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尖上的勛章:從實踐到國際領獎臺
研究生二年級的開題報告會上,徐曉的選題讓在場的幾位教授都皺起了眉。“成人教培機構的數字化轉型困境與突破路徑”——這個題目聽起來太“落地”,甚至帶著點煙火氣,與其他同學選的“跨國企業戰略管理”“全球化背景下的組織創新”相比,顯得格格不入。
“徐曉,你的研究對象太窄了,”一位教授直言不諱,“教培機構的案例缺乏普適性,很難做出有深度的理論貢獻。”
徐曉捏著發言稿的手指微微收緊,卻沒有動搖。他想起粉進教育那間擁擠的辦公室,想起趙慧用學員檔案當案例時眼里的光,想起那些深夜里和程序員學員討論“線上課程界面優化”的對話。“教授,”他抬眼看向評審席,語氣堅定,“正是因為窄,才更需要有人去挖深。中國有三千萬成人學習者,他們所在的教培機構,正在經歷從紙質檔案到數字化管理的陣痛,這里面藏著太多未被研究的管理命題。”
坐在角落的導師周教授忽然開口了:“說說你的具體思路。”
徐曉深吸一口氣,將準備了三個月的框架和盤托出:他想以粉進教育為樣本,結合另外三家不同規模的教培機構,從“流程數字化”“學員數據中臺搭建”“員工數字素養培養”三個維度,分析轉型中的真實困境。“比如中小型機構普遍面臨的‘數據孤島’問題,前臺報名系統和后臺師資管理系統不互通,就像趙老師給學生講的‘串聯電路斷路’,整個體系都轉不起來。”他下意識地用了趙慧常說的物理比喻,說完才發現評審席上有人笑了。
周教授推了推眼鏡:“這個比喻很生動。理論研究不是空中樓閣,能解釋現實問題的學問,才有生命力。我支持你做下去。”
開題通過的那天,徐曉在實驗室給趙慧打了個電話。電話那頭傳來粉筆劃過黑板的聲音,趙慧趁著課間跑出來接電話,呼吸還有點急:“我就說你能行!需要粉進的資料盡管開口,我幫你找張總要。”
接下來的一年,徐曉成了“空中飛人”。每周有三天泡在粉進教育,跟著前臺小姑娘學操作報名系統,蹲在機房看技術人員調試服務器,甚至跟著趙慧去旁聽線上課,記錄學員在彈幕里提出的問題——那些零散的吐槽,在他看來都是“用戶體驗痛點”的鮮活注腳。另外兩天,他會坐高鐵去鄰市的兩家機構調研,一家是連鎖品牌,數字化設備先進卻沒人會用;另一家是夫妻店,老板用Excel記學員信息,卻能精準說出每個學員的薄弱環節。
“你看,”徐曉在筆記本上畫了兩條對比線,“連鎖機構的問題是‘有工具不會用’,夫妻店是‘沒工具卻能用經驗補’,這背后是數字化轉型的兩個極端困境。”他把這些觀察講給周教授聽時,導師讓他重點研究“人的因素”:“技術再先進,終究要靠人來用。成人教育的核心是‘人’,管理的本質也是‘人’,別被數據迷了眼。”
這句話點醒了徐曉。他想起粉進教育的王姐,用了十年的紙質考勤表,說什么也不肯換系統,直到有天徐曉幫她算清“用系統能省兩小時對賬時間”,她才嘟囔著“試試就試試”;也想起趙慧,能把復雜的物理模型簡化成學員能懂的比喻,卻對著數據分析軟件犯愁,最后是他陪著她看了三天教程,才學會用圖表呈現學員的錯題分布。
“數字化轉型不是換套系統就完了,是要幫人跨過‘數字鴻溝’。”徐曉在論文里寫下這句話,然后花了整整一章分析“員工數字素養培養的階梯模型”:從“不敢用”到“會用”,再到“能用系統優化工作”,每個階段都需要不同的激勵方式,就像教孩子學走路,得先扶著,再松開手,最后看著他跑起來。
論文初稿完成時,正是深冬。徐曉抱著打印好的文稿去找周教授,雪粒子打在臉上生疼。周教授翻了兩頁,忽然指著其中一段笑了:“這段‘線上課程互動率與學員職業相關性分析’,用了程序員、護士、教師的對比案例,很有說服力。”
“這些案例都是趙老師幫我收集的。”徐曉有點不好意思,“她還幫我驗證了‘用學科思維理解系統操作’的想法——比如讓理科老師把系統流程當公式記,讓文科老師把操作步驟當故事背。”
周教授合上論文:“這才是好研究,有實踐的溫度,也有理論的高度。正好,國際成人教育管理論壇在征稿,你改改投過去試試。”
投稿后的日子,徐曉忙著修改論文,幾乎忘了這件事。直到四月的一天,他正在粉進教育幫趙慧調試新的線上答題系統,周教授的電話打了進來,聲音里帶著罕見的興奮:“徐曉,你的論文拿了國際二等獎!是這次唯一獲獎的中國學生論文!”
徐曉手里的鼠標差點掉在地上。他看著屏幕上跳動的學員答題數據,忽然想起一年前在開題會上的忐忑,想起那些在機構加班記錄數據的深夜,想起趙慧幫他整理案例時,在筆記本上畫的那些歪歪扭扭的笑臉。
領獎那天,徐曉站在國際論壇的發言臺上,用不太流利的英語講述著中國教培機構的數字化故事。他沒有念太多復雜的理論,而是講了王姐如何從“怕系統”到“離不開系統”,講了趙慧如何用物理公式比喻數據邏輯,講了那個開小超市的學員如何通過線上課程學會用數據管理庫存。
臺下響起熱烈的掌聲。有位外國學者舉著手說:“你的研究讓我們看到,管理創新不只發生在大企業,也藏在那些服務普通人的機構里。”
徐曉走出會場時,手機里收到趙慧的消息,附了張照片:粉進教育的公告欄里,貼著他領獎的新聞,旁邊還粘著張便利貼,是她熟悉的字跡:“恭喜徐研究員,你的‘數字階梯’,我們先用起來啦!”
陽光穿過走廊的玻璃窗,在手機屏幕上投下溫暖的光斑。徐曉忽然明白,這枚國際獎牌的分量,不只在于學術認可,更在于它證明了——那些扎根在泥土里的實踐,那些為普通人解決問題的努力,終究會生長成參天大樹,枝繁葉茂,直抵云霄。而這一路,有并肩的人,有熱愛的事,便再難的路,也走得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