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華山云臺望雪】
飛雪千星動,寒風萬壑鳴。
危峰凝玉骨,古壁掛銀屏。
巨靈擘山處,仙掌印空青。
倚杖凌虛頂,銀河落袖輕。
賞析:
《登華山云臺望雪》賞析
這首《登華山云臺望雪》以華山云臺峰的雪景為核心,將自然奇觀、神話傳說與超逸情志熔鑄一爐,在八句詩中構建出兼具雄渾風骨與仙幻意境的美學空間。
首聯“飛雪千星動,寒風萬壑鳴”,以奇絕的比喻破題。詩人不寫雪落之密,而以“千星動”狀雪花閃爍如天星流轉,化靜態為動態,仿佛萬千星子在風中躍動,暗合云臺峰“觀星”的傳說意境;“寒風萬壑鳴”則以聲襯勢,北風穿谷如萬壑齊鳴,與飛雪的視覺動感形成視聽交織的磅礴氣象,瞬間烘托出華山風雪初臨的雄渾氣勢。
頷聯“危峰凝玉骨,古壁掛銀屏”,聚焦華山雪景的險峻之美。“危峰”直指華山削壁千仞的特質,積雪覆蓋峰巖,如凝凍的玉骨般冷峻剔透,凸顯山體的剛勁骨架;“古壁”則寫懸崖之上雪掛如簾,化作一面垂天銀屏,光影交錯間,既見雪色的瑩潔,亦顯巖壁的蒼古。此聯以“玉骨”“銀屏”的意象,將華山的奇險與雪的素潔熔鑄為剛柔并濟的視覺圖景,對仗精工而意境高絕。
頸聯“巨靈擘山處,仙掌印空青”,引入神話縱深。“巨靈擘山”化用《水經注》中巨靈神劈開華山導河的傳說,將眼前雪景融入創世神話,仿佛風雪之中仍見巨靈擘山的神力遺存;“仙掌”指華山東峰天然石紋形成的“仙掌崖”,傳說為巨靈神留下的掌印,雪落青峰,石紋與雪色相映,“空青”(青空之色)與銀白交織,使神話印記在現實雪景中若隱若現。這兩句以虛實相生的筆法,為華山雪景注入歷史煙云和仙幻色彩,拓展了詩的時空維度。
尾聯“倚杖凌虛頂,銀河落袖輕”,將情志推向巔峰。詩人倚杖立于云臺峰頂,仿佛凌虛蹈空,此刻飛雪如星,恍若銀河傾落,輕輕沾上衣袖。“銀河落袖輕”呼應首聯“千星動”的比喻,卻以“落袖”的細節將宏大天象轉化為個人化的空靈體驗——雪落如星子入袖,既寫登高臨虛的超逸之感,亦暗含“星雪同源”的妙想,仿佛人與天地星辰在風雪中達成精神共鳴。結句以“輕”字收束,于雄渾中見飄逸,將登峰望雪的體驗升華為物我兩忘的哲學意境。
全詩以“星雪”為核心意象,貫穿起“觀雪—繪景—思古—凌仙”的情感脈絡:首聯以動勢起筆,頷聯以靜景塑形,頸聯以神話鑄魂,尾聯以情志收束,既展現華山雪景“險、奇、幻、逸”的多重特質,又借“巨靈”“仙掌”的傳說,將自然山水與文化記憶深度勾連。詩中“千星動”“銀河落”的想象,更將雪的質感與星的意象渾然交融,使華山云臺的風雪之景,最終超越地域局限,成為天地精神與文人逸氣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