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謹慎唯恐落陷阱,經營打點難成效
- 三國:穿越漢靈帝,開局先政變
- 吾漣仰
- 2179字
- 2025-07-05 19:00:00
“等等!”
“你說什么?”
入仕超過六十載,已經快幾乎在三公九卿輪了個遍的太尉胡廣原本還暢想著終于能夠更進一步,補任唯一的上公太傅之時。
卻突然聽到前來傳遞消息的城門校尉趙延卻是搖頭道:
“據宮中消息,太傅與陛下雖有分歧,可卻交談甚歡,并未有罷官之舉。陛下甚至還專門讓新提拔的掖庭令畢嵐,親自督造為其置辦幾身官服。”
“這……”
胡廣簡直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與陳蕃是老相識,自然清楚此人那又臭又硬的脾氣,最是古板固執。
數百太學生被收捕,此人怎么可能會無動于衷?
莫非是此人突然轉了性?
這個念頭剛一出現,胡廣就直接掐滅。
哪怕光武復生,再砸顆隕石的概率只怕都比這高。
那看來只能是天子的原因了。
可當今天子怎么看也不像是心慈手軟之輩。
難道是又有什么深遠的布局打算?
由于被士人視作保留家族仕途的火種,胡廣雖未主動締結朋黨,可這段時日像趙延一般主動上門示好巴結之人卻是絡繹不絕。
消息門路自然也是靈通無比,對于最近京城之中的明爭暗斗可謂了如指掌。
也清楚京城中的一切變故背后皆有皇帝的推波助瀾,絲毫不敢輕視這位如今不過十二歲的天子。
但眼下就連太傅陳蕃都能是如此乖順聽其差遣,卻還是大大出乎了胡廣的意料。
雖然很有可能只是天子出于大局著想,向陳蕃妥協,才成功挽留住了陳蕃。
但回想這陛下親政的每一步看似平常的舉動,背后卻皆是蘊含深意,乃至令人不寒而栗的殺局。
胡廣不由眉頭一皺,深感事情遠沒有這么簡單。
再看眼前這位主動示好帶來禁中隱秘的城門校尉,心中也是不由緊張起來。
雖然趙延的底細他倒是清楚,冀州安平人士,兄長趙忠更是在宮中當差,位居小黃門這樣的重要職位,的確能夠直接上達天聽。
今后若想把握天子的意圖,能在宮里有這樣一位內應自然是再好不過。
可是……誰又能保證此非天子授意?
扶風竇氏、汝南袁氏遭遇就在眼前,謹慎了一輩子的胡廣實在不敢用身家性命去賭。
不得已,胡廣依舊保持著笑意盈盈的模樣,開口道:
“陛下與太傅商談甚歡,定是說明太學一案有了兩全其美的解決之法,當真可謂善事。”
“不過這是禁中隱秘,不是我一介外臣所應該知道的,趙校尉也應當恪守臣子本分,勿要再作傳揚才是。”
這話胡廣說得大義凜然,話中送客的意思也是再清楚不過。
趙延聞言,頓時臉色有些難看,可礙于胡廣的權勢,只得強撐起笑臉,連連稱是。
揖禮之后,識趣告退。
直到走出太尉府,趙延還是滿心不解。
按照兄長趙忠的說法,曹節、王甫等人勢大,遲早為陛下所不容。
而對于陳蕃這樣已然半截入土卻又德高望重的老臣,陛下卻反倒一反常態顯得異常和善,顯然想要借勢以便更好的掌控朝堂。
所以若想有所成就,占據曹節、王甫以及李膺等人倒臺后所騰出的位置,交好陳蕃無疑是重中之重。
不過,陳蕃為人古板,又極為痛恨宦官,根本無從交好。
也正因此,趙忠才會退而求其次選擇太尉胡廣。
同樣德高望重,能夠幫助皇帝掌控朝局,并且同樣半截入土,對皇權沒有實質性的威脅。
更關鍵的是,胡廣此人向來沒什么底線,只以切實的利益為先,交好的可能性非常之高。
而當趙延按照兄長趙忠的吩咐,不講任何條件,直接將消息道出后,從胡廣的反應來看,進展顯然相當順利。
可不知為何,胡廣的態度卻是急轉而下,敷衍了幾句官話之后,更是直接退拒送客。
“這可如何是好?”
趙延不由犯了難,為了不引人懷疑,趙忠甚至都不敢出宮,而是將消息藏在了要寄回家中的俸祿當中托人帶給自己的。
眼下計劃告破,他甚至就連想和兄長商議都完全做不到。
“是就此作罷?”
“還是將此消息賣給其他人,比如說……廷尉李膺?”
……
與此同時,太尉府中。
眼見趙延遠去,府內長史蓋勛走了過來,向胡廣請示道:
“太尉,此事可要知會李膺?或是袁隗?”
如今這兩家由于太學生一案正斗得不可開交,皇帝本人和太傅陳蕃在此事上的意見自然顯得尤為重要。
只要將這消息送到,其余什么都不用做,就等于是賣了對方一個大人情。
胡廣雖是秉承中庸之道,但身在官場自然難免蠅營狗茍,以往也沒少做類似之事。
只是眼下,對于蓋勛這位自己心腹長史的提議,胡廣卻是立刻回絕。
“不,兩家都不要告知。你只當是從未聽過此事,絕不要外泄。”
蓋勛雖是不解,但卻清楚胡廣鮮少會有如此謹慎的態度,顯然此事背后必有蹊蹺。
“那雒陽令托您辦的差事呢?他今日又送禮來催了。”
“派人將禮物都還回去,最近也不要再收取任何人的禮物。”
胡廣遠眺皇宮,神色有些凝重,語氣卻是斬釘截鐵。
……
“最近這都是第幾批公干了?”
身為雒陽令的劉焉現在心情很是煩躁。
先是好不容易打點到的關系莫名告吹,偏偏最近奉朝廷詔令被調來雒陽的人又格外的多。
他身為雒陽令,頭頂有司隸校尉、河南尹等一堆京官壓著,既沒有尋常縣令百里侯的自由。
還得親自接待這些即將入京的人員,以免給人留下怠慢的印象,入京飛黃騰達后反倒給自己使絆子。
光是今天一天之內,眼下這批人就是他要接待的第三批。
心中雖是極不情愿,可為了自己的仕途著想,劉焉還是只得滿臉堆笑著迎了上去。
頗讓他感到意外的是,相較此前兩批人,眼前的這幾人卻是非常年輕,看著不過二十出頭的樣子,多不過三十歲。
“在下雒陽令劉焉劉君朗,前來接應諸位入館舍休息。”
“待與朝廷確認路引文書之后,便會有人來接引諸位入京。”
將這操著不同地域口音的四人迎入館舍之中,劉焉和往常一樣,習慣性的嘗試攀談,看是否能夠拉近幾分關系,為將來的仕途鋪墊些人脈。
和此前兩撥人類似,這年輕輩的四人態度也是相當和善,只是從他們口中得知的來歷,卻是讓劉焉徹底沒了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