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箴言錄
- (法)拉羅什???/a>
- 5875字
- 2025-06-26 18:14:23
譯者序 人類行為動機的透視者

一
拉羅什??疲↙a Rochefoucauld,1613—1680),法國思想家,著名的格言體道德作家,1613年9月15日生于巴黎一個家世顯赫的大貴族家庭。早年熱衷于政治,先是反對紅衣主教黎塞留,入獄并被流放外??;后又卷入反對首相馬扎蘭及王權的政治密謀和武裝斗爭,參加投石黨之亂并幾次負傷。晚年不問政治而出入于各種文藝沙龍,寫有《回憶錄》(1662)與《道德箴言錄》(1665—1678)兩部作品,后來人們還收集到他的150封信和19段感情。
17世紀的法國是一個封建制度逐漸解體,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步確立并鞏固的時代,拉羅什??扑幍臅r期在政治上是一個重建法蘭西王朝,并向路易十四的絕對君主制過渡的時期。雖然總的說來,在思想上這一時期還是一個沉思的時代,激烈的理論和革命的行動還要等到下一個世紀方能興盛。然而,這一時期的精神生活領域絕非一片死寂,倒毋寧說中世紀的冰封已開始消融,人們的思想日趨活躍,文化日趨繁榮。我們看到,在形而上學方面,有笛卡爾的沉思、伽桑狄的詰難以及馬勒伯朗士的雄辯;在人生哲學與宗教方面,有帕斯卡爾的沉思;而在道德、風俗方面,則有拉羅什??萍吧院蟮睦紖我疇柕氖〔?。這些思考都達到了相當的深度,啟迪了幾代人的心靈,影響所及,直到現代。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拉羅什福科開始了他的活動。他的活動明顯地呈現為兩個時期:早年,他可以說是一個政治型,甚至是一個流血的政治型人物,他或策劃于密室,或鏖戰于街壘;他入伍、從政、戀愛、樹敵,此時他的特點是好勇斗狠,他是在讀生活這本大書。而到晚年則來了個大轉變,可以說變成了一個文化型的人物,并且是一個沉思的文化型人物。他經常出入的不再是硝煙彌漫的沙場,而是安靜的、充滿女性氣息的沙龍,他傾聽、交談、思考,他在養傷,也在消化他早年的豐富閱歷,他并沒受過多少教育,但他有很好的感受力。他見識過各種各樣的德性與惡行,現在他已厭倦行動而渴望思考,思考的結果就是這部《道德箴言錄》。
可以說,拉羅什??拼碇ㄌm西民族某種相當典型的性格,即:瘋狂和冷靜、虛榮和真誠、放蕩不羈和深刻反省集于一身。他的晚年是相當不幸的,愛子夭亡,妻子和情人均先他去世,他的身體也每況愈下,深受病痛的折磨。但他留下了這部書,這本薄薄的書。按《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的說法,他是以一本書立身的人。沒有這本書,我們也許就會忘掉這個當時聲名赫赫、勇敢傲慢的貴族。我們沒忘掉他,這也許就是文化的意義,即化為物質的、文字的、可見的東西的那種文化的意義,或者說“世界3”[1]的意義。
《道德箴言錄》在拉羅什福科生前共出有五版(如果不包括最早的荷蘭版的話)。最早的荷蘭版于1664年在海牙出版,名為《道德的警句箴言》,收有188條箴言,它是在作者不知道的情況下,根據一些書信和談話中流傳的他的箴言輯錄而成的,因而很不可靠,錯誤百出。不過這事倒促成了作者自己把他的箴言公之于眾。在1665年,第一個可靠的版本以《關于道德的思考或警句箴言》的確定名稱在巴黎出版,共收317條箴言,隨后四版出版的年份依次是1666、1671、1675、1678年,箴言的數目也依次增刪為:302、341、413和504條。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本《道德箴言錄》就是以作者生前最后一版(1678年)為主干的,另外還收入了作者生前沒有發表過的58條箴言,以及作者從前四版中刪去的79條箴言,總共是641條箴言。
二
