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孝靈帝生平三境,皇宮中危機四伏
- 三國:穿越漢靈帝,開局先政變
- 吾漣仰
- 2037字
- 2025-06-17 00:06:47
搞清了自己如今的身份,劉宏開始整合已知的信息。
首先便是漢靈帝,在歷史上也算得上是鼎鼎有名。
漢末昏君,賣官鬻爵,黃巾起義,群雄并起。
這是大多數人對其最深刻的印象,再有也是類似西園夜舒荷、裸游館,首創開襠褲之類的情/色傳聞。
不過漢末三國事關諸多隱秘,劉宏對這位兩漢最后一位實權皇帝也有過深入研究,對其生平可謂是了如指掌。
建寧、熹平、光和、中平四個年號,為帝生涯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其一便是年號建寧的四年,第一年被外戚竇氏掌控,所幸大將軍竇武謀事不密,反被宦官所害,讓劉宏稀里糊涂間順利掌權,但只限于名義。
為何是名義上,自然便是因為其生母董太后很快便攝權干政,依舊是受人擺布的傀儡。
直到劉宏真正收攏宦官勢力,并借力秘密處死親舅舅董寵,逼迫母親董太后交出了權力,才真正加元理政,成為了實權皇帝。
但也正是這接連兩次外戚干政,讓漢靈帝對宦官養成了路徑依賴,甚至不惜稱其為父母,才有了之后十常侍把持朝政的局面。
其二便是熹平、光和兩個年號的十三年,漢靈帝成為了真正的實權皇帝,并且敏銳的覺察出了士族不軌之心,復行黨錮,壓制世家。
并創立鴻都門學,不以孝廉名聲選官,而是以才能遴選,任用寒門,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千百年來科舉之先河首創。
毫無疑問,漢靈帝是很聰明的。
但另一方面,卻也是短視的,既看不到宦官背地里貪婪的一面,更因為出身相對低微,只是一介亭侯的緣故,貪戀金錢,賣官鬻爵,放縱貪官墨吏魚肉百姓,令得百姓積怨,終至沸反盈天。
并且,久久被壓制的世家也不會就這樣坐以待斃。
眼看天下百姓離心,各地豪強世家也在暗中推動布局,選擇和黃巾教合作,打算一舉顛覆漢室。
畢竟,歷朝歷代,造反無非兩種,要么黃袍加身、八百精兵直接殺入皇宮,一舉改朝換代。
要么則是囤糧積兵,匯兵一處,攻下一地,先以山河天險割據一方,再圖天下。
可那場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呢?卻是將兵力分為了三十六方,散于天下八州,廣布各個富庶郡縣。
若以造反來論,豈不是擺明了等著被朝廷兵馬逐個擊破?
再加上平定黃巾起義之后,誰將舊事重提就要人頭落地來看,黃巾軍早已和各地世家、豪族乃至朝廷官員達成了深度合作。
所謂起義,根本就是打算一夜之間取代漢室腹地諸多郡縣官府,配合黃天當立這樣的迷信口號,營造天命在身的大勢所趨,朝夕之間便顛覆漢室。
不得不說,這個想法的確很大膽。
并且在此前從未有過先例的情況下,漢靈帝對此可謂毫無防備,可行性異常的高。
打著黃天旗號,代天行事,最終卻還是人算不如天算,四百年漢室,早已深入人心,先是叛徒告密,不得不倉促行事。
也是直到此刻,漢靈帝才意識到黃巾教是敵非友,光是在皇宮內外捕殺的黃巾信徒便多達千名。
之后的應對也相當合宜,解除黨錮,分化黃巾與世家,派遣良將把守關隘,分割黃巾主力,集結精銳逐一平滅。
但也因此,天下豪強有了自行招募兵馬的合法性,再加上聽信讒言,廢刺史而立州牧,更是令得群雄并起,皇權旁落,神器動搖。
這也進入了漢靈帝的第三個階段,也就是年號中平的最后五年。
朝廷權勢不再,世家、豪強、黃巾殘黨以及實際上割據一方的諸侯行事多有僭越之舉,也令得漢靈帝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先是思念故土,想要重游河間故居,卻險些被士族設伏刺殺。
之后新設西園軍,自領無上將軍,任命最信任的宦官領軍練兵,想以此確保自己的安全。
只是,僅僅幾個月之后,這位年僅三十三歲的皇帝便離奇暴病而亡。
野史傳聞,據說靈帝死前噩夢不斷,多有驚呼囈語,似如悔罪。
如果沒有言靈這種超凡力量的話,這顯然是中毒遇害的跡象。
簡單總結歷史上漢靈帝的一生,雖然看似風光無限,大權在握的同時,又盡享齊人之福,實際上卻是殺機四伏。
甚至就連看似大權獨攬的第二階段,實際也是暗藏殺機。
北宮朱雀門,距離主政的崇德殿可謂一步之遙,卻時常有人于門上題字,為被軟禁的竇妙竇太后鳴冤不平。
先后兩任司隸校尉被派去徹查此事,真兇卻依然逍遙法外。
若是稍有不慎,可能就會有生命之危。
至于自己眼下的處境,就在第一階段的第一年當中,也就是竇武即將因為謀事不密而被宦官所害的當口。
雖然已經接受了自己成了東漢皇帝劉宏的事實,但劉宏卻并不想當漢靈帝。
至少,也得掃平身邊的這些隱患。
首先第一步,自然便是要拿居心不良的竇氏父女開刀。
而如今天時地利人和俱備,不做些什么簡直太可惜了。
起身簡單活動了身子,看著殿門漆黑夜空,劉宏收回思緒,對眼巴巴守在自己身旁的宦官道:
“曹節、王甫,你們身居要職,怕是倉促脫不開身,可有其他值得信任的小宦官推薦,朕打算調在身旁差遣。”
曹節、王甫皆是中常侍,官秩比兩千石,位列次卿,只比三公九卿、郡守低,和禁軍統領是一個級別,再加上漢順帝之后允許宦官收養兒子,這些大宦官在宮外行事一個比一個張揚。
要是真想讓他們私下去辦些什么事,能不能辦成另說,但滿傳遍滿雒陽絕對是必然的事。
聽到這話,曹節、王甫對視一眼,隨后便齊齊望向了在殿門外等候的兩名小宦官,擺擺手,一并召了進來。
“陛下,此二人名為張讓、趙忠,皆是小黃門,來歷干凈,和宮外那些人沒什么牽連,為人也還算機靈,尤其是張讓,還是正經啟蒙念過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