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新的劇本
- 1978:我的電影時代
- 人懶覺大
- 2134字
- 2025-07-15 18:44:07
“來來,都坐都坐!”
辦公室內,汪揚招呼著眾人坐下,拿起隨身的手帕擦拭汗水,大笑道:
“陳兵,你這么年輕,得鍛煉身體啊。我們這些老同志在你這年紀,哪個不是日行百里的腳力!”
“是是,您說得對!”
“哎呀,看來得號召全廠職工多加鍛煉!”
汪揚坐在沙發上念念叨叨,注意到陳兵身上揣著背包,特意問道:
“對了,前段時間給你寫的信收到了?怎么樣,寫作上可有困難?”
“新劇本?什么題材的?”謝鐵黎湊過來問,謝進也一臉好奇。
汪揚扶著眼鏡,輕聲道:“廠里明年還有娛樂片名額,我打算推一部武打片!”
武打題材啊……
謝鐵黎和謝進坐了回去,興致缺缺。
陳兵撇撇嘴,道:“已經寫好了。”
“這么快,拿來看看!”
陳兵不急著拿,反道:“我其實想了三個故事,您先聽聽前兩個如何?”
汪揚笑道:“好好,還要賣個關子,你說!”
“第一個故事是從《中華新武術棍術科》上見著的,這本民國的老書上有梁啟超做的序,其中提到了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
“少林?確實是符合傳統文化,確立好立意,倒是個不錯的選擇……”
汪揚沉吟片刻,搖搖頭又道:“還有呢?”
“第二個故事源自作家宮白羽的《偷拳》,適合改編成電影。”
謝進這時看了過來,笑道:“這個我知道,講的是太極宗師楊露禪的故事。”
“一個少林,一個太極,都是咱們國家的傳統武術,倒符合你那篇文章的觀點!”
汪揚被吊足了胃口,笑道:“第三個呢,我倒想知道,你寫了個什么的故事,竟然放棄了這兩大故事!”
謝進和謝鐵黎點點頭,他們雖不拍武打電影,但聽故事原型都覺得不錯,當下坐直了身子,想看看陳兵為何沒把這兩個故事寫出來。
陳兵笑了笑,從包里掏出劇本,汪揚接過一瞧,隱隱間已猜出了這是個什么故事,急道:
“白俄大力士?這是個什么故事,陳兵,你給簡單講講!”
談到武打電影,最早可以追溯到20年代末的明星影片公司。
這個公司起初與左翼電影人合作密切,30年代后成為左翼電影運動的陣地,曾兩次與我黨的電影工作者合作。
20年代到30年代的十五年間,共拍攝出200多部電影,為早期的民族電影工業做出了大貢獻。
《火燒紅蓮寺》便是國內第一部武打題材的電影,還是默片。
這部電影戲曲風格十分濃厚,得益于電影技術的發展,拍攝中加入了許多當時觀眾難以想象的特技,引起了電影技法上的革新。
電影一經上映便廣受歡迎,三年內連拍18集,這樣的記錄或許永遠難以打破。
1931年國黨不允許宣揚怪力亂神,部分上海導演輾轉到香港,繼而在1935年拍攝出第19集,催生出香港本土電影的武俠熱潮。
直到這一時期,臺灣導演仍在翻拍紅蓮寺。
有了武打片的誕生,功夫片自然也隨之而來。
1938年香港上映首部擁有武指的電影《方世玉打擂臺》,1965年,長城公司的《云海玉弓緣》首次將武術指導加入進攝制名單,武打電影逐漸成熟。
一面是武俠片,一面是功夫片。
細分了還有寫實的,寫意的,商業的,文藝的等等等等……
選擇很多,成功案例也不少,幾年后的《少林寺》造成的轟動更是空前的,但之所以選擇這一故事,主要是為了符合當下的背景,為了過審。
這都是鄭文英和施雯心的建議。
1978年,小日子和蘇之間尚且矛盾重重呢。
推出一部暴打白俄人的電影,東亞、東南亞地區人民保準喜聞樂見!
“白俄大力士很簡單,就是一個打洋人的故事!”
這邊申述泡了茶,正給眾人倒上,差點被燙到,驚訝道:“打白俄人啊!”
聽到要打白俄,大家伙打起了精神,豎著耳朵聽。
陳兵站了起來,侃侃而談,從故事原型韓慕俠講起。
話說韓慕俠生于津門,長于津門,習武有成后遍覽群山、拜訪名門大家,35歲習得八卦掌奧秘,回到津門開設武館。
那一年,南開大學增設國術課,聘請韓慕俠,有位最牛逼的學生格外認真,學什么都快,引起了他的注意……
“萬國賽武大會設11枚金牌,打倒白俄人康泰爾一次便獲得1枚!”
“韓慕俠利用畢生所學,多次將白俄人康泰爾打得滿地找牙,所有金牌他都想要,但康泰爾已經起不來了,至此贏下了比賽,獲得11枚金牌!”
嘭!
汪揚拍桌,大笑道:“好,打的就是白俄人!”
“摒棄內斗,一致對外,彰顯民族氣節!”
眾人鼓掌,謝進笑道:“看了這么多香港的武打電影,多半是娛樂壓過一切,哪有這個故事的立意深刻!”
“故事主題是:河山永存,民眾之功。當時的民眾或許不懂什么主義、理論,沒想到什么思想高度,但有本能的愛國情懷!”
“好故事,就拍這個!”
興奮之余,汪揚想起了廠里的現狀。
北影廠至今沒有拍攝武打片的經驗,老導演有的恢復了工作,有些還沒恢復工作,眼下交給誰來拍成了難題!
汪揚瞥了過去,謝鐵黎原本還笑臉吟吟的,注意到目光后當即歪過頭看向窗外。
又看了眼謝進,謝進事不關己,開始將話題往陳兵身上引,主動與他聊起視聽語言的發展。
“你那篇文章總結了短片的拍攝經驗,能不能具體談談這些布置的用意啊……”
汪揚搖了搖頭,先打報告,問題一個一個解決。
陳兵也注意到二謝的神態,這一時期的導演都快應激了,誰也不敢主動攬下拍攝新題材的任務。
功夫片打得好不好看很關鍵,雖說打斗最終為劇情服務,但有一個好的武指,能讓整部影片的質感上升好幾個臺階。
這個問題他暫且沒提。
……
兩日后,陳兵正同曾唸平交代短片的導演意圖,保衛科干事走了過來。
“李紹紅找我?”曾唸平道。
“出去看看。”
攝影棚外,聽著李紹紅的話,陳兵問道:“他們寫了文章打算投到《人民電影》?”
“對,文章題目叫做……讓歷史真實回到銀幕!”
嘖!
陳兵挑眉,這硝煙味終究還是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