖頭,眼神認真。
“演戲和寫作是兩條并行軌道,都需要全情投入,石延楓的片酬是合同約定的勞動所得,我尊重這份契約,《那些年》的分成是對創作的肯定,也是未來的基石,它們不會干擾表演,只會讓我更有底氣選擇真正熱愛的項目。”
他再次強調契約精神和對表演藝術的純粹追求,成功化解質疑。
就在記者們準備拋出更多關于《那些年》和分成細節的問題時,陳鋒敏銳地意識到,話題已經過多地聚焦在他個人身上,偏離了探班的核心,《十八歲的天空》劇組。
他微微側身,目光自然地投向站在不遠處、一直關注著采訪情況的導演李軒,聲音提高了一些,帶著對導演的尊重和引導話題的意圖:
“各位媒體朋友,《那些年》的創作和出版已經是過去時,它承載的是我個人的一段記錄。
而今天大家來到這里,更重要的目的,應該是了解我們整個《十八歲的天空》劇組正在共同創作的新故事。”
他巧妙地將個人成就定義為“過去時”,將媒體注意力拉回當下劇組集體創作的項目。
他頓了頓,臉上露出真誠的笑容,做了一個邀請的手勢:
“關于這部劇的創作理念、角色塑造、拍攝歷程,以及未來呈現給觀眾的青春圖景,我想沒有人比我們的總舵手,李軒導演更有發言權了。
李導,您來給大家講講?”
他主動將話語權和焦點,謙遜而明確地交還給了劇組的最高領導者。
這個舉動流暢自然,既體現了對導演權威的尊重,也完美遵循了演員在宣傳期應配合劇組整體宣傳策略、不喧賓奪主的基本守則。
李軒導演眼中閃過一絲贊許。
他適時地上前半步,接過了陳鋒遞來的無形話筒,臉上帶著掌控全局的沉穩笑容:
“謝謝陳鋒,各位媒體朋友,歡迎來到嘉英中學。”
他從容地開始了介紹,從劇集立意、青春主題的獨特詮釋,到選角的考量,自然帶到了陳鋒和劉藝菲的契合度,再到拍攝中的趣事和挑戰……
李導經驗豐富,口才極佳,很快將記者們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到了《十八歲的天空》本身。
在導演主導的環節中,記者們關于劇集的問題也接踵而至:
“李導,陳鋒在劇中飾演的石延楓,和他本人以及《那些年》主角的氣質似乎有差異,您是如何引導他塑造角色的?”
“劉藝菲飾演的藍菲琳,那種清冷純凈的氣質非常獨特,您當初選角時看重她哪一點?”
“能透露一下后期劇情的大致走向嗎?石延楓和藍菲琳的關系會如何發展?”
李導從容應對,既解答了問題,又保持了劇情的懸念,將宣傳效果最大化。
陳鋒和劉藝菲安靜地站在一旁,在導演發言時適時點頭或微笑,展現出演員對劇組和導演的配合姿態。
“石藍CP”的插曲與專業化解:
在李導回答關于角色關系的問題時,有記者再次將話題引向“CP感”:
“李導,很多觀眾看了片段和劇照,對石延楓和藍菲琳的互動非常期待,覺得兩人很有CP感,您怎么看?”
劉藝菲站在一旁,聽到這個問題,臉上依然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緊張,但這次她站得更穩了些。
李導哈哈一笑,經驗老道。
“觀眾覺得有CP感,說明我們的演員演得好,把角色之間的化學反應演出來了!
石延楓和藍菲琳,在劇中代表的是兩種不同的青春態度和成長路徑,他們的碰撞、吸引、對抗、甚至互相救贖,都是推動劇情和人物成長的關鍵動力。
我們更關注的是這種互動帶來的戲劇張力和人物弧光,至于觀眾怎么解讀這種‘感’,那是他們的自由和樂趣!”
導演的回答既肯定了演員表現,又將“CP感”升華為戲劇沖突和人物成長,輕松化解了可能流于低俗的討論。
陳鋒站在李導側后方,聽到這個回答,嘴角微揚,向劉藝菲投去一個不易察覺的、帶著安撫意味的眼神。
劉藝菲接收到信號,緊繃的肩膀微微放松,回以一個淺淺的、安心的微笑。
這一幕被敏銳的記者捕捉到,更添了幾分“戲外默契”的遐想空間。
探班在導演的引領下圓滿結束。
記者們帶著關于《那些年》合約的爆炸性素材、陳鋒的精彩回應、李導對劇集的權威解讀,以及“石藍”互動的微妙瞬間滿意離去。
風暴后的漣漪與專業認可:
探班結束,劇組午休。
“鋒哥,剛才那波操作太穩了,回答記者滴水不漏,最后把球拋給李導那一下,絕了,這才是專業演員的范兒!”黃博拍著陳鋒的肩膀,由衷贊嘆。
“是啊,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一個字不多講,關鍵時候知道把導演推出來,陳鋒這小伙子,懂規矩,有分寸。”飾演教導主任的老演員也點頭認可。
“李導剛才看陳鋒那眼神,明顯是滿意得很,藝菲也不錯,后面放松多了。”宣傳組的工作人員議論著。
陳鋒在媒體面前展現出的專業素養、對劇組規則的遵守,以及對搭檔演員不動聲色的維護,贏得了劇組內部的一致好評。
這不僅關乎他的商業頭腦,更關乎他作為演員的職業操守和情商。
劉藝菲坐在角落,小口吃著飯。
回想起陳鋒在記者追問下替她解圍,以及在導演回答時那個安撫的眼神,她心底那份被保護的安心感更加強烈。
同時,陳鋒在名利場前表現出的冷靜、分寸感和對導演的尊重,也讓她對這個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男生,多了一份由衷的敬佩。
一種名為“石藍”的微妙氣流仍在劇組內部悄然涌動,但此刻,更多了一份基于專業認可和人格魅力的底色。
午休尚未結束,陳鋒的手機便開始瘋狂震動。
風投、出版社、影視公司、品牌代言……各種誘人的邀約紛至沓來。
陳鋒走到僻靜處,冷靜地應對著。
他不再是那個需要四處尋找機會的新人,而是成為了資本和資源競相追逐的對象。
“零片酬+12%分成”的成功案例,為他打開了通往更廣闊世界的大門。
掛了最后一個電話,陳鋒靠在微涼的墻壁上,長長舒了一口氣。
陽光透過樹葉縫隙灑在他臉上。
巨大的成功和關注如同潮水般將他包圍。
興奮感仍在,但更清晰的是一種站在新起點的凝重感。
他的才華、膽識、商業頭腦、對契約的尊重、在名利場前的分寸感、對伙伴的守護,以及對導演和劇組規則的恪守,共同構成了一個極具魅力和深度的年輕形象。
在媒體的聚光燈下,在劇組同僚的認可中,在資本熱切的追逐里,陳鋒的名字,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在2002年的初夏,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