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燧發槍和建文大炮
- 大明:暴君朱允炆,朕即天命
- 港城119號
- 2305字
- 2025-07-26 12:58:34
眾人半天才反應過來。
這陛下何止是懂,簡直太內行了。
朱允文繼續道。
“除了冶煉工藝之外,火藥配比更是關鍵。”
“朕這里有一藥方,堪稱一絕,乃是一老道進獻宮中,燃燒起來,威力極猛。”
聞言是老道所贈,眾人全都打亮了耳朵。
“硝七成半、炭一成半、硫一成。”
“火藥配方,務必精準統一!硝、硫、炭三者比例,當以此為基準,差一錢亦不可!孫大匠,此事由你專司,務必嚴控!”
他又在旁畫了一個篩網和陰干架。
“火藥制成,需濕法制粒!將混合均勻的藥粉,過篩成均勻小顆粒,再置于陰涼通風處徹底陰干。”
“如此,燃速方能均勻猛烈,推力大增。”
馬文回看著那精準的比例和制粒方法,一臉匪夷所思。
朱允文隨即目光轉向錢琛:
“錢大匠方才所言火繩弊端,深得朕心。點火之法,確需革新!”
他提筆蘸墨,手腕懸空,凝神片刻,隨即在紙上飛快地勾勒起來。線條流暢,結構分明,一個前所未見的擊發機構逐漸呈現。
朱允炆指著圖紙,聲音帶著一絲興奮,
“此乃朕構想之新式火銃!”
“其核心,在于此燧發機構!”
他詳細指點著、
“取消火繩!在此處設一鋼片作為擊砧,與燧石夾。”
“扣動此懸刀時,強力彈簧驅動燧石夾猛擊鋼片,擦出火星,火星直接落入下方引火藥池,引燃發射藥。”
“如此一來,風雨無礙,點火迅捷隱蔽,裝填步驟亦可簡化……”
他環視目瞪口呆的眾人,擲地有聲道:
“此銃,朕名之曰,燧發銃!”
燧發銃。
朱允文隨后將整個燧發銃的結構,根據圖紙仔細講解一番。
錢琛湊到圖紙前,僅剩的三根手指顫抖著,這是他見過的,最完美的圖紙。
這燧發銃,外觀漂亮,操作起來也簡單……
“妙!妙啊陛下!省去了火繩,點火快了何止一倍,陰雨天也能打,這簡直是神器!”
朱允炆心中暗忖。
這燧發槍何止是神器?
這玩意兒提前二百年問世,足以讓朱棣的具裝鐵騎沖鋒變成活靶子,讓倭寇的倭刀還沒近身就飲恨。
騎兵沖擊?排隊槍斃專治不服!
倭寇劫掠?燧發槍教他重新做人!
“陛下,此銃構思精妙絕倫!”
趙瑯瑯撫掌贊嘆,隨即又皺眉。
“然則這鋼片與燧石材質亦需極堅韌耐磨,反復撞擊而不損……”
“還有這精細機括的打造,對工匠手藝要求極高啊!”
“趙大匠所慮甚是。”
“工藝難關,正需爾等大匠同心戮力,反復試驗摸索!朕只提供思路方向,具體如何實現,如何選材,如何鍛造,如何裝配,皆仰仗諸位巧思妙手!”
“一年!朕給兵仗局一年時間!一年之內,朕要看到第一支堪用的燧發銃樣銃!可能做到?”
趙瑯瑯、錢琛對視一眼,皆看到對方眼中的激動與挑戰的光芒。兩人猛地跪倒在地,聲音洪亮:
“臣領旨!縱是嘔心瀝血,肝腦涂地,一年之內,必獻樣銃于陛下御前!”
“好!”
朱允炆精神大振,提筆又在另一張宣紙上揮毫潑墨。
這一次,他畫的是一個結構相對簡潔但更加粗壯的火炮。
炮管短粗,炮壁厚實,兩側有堅固的炮耳,下方則是帶有車輪的炮架。
“銃利近戰,炮乃攻堅摧城之重器!”
