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這頓飯不只是糖醋里脊
- 重回1998老街雜貨鋪
- 零天丶冷秋
- 2744字
- 2025-07-22 19:00:00
青葉書店的飯菜,帶著周雅特有的溫和。
糖醋里脊炸得外酥里嫩,裹著恰到好處的酸甜醬汁。
清炒的豆苗碧綠生青,還有一鍋乳白色的鯽魚豆腐湯,鮮氣撲鼻。
飯桌上的氣氛,卻不像菜色這么明快。
王文林話不多,只是默默地給李墨夾菜,又時不時地看一眼女兒。
周雅倒是努力地想讓氣氛活絡起來,問了問李墨家里雜貨鋪的生意,又聊了聊文化角落里那些孩子們的趣事。
王晴吃得很安靜,只是偶爾應和母親一句。
她心里那股勁兒雖然緩過來了,但二模失利帶來的挫敗感,還像一根細小的刺,扎在心里。
“小墨,這次二模,感覺怎么樣?”王文林放下筷子,還是沒忍住,把話題引到了考試上。
“題目比一模難了不少,全市的分數線應該都會降。”李墨的回答很客觀,沒有提自己的名次。
王文林嘆了口氣,看著女兒:“晴晴就是吃了這個虧,理綜那道題,太想求穩,反而掉進了出題人的陷阱。”
“爸,都過去了。”王晴放下碗,聲音很輕。
“怎么能過去?差一點就是天壤之別!”王文林的情緒有些激動,“清華的分數線,每年都是那么幾分上下,你這次……”
“老王!”周雅打斷了丈夫的話,給他使了個眼色,“孩子考試壓力就夠大了,你在家還說這些。”
王文林也意識到自己失態了,端起酒杯喝了一口,沒再說話。
飯桌上,又陷入了沉默。
“王叔叔,周阿姨,其實我覺得,這次王晴考得挺好的。”李墨忽然開口。
三人的視線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全市第五,這已經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成績了。”李墨繼續說,“而且,我覺得這次失誤,對王晴來說,是件好事。”
“好事?”王文林皺起了眉。
“對。”李墨點點頭,看向王晴,“她太順了。從小學到高中,一直是第一。偶爾在山頂上吹一次冷風,摔一跤,才知道路有多滑,下一次才會走得更穩。”
他的話,說得很直接,甚至有些不客氣。
但王晴聽完,非但沒有不悅,反而心里那根細小的刺,被這番話給拔了出來。
是啊,她一直都太順了。
這種順,讓她在面對真正的挫折時,顯得如此脆弱。
“而且,”李墨話鋒一轉,看著王文林和周雅,“你們有沒有發現,王晴最近變了很多?”
“變了?”周雅有些疑惑。
“她以前,世界里只有書本和試卷。但現在,她會主動去教院子里那些初中的孩子,會耐心地給他們一遍遍講題。今天下午,她一個人就講了半張化學卷子,比我講得還清楚。”
李墨的語氣里,帶著一種真誠的欣賞。
“一個人的價值,不只體現在一張成績單上。能把自己學到的東西,分享出去,幫助別人,這種能力,比考滿分更難得。”
這番話,讓王文林和周雅都愣住了。
他們看著自己的女兒,好像是第一次重新認識她。
是啊,她不再是那個只知道埋頭苦讀的孩子了。
她的眉宇間,多了一種以前沒有的生動和從容。
王晴的臉頰微微泛紅,她沒想到李墨會當著她父母的面,這么夸她。
“我……我就是覺得,幫他們講題,我自己也能把知識點再過一遍。”她小聲地解釋。
“你看,一舉兩得。”李墨笑著接話。
飯桌上的氣氛,終于徹底松弛了下來。
王文林看著李墨,眼神里多了一種說不清的意味。
這個少年,遠比他表現出來的要成熟。
他不僅自己優秀,還能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
“小墨,你說的對。”王文林重新拿起筷子,“是我著相了。”
他給李墨和王晴一人夾了一塊最大的里脊,“來,吃飯吃飯。考得好不好,都得把肚子填飽。”
吃完飯,周雅和王晴在廚房收拾碗筷。
王文林把李墨叫到了書房。
青葉書店的書房,和他家的雜貨鋪一樣,充滿了生活的氣息。