在這里,我們想從兩個方面簡要地談一下拉羅什??圃凇兜赖麦鹧凿洝分兴硎龅乃枷耄谝粋€方面是他論人的方面:一般的人、人與世界的關系、人本身以及人的現狀和前途等。
首先,拉羅什??普J為:“研究人比研究書本更必需?!保鹧缘?50條[2])而且,“一般地認識人類要比單獨地認識一個人容易”(436)??梢姡粌H強調具體的人優越于書本知識,也意識到個人的深刻性與復雜性。他自己就是主要從實際生活中而非書本上來認識人的。
對這個世界,他有一句名言:“命運和情緒統治著世界。”(435)人所說的世界總是相對于人而言的世界,是對人呈現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是否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規律性的東西呢?情緒不待言,按拉羅什福科的說法,它們是古怪的、不可理喻的、反復無常的;那么命運呢,命運也是同樣盲目的,至少在那些沒得到它的好處的人看來是這樣。拉羅什福科總是聯系人的幸福、德性來談命運,是命運像光線顯示物體一樣顯示出我們的德性與惡性;常常是命運使我們碰巧成為善人或惡人;我們的賢明像我們的幸福一樣需要命運的垂憐,可是這個命運(或運氣)既可以理解為必然的東西也可以理解為偶然的東西,命運等于我們不知道的東西。這個我們不知道的東西也許是我們還有可能認識和知道(但也可能依然不能認識和知道)的必然的東西,也許是我們永遠無法加以把握的絕對偶然的東西。從前者可走向樂觀主義、自由意識或定命論;從后者可走向荒謬感、虛無主義或一種悲劇式的樂觀主義和反抗精神。拉羅什福科只是勸我們:在好運的時候享受它,在厄運的時候忍受它,除非極端必要,不作大的改變。盡管他也談到上帝安排好了秩序,但從他整個箴言錄的基本傾向來看,他似乎更強調那種不可捉摸的偶然性。
拉羅什??茖θ吮旧淼姆治鲋饕菑膬蓚€方面進行的:一是分析人的情緒、激情以致瘋狂;一是分析人的精神、理智和判斷力。他認為人永遠被自己的激情所糾纏,一種激情的消除總是意味著另一種激情的確立,而且人們寧愿不治愈自己而忍受激情的折磨。激情使人們創造偉大的事業,使行動有力,使語言具有雄辯性,雖然它也到處潛藏著危險。激情有各種形式,從愛情、友誼一直到懶惰,懶惰也是一種不為我們所知、危害甚烈的激情,激情常常變成狂熱和瘋癲。瘋狂總是追逐著我們,沒經歷過瘋狂的人不能說他是明智的。拉羅什福科意識到激情對于人生的意義,又感到它的可怕和復雜。
至于人的理智方面,拉羅什福科認為我們的知識總是膚淺和不完全的,這不僅因為事物有近乎無窮的細節,而且還有一些超出我們感知范圍的東西不能為我們所認識,精神和理智有一種狹隘性、局限性,我們不相信離我們眼界稍遠的東西,精神還有一種懶惰性,總在使它愜意的事物上縈繞不去。并且,我們沒有足夠的力量完全遵循我們的理智。我們的精神或理智不僅難于認識我們外部的事物,而且難于認識我們的內心,“精神始終是心靈的受騙者”(102)。因此,拉羅什??瞥靶φ軐W家,尤其是某些斯多噶派哲學家,認為他們的哲學只能戰勝過去和未來的痛苦,卻要被現在的痛苦所戰勝;認為他們通過哲學推理而形成的對死亡的蔑視只是一種自欺欺人。
拉羅什福科對于人的現狀和未來似乎都抱有一種悲觀的看法,認為人類是墮落的,比他原初的狀況要壞,人類的處境是悲慘的,在調動他所有的行為以滿足他的激情的過程中,他不停地在那些激情的暴政下呻吟:他既不能忍受它們的強暴,又不能負擔為擺脫激情的桎梏而應采取的行動;他不僅對這些激情,而且對醫治他們的藥物感到厭惡;既不能適應他的疾病的痛苦,又不能適應治愈其疾病的工作。人憑自身既不能達到全真,又不能達到至善;既難于得到真正的幸??鞓?,又難于達到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尤其對于后者,對于人們的所謂德性的揭露,構成了拉羅什??频摹兜赖麦鹧凿洝返闹饕糠?。
三
