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子遷部三萬大軍被滅,鹽津和昭通均已落入陳昭手中,西、東、中三路均都完成了里程碑節點。
西路李鑲駐守嶲州,中路吳行魯進駐昭通,東路楊慶復占據矩州,三路已經形成呼應之勢,南詔被壓縮在狹窄的太和城和鄯善城一線,大唐與南詔的戰略攻守之勢徹底轉換。
距離完全剿滅南詔,只剩下兩場大戰,鄯善城之戰和太和城之戰。
鄯善城本屬于南詔拓東節度使段子遷的治所,但是段子遷三萬兵馬都被陳昭盡數消滅于鹽津,如今的鄯善城只剩下五千留守兵馬。
但是在鄯善城的外圍還有爨氏部落和滇東十八部在負隅頑抗。
這些部族盤踞滇池平原,享用著最肥沃的土地,是南詔在這片區域的統治基礎,此前段子遷再如何窮兵黷武,也沒有對他們開刀,而是對昭通、鹽津周邊的部族橫征暴斂。
民心相背,陳昭能夠輕松拿下昭通和鹽津,多虧了周邊部族的掩護,無論是斥候偵查、沿途補給還是吳行魯秘密行軍都少不了周邊部族的支持。
盡管段子遷全軍覆沒,但滇東十八部和爨氏部的民心不在陳昭這邊。
軍事是政治的延伸,如今的局勢已經不再適合使用軍事手段,而應該采用政治手段,而政治玩的就是人心。
這些部落里當然有南詔的死忠份子,比如爨氏部,但也一定有許多騎墻觀望之輩。
就連上下五千年的泱泱華夏,都少不了漢奸賣國之人,更遑論立國數十年的南詔了。
南詔一直在學習唐朝的官制,但是直到現在也沒有建立完整的統治體系,還是以部落自治為主,只是拿滇池平原這塊膏腴之地換取各個部落的效忠,為南詔出兵出錢出糧。
尋常的威逼手段已經對他們沒有任何用途,他們看中的是大唐占領鄯善之后,能否繼續維持他們的特殊權位,而這恰恰是陳昭無法給他們的。
如果是居無定所的游牧民族,只能采取以夷制夷,但他們都是農耕民族,定然是要納入大唐治下。
陳昭可不是急于建功立業的武將,不會許給他們豐厚的特權利益,以盡快攻占這片區域,陳昭有的是耐心。
陳昭消滅的三萬南詔軍中,絕大部分的士卒都來自這些部落,這三萬大軍被滅,也是讓這些部落元氣大傷。
如果不乘著此刻兵威正盛,將他們打服,推行文治,若干年后,此地會出現第二個南詔。
陳昭的底線是可以保留酋長現有的財富,但地區的治理不能再由部落酋長自治,而是派駐官員治理,推行儒家教化。
這些正是陳昭在嶲州以及黔中所實行的政策。
只不過這些地方的僚蠻極其分散,很容易就推行下去,而南詔核心地區的蠻族已經初步形成了政治利益結合體,需要費一番功夫。
但,也只是多費一番功夫。
南詔已經派了楊登為將,帶了五千精銳入駐鄯善城,加上原本的五千士兵,共計一萬人。
陳昭可不打算讓將士的姓名都葬送在防御工事俱全的鄯善城下,他打算用一年時間,逐個攻克鄯善城周邊的部落,讓鄯善城徹底成為一座孤城。
少了周邊部落進貢的糧食,鄯善城不攻自破。
至于攻打的主力自然是以黔中道的僚蠻為主,他們已經接納了陳昭的治理體系,不用擔心尾大不掉,掠奪的財富和人口就作為僚蠻的賞賜了。
但中原亂戰將起,陳昭并沒有時間一直駐扎在此,需要另外委任一員大將,而這員大將,陳昭早有人選。
大軍臨近,昭通城墻上的士卒已經能看到城外陳昭的大旗。
一隊騎兵從城中飛馳而來,未到近前,便已下馬,快步走到陳昭馬前。
“一別多年,吳帥英姿不減當年啊。”陳昭對吳行魯表現的忠順十分滿意,翻身下馬,緊握著吳行魯的手說道。
吳行魯離開西川之時,陳昭只是沿河防御使,連西川節度使都沒當上,可短短三年,陳昭已經是平南大都護,位居西川節度使之上,連吳行魯都要歸其管轄。
“在都護面前,可不敢稱個‘帥’字,末將蹉跎數年,如今四十有余,若無都護相中,今日也難有此機會建功立業。”
“行百里者半九十,《平南攻略》至此才算是半程,真正的建功立業還在后面,我很期待吳帥大旗插上太和城墻之上的那一天,屆時政事堂也少不了吳帥的一席之地啊。”
如果是旁人,吳行魯只會覺得這是在說大話,但是從陳昭口中說出,他卻是深信不疑。
令朝廷頭痛萬分的南詔,被陳昭談笑間趕出西川,寫于紙上的《平南攻略》如今已經落于山川,剿滅南詔也是指日可待,說不定真有他吳行魯入駐政事堂的那一天。
“我軍攻占昭通,如今西路、中路以及東路的兵馬已經連成一線,彼此呼應,吳帥認為接下來該如何用兵?”
陳昭拉著吳行魯一邊說著話,一邊向著昭通城走去。
吳行魯是最早看過陳昭《平南方略》的人,心中已經進行過不知多少次戰事推演,對陳昭步步為營的戰略思想精髓了如指掌,此刻脫口道來:
“大的攻勢方面,應當先取鄯善城,將太和城這個硬骨頭留到最后;對鄯善城應當一邊掃清滇東十八部和爨氏部,一邊圍點打援,和南詔增援的兵馬進行野戰,最后將鄯善變成一座孤城不攻自破。”
陳昭點了點頭,“嗯,滇東十八部該如何攻略?”
這個問題算是問到吳行魯曾經的痛處,也算是對吳行魯的考驗,當初吳行魯急于建功,聽從了杜寒山暴力征討嶲州僚人的方略,導致大敗。
只見吳行魯苦笑道:“都護這是在揭我的老底啊,我可是一直都記得都護的‘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則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照著都護的方略依葫蘆畫瓢,東川的田氏和宋氏蠻如今已徹底歸附,不僅提供上萬兵員,連大軍的沿途補給壓力都減輕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