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教授的意外賞識
- 重回2001,我為東國造CPU
- 卡否扒拉
- 3155字
- 2025-06-21 13:09:46
“不可能……這絕對不可能!”
莫千山教授的辦公室里,這位年近六旬的微電子泰斗正目瞪口呆地盯著手中的試卷,眼鏡都快滑到鼻尖上了。
在他四十年的教學生涯中,見過無數聰明的學生,但眼前這份答卷完全顛覆了他的認知。這不僅僅是一份考試答案,更像是一份超前十年的學術論文!
“智能路由緩存?預測性數據加載?容錯機制?”莫教授一邊讀著答卷,一邊喃喃自語,“這些概念……我在貝爾實驗室的時候都沒聽過。”
他放下試卷,摘下眼鏡,用顫抖的手揉了揉太陽穴。作為從斯坦福回國的海歸博士,作為東國微電子領域的權威專家,他很清楚這份答卷意味著什么——如果這些設計思路是正確的,那將是CPU架構領域的一次革命!
……
下午兩點,南華大學微電子系辦公樓三樓,走廊里彌漫著淡淡的咖啡香味。
莫千山的辦公室并不大,但布置得很有味道。書架上擺滿了各種英文原版教材和學術期刊,墻上掛著他在斯坦福讀博時的老照片,辦公桌上除了一臺老式的IBM電腦,還有一個放大鏡和幾支不同顏色的筆。
這是一個典型的老派教授辦公室,嚴謹而充滿學術氣息。
林墨軒站在門外,輕輕敲了敲門。三天前的那場考試之后,他就知道這一刻遲早會到來。以莫千山教授的眼光,不可能看不出那份答卷的價值。
“請進。”辦公室里傳來沉穩的聲音。
林墨軒推門而入,看到莫教授正端坐在辦公桌后,面前正攤著自己的考試答卷。老教授的表情很復雜,既有驚喜,又有困惑,還帶著一絲難以置信。
“莫教授,您找我?”林墨軒故意裝出有些緊張的樣子。雖然前世他已經是業界大佬,但現在畢竟只是個21歲的大學生,表現得太老練反而會引起懷疑。
“坐,小林,快坐。”莫教授指了指對面的椅子,聲音出奇的溫和,“我想和你聊聊這份答卷。”
林墨軒坐下,視線不經意地掃過辦公桌上的答卷。那些密密麻麻的圖表和文字,凝聚了他前世二十四年的技術積累。但在此刻,他必須裝作只是一個有些天賦的普通學生。
“莫教授,是不是我寫得不對?”林墨軒問道。
“不對?”莫教授苦笑一聲,“小林,你知道嗎?我剛才花了整整兩個小時研究你的答案,越看越震驚。這些設計思路,簡直是……簡直是天才的想法!”
……
聽到莫教授的夸獎,林墨軒心中一陣暖流。這位老人是他前世最敬重的導師之一,能再次得到他的認可,感覺真好。
“但是我有一個疑問。”莫教授推了推眼鏡,“這些概念……比如‘智能路由’、‘負載均衡’、‘分布式緩存’,我從來沒在任何教科書上見過。你是從哪里學到的?”
來了!林墨軒在心中暗道。這是他必須面對的問題。作為2001年的大學生,他不可能接觸到這些超前的概念,必須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這個……”林墨軒撓了撓頭,故意表現出一些不好意思,“其實這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論,就是我平時觀察生活想到的。”
“觀察生活?”莫教授來了興趣。
“是的。”林墨軒站起身,走到窗邊,指著外面的校園道路,“莫教授,您看那條路。”
莫教授順著他的手指看去,只見校園主干道上車流不息,學生們騎著自行車穿梭其間。
“CPU緩存系統的設計,其實就像城市交通管理一樣。”林墨軒開始了他的表演,“您看,數據就像車流,CPU就像市中心,內存就像郊區的停車場。”
“傳統的緩存設計,就像在市中心和郊區之間修了一條直路,所有車輛都必須走這條路。但是問題來了——如果這條路堵了怎么辦?整個交通系統就癱瘓了。”
莫教授點頭,眼中閃爍著思考的光芒。
“所以我想,為什么不能像城市規劃一樣,建設多層次的交通網絡呢?”林墨軒繼續說道,“一級緩存就像市中心的快速停車位,容量小但速度快;二級緩存像環城路邊的停車場,容量大一些但稍微遠一點;三級緩存就像郊區的大型停車場。”
“但關鍵不在于有多少級停車場,而在于怎么引導車流。”林墨軒拿起桌上的筆,在紙上畫了一個簡單的示意圖,“傳統方法是讓所有車輛按固定路線行駛,但我的想法是設置‘智能導航系統’。”
“智能導航系統?”莫教授被這個比喻吸引住了。
“對!就像現在的GPS一樣,根據實時路況選擇最優路徑。”林墨軒興奮起來,“如果一級停車場滿了,系統可以直接引導車輛去二級或三級停車場,不用排隊等待。”
“而且,系統還可以預測車流。比如每天早上8點學校開始上課,系統可以提前在教學樓附近準備更多停車位。這就是我說的‘預測性數據加載’。”
莫教授聽得入神,不時點頭。這種用生活化比喻解釋復雜技術概念的能力,讓他深感震撼。更重要的是,這些比喻不是空洞的,而是有著深刻的技術內涵。
“那容錯機制呢?”莫教授問道。
“這就更簡單了。”林墨軒笑道,“城市里總有意外情況,比如某段路修路了,或者發生交通事故。智能導航系統會立即重新規劃路線,讓車流繞行。”
“CPU緩存也一樣,如果某一級緩存出了問題,系統可以自動切換到其他路徑,保證數據能夠正常流動。就像……”林墨軒想了想,“就像人體的血液循環,如果某條血管堵了,血液會自動走其他血管。”
說完這些,林墨軒在心中暗暗佩服自己的演技。把2025年的分布式系統理論包裝成2001年大學生的生活感悟,這需要多大的腦洞啊!