書架上不只有書,還有各種茶葉罐,幾張老照片,甚至還有一個半舊的籃球。
“坐。”王文林給李墨泡了一杯茶。
“今天下午,我一直在店里看著你們那個院子。”王文林開口了,“很熱鬧,也很有規矩。你把那些孩子,管得很好。”
“是他們自己懂事。”
“不,”王文林擺了擺手,“我開書店這么多年,什么樣的孩子沒見過。讓他們安靜地看書不難,但讓他們沉下心來,主動去學,去動手做東西,這不容易。”
他抿了一口茶,繼續說:“你那個文化角落,辦得很好。但是,地方還是太小了,一到下雨天就不方便。而且,你馬上就要高考,之后上了大學,總不能一直守著那個院子。”
李墨安靜地聽著,他知道,王文林的重點在后面。
“我有個想法。”王文林站起來,走到窗邊,指了指書店的二樓。
“書店二樓,除了我們自己住的地方,還有一個三十多平的閣樓,一直空著當倉庫。我想把它騰出來,重新裝修一下。”
“就按照你那個文化角落的模式,也弄成一個給孩子們看書、自習的地方。”
他轉過身,看著李墨。
“桌椅,燈光,書架,都用好的。我再裝個空調,冬暖夏涼。孩子們來看書,我們不收費。如果想喝水吃東西,可以從我這兒買,也可以自己帶。”
“這個地方,就叫‘青葉角’,算是你那個‘文化角落’的升級版。以后,就交給你和王晴一起打理。你們來定規矩,來組織活動。賺了錢,我們三方分成,你,王晴,還有書店。”
王文林的這番話,讓李墨心里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他沒想到,自己當初為了改善自家雜-貨鋪生意,順手搞出來的文化角落,竟然在王文林這里,催生出了一個更成熟的商業模式。
這正是他希望看到的。
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只有當這種模式可以被復制,被更多人接受,它才能真正地改變這條老街。
“王叔叔,這個想法很好。”李墨由衷地贊嘆。
“那你覺得,可行嗎?”
“非常可行。”李墨站了起來,“而且,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多。”
他的大腦開始飛速運轉。
“‘青葉角’不應該只是一個自習室。它可以成為我們這條老街的文化活動中心。”
“老孫頭的木工課,陳婆婆的紡織課,都可以搬到這里來。我們可以定期舉辦小型的讀書分享會,請學校的老師,或者有一技之長的街坊,來開辦公益講座。”
“我們甚至可以和學校合作,把它變成一個學生的社會實踐基地。”
李墨越說,眼睛越亮。
王文林聽得入了神,他仿佛已經看到了那個閣樓里,坐滿了求知若渴的孩子,看到了老街因為這個小小的“青葉角”,而煥發出全新的活力。
這時,王晴端著一盤切好的水果走了進來。
她聽到了李墨的后半段話,腳步停在了門口。
“你們在聊什么?”
“聊一個……關于未來的計劃。”王文林沖女兒招了招手,臉上是許久未見的興奮光彩。
他把自己的想法,和李墨的補充,都說了一遍。
王晴聽完,看向李墨。
那個少年,正站在書桌旁,侃侃而談。
窗外的月光照在他身上,他的側臉輪廓分明,眼神里充滿了對未來的構想和熱情。
這一刻,什么全市第五,什么清華,都變得不再那么重要。
能和他一起,親手去創造一些東西,改變一些東西,這件事本身,就充滿了無窮的魅力。
“我加入。”她走到兩人中間,拿起桌上的一支筆,在一張白紙上,畫出了閣樓的草圖。
“這里,可以放一個投影儀,用來辦講座和故事會。”
“這邊靠窗,光線好,可以做成閱讀區。”
“中間這塊地方最大,就放長條桌,當自習區。”
她的思路清晰,邏輯分明,很快,一個功能齊全的“青葉角”雛形,就在紙上誕生了。
王文林看著并肩站在一起,認真討論著圖紙的兩個孩子,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這頓飯,遠比一盤糖醋里脊要豐盛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