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龐氏騙局,降維打擊
- 大明:暴君朱允炆,朕即天命
- 港城119號
- 2242字
- 2025-07-16 15:28:35
而朱允文的思考邏輯也很簡單。
無非就是再現一場針對貪官奸商世家們的龐氏騙局,擊鼓傳花,加高杠桿。
最后對這些人進行資本圍獵,金融收割……
論玩金融,自己這些“下三濫”的手段,那算得上是降維打擊。
馬靈蕓努力平復心緒,將朱允文的整個計劃在腦中快速梳理了一遍:
“陛下之意,臣妾領會。”
“開辦商幫和錢莊之后,率先造勢,借皇商的背景,與保薦人制度、高息債股憑,廣納各路官員商賈豪族的儲銀,充盈錢莊……”
馬靈蕓將朱允文的構想全部娓娓道來。
朱允文聽后十分滿意,由衷覺得自己將這商幫的事情交給馬靈蕓是正確的:
“皇后總結得鞭辟入里,絲毫不差,朕果然沒有看錯人,此等經營縱橫之術,你能一點即透,絕對能勝任此事情。”
朱允文對馬靈蕓的理解力和歸納能力極為滿意。
馬靈蕓被夸得臉上微熱,但心中沉甸甸的使命感更重:
“陛下謬贊。臣妾定當竭盡所能。只是具體施行,千頭萬緒,恐需得力人手襄助。”
“放心!”朱允文大手一揮。
“秦伴伴心思縝密,掌管內帑事物,朕讓他暗中協助錢莊選址、營造、賬目梳理。”
“錦衣衛指揮使廖鏞,負責暗中行事,必要時彈壓異動,查探消息,聯絡人脈。”
“至于具體商幫運作、放貸收押、產業接管,你為總掌,馬驍為明面主事,徐妙錦精更是奇女子,聰慧無比,可為臂助。”
“不過核心的賬目、決策、與徐妙錦的聯系,必須由你親自掌控,絕不可假手他人。”
“而你,直接對朕負責。”
“臣妾遵旨!”馬靈蕓鄭重應下。
接下來的時間,馬靈蕓像是打開了話匣子一般,又向朱允文討教了許多的問題。
一個時辰過去,乾清宮內緊繃的氣氛似乎緩和了一絲。
連日殫精竭慮、親冒矢石的疲憊,在短暫的松弛后如同潮水般涌上朱允文的身體。
他揉了揉眉心,目光不經意間落在眼前的馬靈蕓身上。
午后柔和的陽光照進寢殿,勾勒出馬靈蕓窈窕的側影。
素雅的宮裝掩不住玲瓏有致的身段,纖細的腰肢不盈一握,更襯得胸前曲線飽滿動人。
幾縷青絲因方才的激動微微汗濕,貼在光潔如玉的頸側,平添幾分慵懶的風情。
朱允文心頭微動,連日緊繃的神經似乎找到了一絲柔軟的慰藉。
他伸出手,一把將馬靈蕓攬入了懷中,指尖感受到肌膚細膩溫潤的觸感。
馬靈蕓身子微微一顫,眸中帶著一絲詢問和羞赧:
“陛下……”
……
與此同時的戶部衙門大堂。
平日里處理錢糧瑣事的廳堂,此刻擠滿了人。
軍機閣所有參議大臣徐輝祖景清齊泰等人悉數在座。
下首更是黑壓壓一片,六部堂官、五寺正卿、都察院御史、通政司使,乃至部分在京的布政使、知府,凡能在朝廷說得上話的官員,幾乎都到了。
空氣凝重得如同灌了鉛,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
徐輝祖作為魏國公,被推舉出來主持。
“諸位同僚,今日以軍機閣之名,召集諸位前來,只為一事:議一議陛下昨日于金川門所點明的,我大明當前五大積弊,以及如何開源節流,籌措平叛、改制所需之銀兩。”
徐輝祖環視全場,將朱允文總結的藩王之禍、朝堂體制之弊、軍戶衛所之害、衛所屯田之失、賦稅枯竭之危,一一復述。
當說到陛下仍堅持削藩,并要推行包括廢除軍戶衛所、建立“五銀一金”新軍制等一系列改制時,大堂內瞬間炸開了鍋。
“還要削藩?!”
禮部右侍郎孫敬之虛構失聲驚呼,臉上寫滿了難以置信。
“燕逆謀反,烽火未熄,此時再提削藩,豈不是火上澆油?萬一其他藩王也也效仿燕逆?亦或者各地的官員也跟著投靠燕逆,豈不禍事?”
此言引來一片低低的附和聲。
“是啊,陳老大人!”
戶部浙江清吏司郎中錢有祿憂心忡忡地接口。
“改制牽一發而動全身,上次便是改制削藩太急,才惹出這場滔天大禍啊,眼下當務之急是平叛,待天下大定,海晏河清之時,再徐徐圖之,方為穩妥之道啊。”
他的話代表了相當一部分官員“求穩怕亂”的心態。
工部營繕清吏司主事趙德全更是直接搖頭:
“既要給朝廷籌措如山似海的銀子,又要免除地方苛捐雜稅,減輕百姓負擔,既要娘嫁人,又要娘喂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他的話引得一些務實派的官員紛紛點頭,覺得皇帝的要求太過理想化。
“何止是無米之炊!”
都察院一位年輕的監察御史忍不住提高聲音,帶著憤懣。
“改制涉及削藩、改軍制、動賦稅、更易衛所……樁樁件件都是驚天動地的大事。”
“平叛尚未成功,國內若因此再生波瀾,豈不是摁下葫蘆浮起瓢?屆時朝廷腹背受敵,危矣。”
“李御史所言甚是!下官以為,眼下核心只有一件事平叛。”
“傾舉國之力,速滅燕逆,在此之前,任何可能動搖國本、分散精力的改制,都應暫緩,待掃清寰宇,乾坤大定,再議其他不遲!”
爭論越來越激烈,質疑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
這時,一位須發皆白的老翰林,國子監司業吳守正顫巍巍地站起身:
“老朽還有一言,不吐不快!陛下設這軍機閣,凌駕六部、都督府之上,總管軍政,此乃戰時權宜之計,尚可理解。”
“然改制乃治國理政之根本大計,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亦在文治,豈能由這以軍務為主的軍機閣一言而決?”
“長此以往,武夫當國,文道不彰,恐非社稷之福。”
“此等體制,有悖于文官治國之祖訓。”
其實,很多在場的文官都看明白了,這軍機閣,除了凌駕于一等翰林大學士,以及六部和五軍都督府上。
更是重武輕文的體現。
他這番話,直接點中了部分清流文官心中對軍機閣的異議。
一時間,大堂內亂做一團,各衙門官員各懷心思。
雖然具體理由各異,但核心態度驚人地一致:反對在平叛未竟之時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改制。
“夠了!”一聲暴喝如同驚雷炸響。
一直沉默端坐的徐輝祖猛地一拍桌案,霍然起身。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陛下所言諸弊,哪一條不是切中時弊,關乎大明生死存亡?”
“陛下銳意革新,乃是為大明謀萬世之基業!爾等在此聒噪質疑,是何道理?”
“陛下讓吾等干什么,吾等竭盡全力去干便是,哪來這么多推諉搪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