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 李義詩集49
- 李義逐日
- 1165字
- 2025-06-29 17:55:59
【錢塘觀雷望潮】
天風震遠峰,雷舞現蛟龍。
銀浪劈云裂,金蛇破霧沖。
怒濤翻古戍,急雨打寒鐘。
靜觀天地變,至道在從容。
賞析:
《錢塘觀雷望潮》賞析
《錢塘觀雷望潮》以錢塘江潮雷交擊的奇觀為畫布,在自然偉力的奔涌中熔鑄歷史記憶與哲學思辨,于八句中展現“動極而靜”的天地至道。全詩以雷電為魂、潮水為骨,在聲色交織的壯景中,暗藏“變與恒”的辯證哲思。
首聯“天風震遠峰,雷舞現蛟龍”,以天風開篇,先聲奪人??耧L席卷,震得遠峰共鳴,隨即驚雷如白色蛟龍騰躍而出——“雷舞”二字化靜態為動態,將閃電的軌跡比作蛟龍騰挪,既暗合錢塘“蛟龍乘雷”的民間傳說,又以龍的神性賦予雷電以生命感。天風與雷舞的呼應,瞬間構建起天地轟鳴的宏大場域,為潮水的登場鋪墊出萬鈞氣勢。
頷聯“銀浪劈云裂,金蛇破霧沖”,聚焦潮雷交擊的視覺奇觀?!般y浪”寫潮水翻涌如碎銀鋪天,其勢如利刃劈開云層;“金蛇”喻閃電如金色游蛇,沖破霧靄奔騰而來。這兩句妙在色彩與動態的交織:銀白的潮浪與金黃的電光在天地間碰撞,“劈”“裂”“破”“沖”四個動詞如斧鑿般凌厲,將潮雷的暴烈之勢推向極致,仿佛天地在此刻被重新塑形,盡顯錢塘潮“吞天沃日”的雄渾本色。
頸聯“怒濤翻古戍,急雨打寒鐘”,引入歷史縱深與人文回響。“怒濤翻古戍”化用伍子胥“忠魂化潮”的典故,洶涌潮水仿佛在翻涌千年古戍的殘垣,將自然現象與歷史傳說熔鑄為“濤聲即史聲”的蒼茫意境;“急雨打寒鐘”則借錢塘沿岸古寺的鐘聲,讓驟雨敲擊鐘體的清響與潮雷的轟鳴形成交響——自然的“怒”與人文的“寒”相互映襯,既見潮雷的磅礴,亦顯歷史的沉郁,使眼前的奇觀超越了時空的局限。
尾聯“靜觀天地變,至道在從容”,完成從觀景到悟道的升華?!办o觀”二字陡然收束前六句的奔涌之勢,詩人以旁觀者的姿態凝視天地巨變,卻在潮雷的暴烈中洞察到深層的秩序:雷霆雖裂空,終循陰陽之律;潮汐雖怒卷,必合月相之規?!爸恋涝趶娜荨苯沂境稣芾砗诵摹斓厝f象看似瞬息萬變,實則暗含從容不迫的恒常之道:如蛟龍雷舞、銀浪金蛇,其狂暴表象下是宇宙運行的節奏,恰如潮水按時起落、雷電應季而發,“變”的表象中始終蘊含著“恒”的從容。
全詩以“動”起筆,以“靜”收束,在“天風—雷舞—銀浪—金蛇—怒濤—急雨”的動態鏈條中,暗藏“觀變—體道”的思維軌跡。詩人將錢塘潮雷的自然奇觀與伍子胥傳說、古戍寒鐘的人文符號相勾連,使自然之力不僅是視覺的震撼,更成為叩問天道的媒介。結句“至道在從容”跳出具體場景,指向更普世的哲學認知:世間萬物縱然如潮雷般奔騰不息,其本質卻遵循著從容不迫的規律——恰如人在世事紛擾中,若能以“靜觀”之心洞察表象下的恒定秩序,便可于變動不居中體認天地大道的從容本真。這種“動中見靜、變中求恒”的哲思,既貼合錢塘潮雷“來如雷霆收震怒”的自然特質,亦為觀者提供了超越物象、直抵道心的精神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