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2013年,仿“仿真繡”誕生了
- 沈繡:繡娘也能名垂青史
- 狼山上的郎
- 3591字
- 2025-06-16 09:24:20
第9章 2013年,仿“仿真繡”誕生了
張謇:雪君,俞汝權先生開的幾劑藥吃完了吧?今朝感覺怎么樣?
沈壽:好多了,不用在床上窩著了。嗇公坐,請用茶。
張謇:那太好了。
沈壽:嗇公能給我畫張繡稿嗎?我想繡點東西,閑得慌呢。
張謇:且慢操勞,好好將息。來,先繼續講繡譜。
沈壽:今朝聽我講剪線和劈線。剪線簡單,劈線復雜點。
張謇:好的,先易后難。
沈壽:先生請看,一絞線攤開來像一個環,拉長后兩邊都長一尺二寸。必須在環的兩端剪開,瞧,這樣,就一分為二了。
張謇:絞,也可叫紒。記得《儀禮》中記載:“將冠者采衣,紒。”紒就是結發,紒另外還有結義的意思。
沈壽:將冠者采衣,是說還沒加冠的男子穿彩色的衣服嗎?
張謇:對,采衣是未冠者之服,男子廿歲成年,行加冠禮。
沈壽:謝先生教誨,我懂了。來,先生看我如何劈線。一絞線大約三十根,一根線必定有兩股絨線。劈線時將兩股絨線分開,再于線端一寸處將它們分別捻緊,以便穿入針孔。接著,在距離捻緊一寸左右的地方,用針連穿三四次,每次穿的孔相距約一分左右,線就不會脫落。線快繡到大約離盡頭一寸時,連用短針兩三次,使已經繡的線不散,然后剪下針上的剩線,接著穿后面的線,這是學習刺繡的基礎。如果進一步了解刺繡技法之后,這些自然不在話下。
張謇:我經常看到你們把一股線越劈越細,這有什么技巧嗎?
沈壽:呵呵,哪有什么技巧,熟能生巧罷了。先生請看,先抽出一根繡線的一半,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線頭,其余三個指頭扣住線,再用左手的大拇指與中指將線頭順一個方向捻幾次,接著,將左手捏住線頭,右手放松,并迅速向下勒,把線退松。然后,用兩手的大拇指與食指分別捏住線的兩頭,將線分成兩根、四根、八根、十六根……劈成多少根,視繡品的需要而定。我繡《耶穌像》時候,面部用線,有的都劈到128根呢。
張謇:真是巧奪天工!難怪,繡娘都留著長指甲,方便劈線呢。雪君,劈線還有什么講究嗎?
沈壽:繡線必須均勻潔凈,務必使得根根一樣;又必須去除線上的小疙瘩,不能使線起毛。接線時,打的結必須極小,方能避免不整齊的弊端。就這些,其他沒有了。對了,還得懇請先生撥冗賜予繡稿,久不拿針,手藝會荒疏呢。
張謇:好吧,容我想想。
——《雪宧繡譜》之《繡引·繡之事》“剪線”“劈線”
這幾天,羌笛心情大好。上海的春天來了。笛茹仿真繡公司的春天也來了。
計算機奇才羌笛廢寢忘食,借鑒3D打印技術,開發出了具有革命性的電腦繡花操作系統。他改造、革新了目前世界最先進的電腦繡花設備,把電腦繡花操作系統分解成數個獨立的模塊,發包給國內幾家高校的專家攻關,然后,由他整合出完整的應用程序。
整合后的電腦繡花操作系統,有功能強大而復雜的智能繡花軟件,可以模擬人工刺繡的大多數針法,配以特殊的線、針,可以比人工快上百倍上千倍的速度,完成工藝極其復雜的仿真繡藝術品。
羌笛將之命名為“智能仿真繡”。
數日前閉幕的中國首屆國際刺繡博覽會上,羌笛遇到了一個貴人。
壽垣英子,日本佳和藝術品株式會社駐上海辦事處首席代表。壽垣英子介紹說,她們公司旗下有拍賣公司、美術館、博物館,參與全球的藝術品交易,實力雄厚。讓羌笛感到親切的是,壽垣英子說,她的曾祖壽垣貞次郎是當年南通女工傳習所的編科教員。
1903年,張謇趁參加日本第五次國內勸業博覽會之際東游日本,前后70天。當時,日本軍部為侵略朝鮮和中國東北找依據,肆意篡改歷史教科書,遭到了教育界正義之士的反抗,他們偷偷印了舊版教科書使用,案發后,不少涉案校長、教授被捕入獄,一些受牽連的教師被辭退。在日本朋友的介紹下,張謇從中招聘了10多人到南通學校、紗廠、鐵廠、電廠擔任教師和技師。其中,就有壽垣貞次郎,他先在師范學校任職,1914年女工傳習所成立后,擔任編科教員,還負責輔導傳習所附設的加工場的編織生產。
羌笛盛情邀請壽垣英子抽空到南通一游:“我保證做個好向導,陪你去看看當年你曾祖工作生活過的南通師范學校、女工傳習所,踏訪一下你曾祖游覽過的狼山、濠河,并且,用南通最美味的海鮮、江鮮、河鮮來款待你。”
羌笛這么殷勤,原因是壽垣英子不但重金向他購買了《披紗巾的少女》,還預訂了一幅包紹英的《竹林七賢圖》復制品。羌笛聲稱,衛楨茹在母親的指導下,正在復制這一杰作,很快就能交貨。
聽羌笛信口開河,一旁的衛楨茹如坐針氈。《先知默罕默德像》砸在手上,進展緩慢,成了燙手山芋,難不成還要砸一幅《竹林七賢圖》?羌笛莫非真的相信虱多不癢、債多不愁?管他呢,先把定金拿到手,以緩資金短缺的燃眉之急。這么想著,衛楨茹就不再焦慮不安,干脆密切配合羌笛,兩人一唱一和,把壽垣英子哄得心花怒放。
等到壽垣英子一走,衛楨茹悄聲問:“羌笛,你還答應一個月內交貨,你到南京博物館里把媽媽的真跡偷出來啊?”