但看莫教授的表情,顯然被說服了。
“小林,你這種思維方式……真的讓我刮目相看。”莫教授激動地站起身,“把復雜的技術問題用生活中的例子來理解,這種跨界思維恰恰是創新的源泉!”
他走到書架前,抽出一本厚厚的英文教材,“你知道嗎?我在斯坦福讀博的時候,導師就經常說,真正的創新往往來自于不同領域的交叉融合。你的這種思路,讓我看到了CPU設計的新可能!”
……
“不過……”莫教授話鋒一轉,“光有想法還不夠,關鍵是能不能實現。你覺得這些設計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可行嗎?”
這是一個關鍵問題。林墨軒知道,自己的設計雖然先進,但在2001年的技術水平下確實存在實現難度。他必須給出一個既展現實力又不過于超前的答案。
“我覺得可以分步實現。”林墨軒沉思片刻后說道,“首先可以從軟件算法開始,優化緩存的調度策略。硬件方面的改進可以放在后面,等技術更成熟的時候再上。”
“而且,我覺得這種思路不僅可以用在CPU設計上,還可以應用到其他地方。比如網絡設備、存儲系統,甚至是軟件架構,都可以借鑒這種分布式的思想。”
聽到這話,莫教授的眼睛徹底亮了。
這個年輕人不僅有創新思維,還有系統性的戰略眼光!這種綜合素質,正是東國半導體產業最需要的人才!
“小林。”莫教授突然嚴肅起來,“我想問你一個問題。你對自己的未來有什么規劃?”
“我……”林墨軒故意表現出一些迷茫,“還沒想得很清楚。可能繼續深造,也可能去企業工作。”
“那你有沒有興趣跟著我做研究?”莫教授的話讓林墨軒心中一震,“雖然你現在還是大三,但我可以破格讓你提前進入我的研究組,作為預備研究生開始接觸前沿項目。”
“預備研究生?”林墨軒裝作很驚訝。
“沒錯。”莫教授堅定地說道,“你的這些想法如果能夠實現,將是CPU架構領域的重大突破。我不能讓這樣的人才被埋沒!”
他走到林墨軒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小林,我在這個行業干了四十年,見過無數聰明的學生。但像你這樣既有創新思維,又有實踐能力的,真的不多。”
“東國的半導體產業需要你這樣的人才。我希望你能考慮我的提議。”
……
林墨軒感受著老教授手掌的溫度,心中涌起一陣暖流。這種被認可、被重視的感覺,即使是重活一世也依然讓他感動。
“我……我愿意跟著您學習。”林墨軒點頭道,“只是我擔心自己能力不夠,會讓您失望。”
“不會的。”莫教授笑著搖頭,“真正的天才往往都很謙遜。我相信,你會給我們很多驚喜的。”
他走回辦公桌,拿起一份文件,“這樣吧,從下周開始,你每周三下午到我的實驗室來。我正好有一個項目需要人手,你可以先熟悉一下研究環境。”
“什么項目?”林墨軒好奇地問道。
莫教授神秘地一笑:“一個可能改變東國CPU產業格局的項目。到時候你就知道了。”
林墨軒走出辦公室,心情無比激動。他知道,自己的重生之路正式開始了。而這一切,都要從莫教授的那個神秘項目開始。
到底是什么項目能讓莫教授如此重視?林墨軒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