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心存余善絕仕途,名士離京無人問
- 三國:穿越漢靈帝,開局先政變
- 吾漣仰
- 2187字
- 2025-07-18 19:09:52
“陳君當真要走?何不多留幾日。”
同為潁川望族,對于好不容易入京的陳寔離開一事,不管是出于利益考量,還是單純客套,杜密、荀羿二人都是要進行挽留。
陳寔聞言,卻是神態落寞的搖搖頭到:
“京城之事,實非老夫所能涉足,多留亦是無益,還請二位不要再挽留。”
距離太學之事已經過去了數日,身為名滿天下的當世大儒,自然有無數士人爭先想要結交攀附,陳寔也因而得知了許多內情,得窺當今朝局的只鱗片爪。
更得知由于皇帝禮遇外加與蔡邕幾乎同時入京的緣故,自己更是被不少人認定是受天子征辟入京。
甚至于,還有傳聞說自己暗中參與了誅殺前大將軍竇武一事。
原本對自己熱切恭敬至極的李膺等人,這幾日卻再沒有來拜會過,想來也多半是由于這些毫無可信之處的傳言。
對此,陳寔雖非百口莫辯,可卻也是有苦難言。
他心中清楚,自己入京與天子并無任何關聯,而是受彼時太學祭酒的馬日磾所邀。
準確說,是由于昔年大儒馬融的情分上方才破例上雒入京。
可問題是,自己非但沒有幫上忙,反而還讓矛盾激化,致使馬日磾被貶官。
這也使得,雖然將自己受邀之事公諸于世,就可以瞬間清洗掉身上的罵名。
但卻也會令本就仕途受到嚴重打擊的馬日磾,今后的處境變得更為不利。
出身高門,但卻仕途不順,甚至最終選擇放棄仕途,歸鄉開壇教書數十載。
并非是陳寔才干或者心智不夠,而是由于陳寔相較官場之中的其他人過于心善,放不下道德品行。
更別提昔年大儒馬融對陳寔更是有過開蒙解惑的師恩,更令得陳寔寧可背負些指責罵名,也不愿將此事公諸于眾。
如此選擇的結果也是顯而易見,雖然無數寒門士子還是對陳寔趨之若鶩,可像是王暢、胡廣等人的態度卻明顯變得冷漠了起來。
原本態度最熱切的李膺,更是徹底成了陌路。
也唯有同為潁川高門的杜密、荀羿等人念在同鄉情誼上,還愿意送自己一程。
相較入京時公卿相迎,萬眾矚目的熱鬧場景,陳寔此刻即將離開雒陽城時卻顯得無比落寞。
直到陳寔遠去,一直和善問切的杜密、荀羿等人也是不由唏噓不已。
“陛下雖幼,可卻最是深藏不露,不僅騙過了竇氏父女,就連汝南袁氏、整座太學、陳寔也被其玩弄于股掌之間。”
對于杜密的感慨,荀羿也是發自內心的贊同,苦笑一聲:
“我等又何嘗不是呢?”
杜密聞言,先是一愣,可隨后又想到竇武死后一眾人在彼時擔任司空的王暢府中同仇敵愾的夜宴。
當時幾乎每個人都對竇武之死無比痛心,甚至不少人還相當認同李膺那無異于起兵作亂的提議,就連向來愛惜羽翼的王暢都是提出了毀壞傅籍田冊的惡毒計劃,來對抗真正掌權的皇帝。
可是現在呢?
王暢安享于司空之位,對于職責可謂盡心盡責,明顯是意在上公,早就沒了為竇武復仇之念。
李膺深陷忠義不得兩全的陽謀之中,進退維谷,有關竇武作亂一事遲遲未有定論,并且和原本是姻親之好的汝南袁氏搞成了水火不容。
劉祐、魏朗、朱?等人,或是升官,或是調任,或是棄官而逃……
總之都是失去了實權,即便有心復仇,怕也掀不起任何風浪。
甚至就連只想保全自己的杜密、荀羿兩人,看似仕途平穩,獨善其身,可誰又能保證不會成為下一個李膺或是袁逢呢?
對此,杜密卻也只能苦笑一聲,無奈認同道:
“是啊,我等又何嘗不是。”
……
與此同時,鄰近街道旁一架看起來并不起眼的馬車適時開動,朝著皇城方向遠去。
太傅陳蕃親手將車簾放下,收回了一直目送陳寔遠去的視線。
對于這位老友的遭遇,他心中亦是五味陳雜。
滿朝公卿之中,陳蕃自認為可能是最早知曉皇帝對于太學一案處理結果之人。
更猜到了即便保證過會對此事從輕發落,可以皇帝的城府之深以及操弄人心政治的手段,勢必難免波折。
可陳蕃卻一直未曾向其他人泄露過此事,即便是同為大將軍竇武舊部的李膺等人。
原因自然并非是畏懼皇權,或是因為如今所得榮華富貴而徹底摒棄了竇武之恩。
而是由于當日他決心辭官歸隱時,皇帝對他所說的那一番話。
作為一個年過花甲之人,在陳蕃幼時甚至還沒有所謂的紙張,也自認早已到了孔夫子所言‘知天命’的年歲,也幾乎沒有因為他人之言而動搖過自己的看法。
可是,皇帝當日所言卻似乎有些不同,雖然他本能想要反駁,可越是細想就越感覺深陷其中,難以辯駁。
甚至于,當他開始嘗試去理解和接納皇帝的這番言論之時,以往許多耳聞目睹的士人美談,似乎也變得值得商榷了起來。
依照禮法,斬衰守孝三載,需著粗麻之衣,戒酒肉,食冷羹,即便是族中許多從小嚴加看管的后輩都難以嚴格遵守,而經常受到陳蕃的批駁。
可像是汝南袁氏這樣的高門望族,幾乎每一個核心子弟卻都能嚴格遵守。
甚至于,還有大把人為師守孝、為郡縣長官守孝。
原本陳蕃覺得這些果然是萬里挑一的賢才,才能有如此德行善舉。
可在嘗試換了一個方向去思考后,卻發現這些人又何嘗不像是自詡守孝二十年的趙宣?
那些真正恪守禮法,忍著粗麻衣刺痛瘙癢,于墓前搭棚的孝子賢孫,又如何才能比得過光是動動嘴皮自吹自擂的欺世盜名之輩呢?
連帶著,如今本就撲朔迷離的朝局在陳蕃眼中更是變得越發復雜起來。
他現在很迷茫,不知道究竟是秉持一生的想法還是現在方才得知的念頭才更接近事實真相。
若能回到四五十年前,年輕力壯之時,他自然不會如此糾結,而是會身體力行去拜訪一個個名揚在外的美談士人,去驗證他們所標榜的孝舉究竟是真是假。
可現在,他已經太老了,老到沒有時間,更經受不住舟車勞頓之苦,只能去借助他人的眼睛和耳朵去進行驗證。
而在真正得出結果之前,陳蕃并不想貿然站隊,更不想將無辜之人牽扯進來。
也正因此,陳寔雖是自己的故交好友,可陳蕃卻也只能在暗中目送其遠去,而非現身送其離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