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禮賢下士安人心,博聞強記攬賢才
- 三國:穿越漢靈帝,開局先政變
- 吾漣仰
- 2077字
- 2025-07-10 12:00:00
“司隸校尉當真是盡心盡責,朕心甚慰。”
對于袁逢的匯報,劉宏雖是滿意,不過卻并未直接展現出自己對此事的真正態度,而是只夸獎了對此事負責的態度。
如此信號,自是難免令人浮想聯翩。
心中早已做好了最壞準備,也即此事當真是皇帝授意下進行的范丹、盧植等人,此刻心中也是不禁重燃希望。
陳寔從入京到步入太學還不足一個時辰,不過一路上卻是聽李膺講了許多有關皇帝的壞話。
甚至在其影響下,接受了當今天子是一個城府極深、殘忍嗜殺的皇帝。
可從皇帝到來之后,無論是形象氣質,還是言行舉止,卻都完全不符合李膺的描述,這不禁讓陳寔產生了幾分動搖。
懷疑是不是李膺因為恩人竇武之死,而產生了某種奇怪的臆想。
更關鍵的是,在簡單過問袁逢領兵來此的目的之后,劉宏更是直接來到了他的面前。
“敢問老先生可是名滿天下的潁川四長之中那位陳君?”
說話之時,這位少年天子非但沒有皇帝的倨傲,反倒是語氣恭敬,如同學子拜會名士一般。
陳寔雖是世人心中守節不仕的清流隱士代表,但年輕之時卻也有一顆功名利祿之心,只是仕途卻屢屢碰壁,最高時也不過只是司空府掾而已,何曾有過被天子如此以禮相待的經歷?
一時之間,這位年過花甲、名滿天下的當世大儒竟是感覺有些受寵若驚。
對于一路上李膺所言的真實性也更加存疑。
“陛下謬贊,老朽不過布衣黔首,如何擔得起陛下如此贊譽。”
自謙談笑著,陳寔卻也不忘向劉宏恭敬行禮。
劉宏見狀,臉上的笑意也不由更真誠了幾分,繼續道:
“陳君避仕多年,為何今日會在太學之中?莫非是有終于有了為官之念?”
能被皇帝禮待,對于陳寔可謂破天荒頭一回,可卻也并沒有因此而沖昏頭腦。
雖然這話看似重點是在自己是否有出仕之念上,但卻也明白實際上還是在問與袁逢同樣的問題。
那就是,你為什么會出現在這里?
顯然,這位少年天子雖未必是城府極深之輩,但的確是心思遠超同齡人,知曉應以安撫為主來應對眼下的亂局。
既然此前袁隗的舉動已經表明是打定主意要和自己徹底交惡,陳寔自然也不再念及舊情,當即也是如實道:
“回稟陛下,老朽是聽聞有人借查案之名興株連之實,不愿有志之士無辜罹難,方才受友人所托入京來此。”
劉宏聞言,并未多說什么,只是了然的點了點頭,隨后視線便看向了一直待在袁逢身后未曾開口的太學祭酒馬日磾。
注意到劉宏的視線,無論是正在和他交談的陳寔,還是真正主管太學的馬日磾,皆是不由一愣。
因為陳寔正是受馬日磾所邀,才會破例來到雒陽。
身為太學祭酒,馬日磾自然也不愿看到太學生被大肆收捕,甚至于今后都要活在恐懼之中。
可馬日磾卻也擔心自己人微言輕,貿然反對不僅沒有成效,反倒會令自己失去祭酒的位置,讓情況越發朝著不可控的方向發展。
所以,馬日磾才會動用同為大儒名士的族叔馬融的關系,力邀門生遍布天下的陳寔入京,為無辜被捕的太學生聲援壯勢。
也正因此,即便陳寔本人入京之后,也未曾向他人透露邀請自己之人究竟是誰。
本就不想親自涉足其中的馬日磾,更是對此守口如瓶。
可是眼下劉宏就仿佛是早已勘破了此事一般,當聽到受邀入京,便自然而然地將視線對準了場上毫無存在感的馬日磾。
這也讓馬日磾不由捏了一把冷汗。
不過,劉宏卻并未來到他的面前,而是轉身朝著臺下走去。
“陛下不可!”
張讓見狀,卻是驚呼,并且還快步攔在了劉宏身前。
畢竟,哪怕直到此刻,太學生中也還有不少人是高舉佩劍。
“無妨。”
相比之下,劉宏卻顯得異常淡定,隨手便將攔在身前的張讓撥開,隨后徑直來到盧植面前,饒有興致的上下打量幾眼,隨后開口道:
“涿郡盧植盧子干?聽聞你曾上書規勸竇武辭侯,可有此事?”
此話一出,即便此刻仍在激憤狀態的太學生也都是不由一愣,神色有些怪異的看向盧植。
即便是袁隗、袁逢以及一直在人群之中圍觀的杜密、荀羿等人,也是不由暗自納悶,不明白親政還不滿一個月的皇帝為何會對一名沒有官職在身的太學生如此了解,甚至還能夠直接道出其表字。
甚至就連盧植本人,都對此頗感驚訝。
因為雖然他自己對于外戚霸權的行為頗為反感,甚至不惜冒著觸怒竇武的風險上書規勸。
但同時卻礙于自己名士門生、大儒子弟的身份,實在不便對已然作古的竇武落井下石。
也正因此,在勸阻竇武無功封侯未果之后,盧植并未上書議政。
這也意味著,自當今天子親政之后,不會對他這個布衣之身有任何印象才是。
可是眼下,皇帝不僅認出了他,甚至還對他的情況相當了解,著實出乎了他的意料。
呆愣片刻之后,盧植方才反應過來自己還需要答話,急忙躬身行禮。
回話之時,更是不忘暗暗為被牽連罷黜的太學生們求情:
“回稟陛下,正是為臣,諫言議禮本就是臣身為太學生的本分。”
對于盧植話中意味,劉宏自然明白,不過為了眼下這幕大戲他可是耐心布置、等待了足足十幾天,自然要等到萬事俱備之時才會真正為此蓋棺定論。
至于眼下,他的注意力還是更多放在剛剛確認過身份的盧植身上。
畢竟,這可是被后世稱為‘漢末三杰’之一的賢臣,不僅對漢室忠心無二,更是少有的文武雙全之才。
但相較于尋常歷史名臣遠超常人的仕途之心,此人卻更傾向當一名修書著說的夫子,此前朝廷也多次對其征辟,可卻都未曾就任。
不過好在,劉宏早已為此人安排好了一份絕佳的任命,既能順應此人心意,成功將其拉攏到自己麾下,也能讓眼下這場鬧劇更穩妥的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