拉羅什福科的《道德箴言錄》并不是一堆規范和訓條的集合,告訴人們應當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是一系列對人們行為品質的描述和分析,揭露人們實際上在做什么、想什么,它類似于一部道德心理學著作。
開宗明義,拉羅什??圃跁南旅婢皖}有這樣一段箴言:“我們的德性經常只是隱蔽的惡?!比缓笤凇靶蜓浴敝兴种v到德性融進了無數的缺陷,在第一條箴言中他認為:“人們所謂的德性,常常只是某些行為和各種利益的集合?!边@一思想貫穿始終,構成了整部《道德箴言錄》的基調。
于是,他犀利的筆幾乎觸及所有被人們看作是德性的品質和行為:善良、公正、高尚、誠實、貞潔、勇敢、精明、節制、慷慨、謙虛、堅定、忠實、悲痛、感激、榮耀、功績、憐憫、同情、贊揚、勸告,等等。
他感嘆真正的善良是多么的稀少,而那些自以為善良的人常常只是出于一種討好和軟弱的癖性;他提示人們熱愛正義只是因為怕遭受不義,公正在法官那里只是一種對擢升的向往;他指出崇高只是為了擁有一切而蔑視一切,人們通常所說的真誠只是一種想贏得別人信任的巧妙掩飾;他揭露慷慨常常只是一種偽裝起來的野心,它蔑視小的利益是為了得到大的利益,或者是對作為一個贈予者的虛榮的愛超過對他給出的東西的愛;揭露謙虛常常是一種假裝的順從,是驕傲的一種計謀,通過降低自己來抬高自己,通過順從來使別人屈服;他指出人們的堅定常常只是一種疲憊無力、麻木不仁,人們對君主的忠誠則是一種間接的自愛;他指出人們失去親朋的悲痛常常只是為了哀嘆自己,甚至有的女人想借此攀上名聲的高峰,而人們對別人施惠的感激只是為了得到更多的恩惠;至于人們對別人的贊揚往往是為了被人贊揚,想讓人注意他的公正和辨別力,而拒絕別人的贊揚則是為了被贊揚兩次;人們給別人什么東西很少像給別人勸告那樣慷慨,但這種勸告中缺少真誠,勸告者在其中尋求的常常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和他自己的光榮。
對于人們常常引以為豪的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和男女之間的愛情,拉羅什??葡鹿P也不客氣,他說:“人們稱之為‘友愛’的,實際上只是一種社交關系,一種對各自利益的尊重和相互間的幫忙,歸根結底,它只不過是一種交易,自愛總是在那里打算著賺取某些東西?!保?3)“在愛情中,欺騙幾乎總是比提防走得要遠。”(335)有好的婚姻,但其中并無極樂,愛情使人盲目,使我們做出可笑的錯事。不過,他也透露出對真正的友誼和愛情的渴慕。
拉羅什福科還用了許多篇幅直接分析人的各種劣根性和惡行,如人的虛榮、驕傲、嫉妒、猜忌、軟弱、懶惰、欺騙、隱瞞、貪婪、吝嗇、奉承、背叛、調情、殘忍、無聊、詭計,等等。不過,他認為人們還不敢公開地行惡貶善和與德性作對,而往往是在德性的名義下行惡。偽善——這是邪惡向德性所致的敬意。
拉羅什??茖ι鲜鏊行袨槠焚|做出的道德評價,很明顯是根據它們的動機而非它們的效果。正是通過觀察和追溯人們行為的動機,他才從人們所謂的善行和德性中看到了惡劣的情欲。他的動機論立場還可以見之于例如這樣的箴言:“有的光輝燦爛的行動,如果它并非一個崇高意向的產物,不應把它歸入崇高之列?!保?60)不過他也感覺到做出這種判斷的困難:“很難判斷一個干凈、誠實和正當的行動是出于正直還是出于精明?!保?70)
那么,人類的所有這些惡,包括假冒為善的惡的根源是什么呢?拉羅什??茮]有明說,但看來是跟他所說的人的幾乎不可擺脫的自愛的本性有關。他說人類造了一個自愛的上帝而備受其折磨,我們根據自愛來感覺我們的善惡和確定別人的價值,各種激情只是自愛的各種口味,自愛奉承我們,自愛使我們明智,也使我們做出比天生的兇惡還要殘忍的事情,甚至我們在反抗和抑制自愛時也是依憑某種自愛。但是我們對于自愛的根源和本質卻幾乎一無所知,難道洞穿其黑暗的端底,自愛認識一切卻不認識它自己?在另一條箴言中,拉羅什??普J為利益是自愛的靈魂,自愛離開利益,就會聾啞、失明和癱瘓。拉羅什??瓢牙婵闯墒侨藗儗嶋H上奉行的道德和基礎,對后來的功利主義倫理學有所啟迪,而他的悲觀和憤世嫉俗,則可以說是后來在叔本華和尼采那里大大發展了的悲觀主義的一個源頭。
