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極夜結束的第一縷陽光照進科考站時,林遠收到了那封遲來的信。
泛黃的信封上印著“周鐵山絕筆“,郵戳日期是老人去世前三天。拆開后只有薄薄一頁紙,上面是顫抖的鉛筆字跡:
「小林:
當你看到這封信時,紅旗廠應該已經拿下軍工訂單。別高興太早,真正的考驗才剛開始。
記住三件事:
1.德國人的軸承自毀程序不是缺陷,是故意留的后門
2.王建軍偷資料的事另有隱情,去我工具箱夾層找答案
3.超低溫材料的終極測試場在太空,不是南極
我這一生,見過太多技術被政治綁架。但有一點從未改變——
鋼鐵會銹,精神不滅
對了,那臺老軋機底下,埋著1958年建廠時的第一爐鋼渣......」
信紙背面粘著張老照片:年輕的周鐵山站在土高爐前,手里捧著本《天工開物》。
——
林遠在周鐵山工具箱的暗格里發現了驚人真相。
微型錄音筆里,王建軍崩潰的哭訴清晰可辨:“漢斯集團用我老婆的病要挾......但他們要的不是技術,是想讓中國放棄自主研發......“
更震撼的是那疊發黃的航天材料報告——早在1980年代,周鐵山就參與過秘密航天材料攻關,報告末尾被紅筆圈出的結論觸目驚心:「美蘇同類材料在太空環境下的性能數據,與公開資料相差300%」
——
紅旗廠年度戰略會上,林遠展示了全新的“太空軸承“方案。
當三維模型旋轉到某個特定角度時,參會的老軍工突然站起來——那分明是周鐵山年輕時設計的衛星部件改良版,只是材料換成了王建國的稀土配方。
“根據周工遺愿,“林遠點擊平板,大屏幕切換成星空圖,“首批樣品將搭載'長征-20'進行在軌測試。“
劉大柱拄著拐杖上臺,將一枚銹跡斑斑的鉚釘放在講臺上:“這是老周從第一顆返回式衛星上偷偷留下的,現在該物歸原主了。“
鉚釘在聚光燈下泛著奇特的藍光,有人突然驚呼——那分明是周鐵山筆記里預言過的“太空氧化效應“。
——
發射當天,林遠獨自來到老軋機前。
按照信里的提示,他挖出了那壇1958年的鋼渣。揭開蠟封的瞬間,鐵銹味撲面而來。渣塊里嵌著半塊銅牌,上刻「紅旗廠首爐鋼 1958.9.15獻給未來的中國工程師」。
遠處傳來倒計時廣播:“......3、2、1,點火!“
烈焰騰空而起,林遠舉起銅牌。陽光穿透云層,在斑駁的銅面上折射出七彩光暈,與六十多年前那個年輕人眼里的希望如出一轍。
鋼渣里還有張字條,周鐵山少年時的筆跡稚嫩卻有力:「若他年鑄劍為星,勿忘人間爐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