羌笛得意地笑笑:“不用擔心,我胸有成竹。”
羌笛的十足底氣來自智能仿真繡系統的重大突破。他綜合了日本田島公司TMEF-H620型、德國蔡斯克公司174-12型等多款電腦繡花機的優點,又從青島電腦刺繡機總廠定制了專門的設備,加上開發出的強大智能軟件,他確信,生產出的刺繡作品完全能夠以假亂真。
上海康橋工業區,笛茹仿真繡公司的一個秘密車間里,只有羌笛和衛楨茹兩人。
電腦前,羌笛調出明代仇英的《竹林七賢圖》,當年衛楨茹的母親包紹英就是以此為繡稿的。羌笛輸入上百個參數后,按下了總控開關,剎那間,各種仿真絲色線在無數細如牛毛的機針上流淌,隨著輕微的“嗡嗡”聲,長兩米、寬60厘米的白色真絲軟緞底布上,就像有一支出神入化的畫筆在飛舞,褐色的山石、河流、樹干,青藍色的草地、樹葉、竹林,袒胸露乳、放浪形骸的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寫字的,磨墨的,觀賞的,散步的,捧書的,搖扇的,有了生命一般,紛至沓來。
一時間,衛楨茹產生了幻覺:仇英再世了。
她似乎看到明朝的那個蘇州才子呼嘯著穿越而來,隱身在現代的晶片芯片、集成電路里,那些代碼、算法、程式、數據就是他的心跳和呼吸,他以針為筆,以線為墨,他長袖善舞,他陰魂不滅,他念了個咒語,他吹了口仙氣,他無中生有,他空穴來風,他如有神助——不,他就是神,他說要有光,就有了光;他說要有天空,就有了天空;他說要有陸地和海洋,就有了陸地和海洋;他說要有太陽和月亮,就有了太陽和月亮;他說要有魚和飛鳥,就有了魚和飛鳥;他說要有動物和人,就有了動物和人。他就是上帝!他就是羌笛!
一針一線曠日持久的人工制作,對羌笛來說,效率太低,來錢太慢,他沒有耐心。人生太短,他要在短時間內積累財富,享受生活。這個時代,人們為了攫取財富,有的不擇手段,腐敗墮落,殺人放火,雞鳴狗盜,羌笛覺得,他比那些人高尚多了,他不過是發明了一種劃時代的刺繡方法,是憑自己的智商吃飯。他的行為,本來應該是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不過,有了仿真繡,他的仿“仿真繡”,總避免不了造假的嫌疑。要獲取高額的利潤,也就只能躲躲閃閃、藏著掖著了。
四個多小時后,一幅近乎完美的仿“仿真繡”《竹林七賢圖》誕生了——沒錯,仿“仿真繡”。仿造、模仿的仿真繡。仿真繡的平方。
衛楨茹既驚喜又傷感,她萬萬沒有想到,現代電腦科技竟然已經能做到這般精細的程度。在花非花的制衣工廠和床上用品企業里,她看到的電腦刺繡設備只能完成平繡、金片繡、毛巾繡、纏繞繡、激光繡、植絨繡等等不太復雜的工藝,只能是服裝、家紡產品上的點綴。一臺繡花機的機頭最多也不過50頭,而每個機頭上頂多有15針。羌笛搗鼓出來的東西,機頭和機針恐怕都到達了設計的極限,在高速運轉中,宛若鬼斧神工般,創造出精美絕倫的刺繡作品來。這對千針萬線成年累月才能完成仿真繡作品的衛楨茹們來說,太不公平!如果機器都能做成這樣,衛楨茹這樣的工藝美術大師又有何用?
一時間,衛楨茹黯然神傷。
羌笛摟過她,說:“機器是人控制的,只是輔助工具,有些地方,有些針法,還要靠人工。”他點了個按鈕,《竹林七賢圖》緩緩移出,羌笛指點著平鋪在工作臺上的作品,“你看,這里,這里,主要是四角,邊緣,起針和收針處,我故意留空,這些地方,都要你重新上繃用真絲線補繡,以防交貨時買家要驗貨。我們要做好記號,確保到時點燃的線頭是真絲,要不,一燒,有明火,一捻,有疙瘩,那就露餡了。”
衛楨茹俯身細看,手指輕輕滑過畫面,說:“畢竟是仿真絲線,手感有細微的區別,厲害的行家一摸就知,另外,你看,色澤和光潔度都不如真絲線,反光也明顯,糊弄平常客戶容易,裝裱后專家也難區別,但像我們做這行的,瞞不過去。”
羌笛笑:“我有辦法。”
衛楨茹:“你還有什么鬼點子?”
羌笛拿起《竹林七賢圖》,左看右看,說:“在你補繡前,我會通過特殊的手段對作品進行技術處理,解決外觀、光澤、手感問題,我敢保證,到時,連你也無法分辨出真假。”
“你什么時候學會了這一套手段?”衛楨茹不解地問。
羌笛得意洋洋:“你可別忘了,我拿的是中國紡織大學材料科學和信息技術的雙學位啊,對付紡織材料,那是手到擒來,點石成金。”
衛楨茹:“你呀,少吹!趕緊把默罕默德像弄出來,看看能不能把阿拉伯人糊弄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