四
《道德箴言錄》問世以后,當時就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反響,一方面許多人感到它痛快淋漓地說出了人們想說的話,揭露了當時上流社會、宮廷貴族中的道德腐敗和偽善,因而熱烈地歡迎它,以至于作者在第五版序中說:“公眾對它們的贊美目前已超過我能為它們說的好話。”但另一方面它也受到了不少責難和指控,這一點從他最后留下的幾段箴言中可以看出,例如:“人們反對這些揭露人的內心的箴言的原因是:他們害怕被揭露?!保?24)
日月流逝,《道德箴言錄》問世已有三百多年,人們對它還一直是毀譽不一,但不管怎樣,它確實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它不是那種曇花一現的書,它的生命力的長久和它的篇幅的短小恰恰相反,它不斷被再版,并被譯成各種各樣的文字,其中的箴言也經常被人們在口頭和書面上引用,許多成了在民間廣泛流傳的真正的格言警句。受它影響比較大的作家、思想家,在法國可以舉出圣佩韋、司湯達、紀德;在德國可以舉出尼采;在英國可以舉出哈代。而這些作家又大都是對當代具有重要影響的作家。
拉羅什福科的《道德箴言錄》不僅有它獨特的反映當時上流社會道德風俗面貌的歷史學、社會學意義,還有助于人們洞悉人性的各個方面,并幫助我們理解和分析當代西方的一些思潮,例如,其中有一條箴言講到“世界只不過是由面孔組成的”,“每種職業都規定出一副面孔,以表示它想成為人們認為它應當是的那副樣子”(256),就很容易使人聯想起薩特的“不誠”(或“自欺”)理論;又如,它對人們的道德心理和道德動機的某些比較深入、陰暗和不易覺察的層面的細致入微的分析和鞭辟入里的提示,客觀上在某些方面可以說開了精神分析心理學的先河。即使對于我們自己,閱讀它不也可能使我們回憶起那樣一個距離我們并不遙遠的時期嗎?那時,“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馬克思曾在1869年6月26日寫給恩格斯的信中指出,拉羅什??频摹兜赖麦鹧凿洝繁磉_了一些“很出色”的思想,并專門抄錄了數段給恩格斯。愛因斯坦也曾在二戰期間專門寫信向他滯留在德國的朋友推薦這本書。
這本書的巨大吸引力的一個奧秘可能還在于它的藝術性,它的精練和生動。拉羅什福科對格言這種形式的把握確實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他惜墨如金,用語簡潔,字斟句酌,往往在快到結尾時突然給出一個出其不意的轉折,使你初覺是謬論,繼而卻為之嘆服。他很好地掌握了語言藝術,往往通過強烈的對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并巧妙地使用比喻和雙關語,全書的結構安排也并不是不費心思的,比方說1678年版中,首尾呼應,第一條箴言講人的德性之虛假,最后一條箴言講人運用理性蔑視死亡之虛假;他有時把相同主題的句子歸到一起,但更多的是把它們錯落有致地分散開來,以避免單調乏味之感,一個主題有時反復出現,但使用的都是各不相同的新鮮有力的表述。正是這種與思想性相和諧的藝術性,使它成為一本頗為奇特的書,雖然后世不乏效顰者,但卻很少像它一樣立住和傳世。他的美學觀點在《道德箴言錄》中也有所表露,他崇尚真實自然,反對矯揉造作,認為真是美的基礎,世界更完美地呈現在那并不雕琢它的心靈面前。
本書根據法國伽利馬出版社1965年法文版翻譯,譯完后又參照列入企鵝叢書的坦科克(Tancock)英譯本做了少許修改,譯文雖三易其稿,恐其中仍有錯誤疏漏之處,還望識者指正。
注釋
[1]世界3:卡爾·波普爾提出的理論,指人類創造的精神產品的世界,包括理論、藝術、科學思想,等等?!幷咦?/p>
[2]下面僅標箴言序號——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