朱允炆指著圖紙。
而圖紙上的東西,赫然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拿破侖大炮。
“朕觀現有大將軍炮,笨重難移,炸膛頻發,精度堪憂。故設計此新炮。”
“炮管材質,仍以青銅為佳,取其韌性,危急時可雙倍裝藥而不至炮管炸開。”
“鑄造之法,需用砂型鑄造……”
朱允文一邊講制造的流程工藝,一邊用畫圖的方式,想讓在場眾人更加理解。
“先木制陽模、分層砂型、精確預留炮耳藥室、高溫熔銅、一次性澆鑄、自然冷卻、清理毛坯、刮削膛壁、鉆火門、裝炮耳、最后是嚴格的試炮。”
前世,朱允文專門研究過拿破侖大炮,和紅夷大炮的優劣。
所以才會對這拿破侖大炮的鑄造和制造工藝步驟如此熟悉。
“總金額。炮架則采用堅固的木頭和鍛鐵輪箍,強調輕便機動。”
“此炮,重心穩,炮耳位置精準,置于架上,俯仰靠螺桿,左右轉向靠人推。”
“雖重逾千斤,然四馬或十數兵卒便可拖曳行軍,遠勝舊炮之笨拙!其射速,極快,一發打完,立刻就能裝填另一發。”
“朕名之曰——建文大炮!”
建文大炮!
他拿破侖手下的炮是拿破侖大炮,那他朱允文造出來,叫建文大炮又有何妨?
誰先造出來,誰先起名。
至于拿破侖……
到時候有沒歐洲還不一定呢。
殿內一片寂靜,只有眾人粗重的呼吸聲。
無論是秦逵,還是鄭大器、劉瑾這樣的技術官員,或是馬文回、趙瑯瑯、錢琛這些頂尖工匠,都被皇帝這天馬行空卻又極具可行性的構想徹底震撼了。
燧發銃若能成,火器營戰力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這建文大炮若能列裝,燕軍?
燕軍算個屁!天兵來了也得繞路。
朱允炆放下筆,目光掃過眾人,聲音斬釘截鐵,充滿了不容置疑的力量:
“朕意已決!自即日起,于皇城西苑劃出禁地,設立神器坊。專司燧發銃、建文大炮之研制、改良、督造事宜。“”
“神器坊直屬朕躬,由朕親掌!兵仗局所有人力、物力、匠籍檔案,悉數聽候神器坊調用,所需一應銀錢物料,由朕之內帑優先撥付,工部需全力配合,不得有誤。”
他頓了頓,目光如炬,看向三位激動不已的大匠:
“馬文回。你專司火藥提純、顆粒化及新配方研發。趙瑯瑯,你主攻坩堝煉鋼法及炮、銃管鑄造。錢琛,燧發機構之精研與試制,由你總攬。”
“爾等三人,即為神器坊首任大匠作,秩同五品。”
“臣叩謝陛下隆恩!”
朱允炆此刻在心中默念:
一年,燧發銃、建文大炮初成。
三年,自己要看到一支裝備燧發銃的新軍。
五年,栓動步槍的制造可以提上日程。
七年,大明第一門便捷的迫擊炮要造出來。
這是朱允文對于大明火器工業的規劃。
什么經濟改革,什么對外貿易,只要堅船利炮開出去。
讓大明提前開啟殖民大業,也不是沒可能。
朱允文收回目光,聲音回蕩在乾清宮中:
“傳朕旨意!神器坊廣招天下能工巧匠,無論出身,無論籍貫!凡有奇思妙想,能改良現有火器,或發明新式火器者,一經采納驗證,賞金賜銀,賜官身。”
“今后我建文一朝,不以士大夫治天下,唯靠火器治天下。”
這話一出,眾人駭然。
這話什么份量?
不以士大夫治天下,要以火器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