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怎么又是火攻?
書名: 三國:從逃出曹營開始作者名: 雪客棲寒本章字數: 2059字更新時間: 2025-07-17 00:30:00
“父親,蔡瑁退了!”
不光是關平,只要是在這艘旗艦的甲板上站著的人,都能看見襄陽水軍的動作。
劉琦難掩興奮,但眼神中依舊帶著一絲不解,轉頭望向諸葛亮,“孔明先生,蔡瑁好歹也算是荊襄水軍名將,怎么會被這一道鎖鏈就逼退了?”
諸葛亮微微搖頭,“逼退蔡瑁的不光是鎖鏈,還有他背后的那些人。”
“什么意思?”劉琦追問道,“是曹操派來的人阻止了蔡瑁嗎?”
“可以這么說!”
在諸葛亮看來,蔡瑁此舉就是在保存實力,以他左右逢源的智慧,絕對不會把手里的幾萬水軍消耗在這無意義的地方。
只有掌握著水軍的話語權,蔡瑁才能在曹操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否則一句謠言,一條離間計,就有可能奪了蔡瑁的性命。
這種簡單的道理,蔡瑁肯定能看出來,所以才會做出取舍,立刻退兵的。但諸葛亮卻不能將這些事告訴劉琦。
緊接著,諸葛亮來到關羽身側,“云長,過了今夜,我便與子龍、巨達一同前往江夏,整飭糧草軍需之事,夏口之事,就交給云長了。”
關羽微微頷首,朝諸葛亮拱手道:“軍師只管放心去,關某定不負兄長與軍師所托!”
與此同時,州陵縣。
州陵令張昌乃是零陵郡湘鄉縣人,兩年前被任命為縣令,與郭永有些公務上的來往。
見到郭永與劉備一同前來,還帶著一萬多水路大軍,當即將縣衙騰出來,讓給劉備作為中軍大帳。
對于張昌的表現,劉備大為歡喜,依舊讓其擔任縣令,署理本縣政務,唯一的要求就是讓張昌獻上州陵境縣的地圖。
這種事情對于張昌這樣的親民官來說,簡直不要太簡單,不到兩個時辰,他便將能收集到的所有地圖,一股腦的全部送到了劉備面前。
劉備也不廢話,直接召來周逸,要后者根據地圖,部署接下來的作戰計劃。
通過張昌送過來的不同時期的地圖,可以清晰的看到,在漢初之前,八百里云夢澤的面積是非常巨大的。
大澤西邊以江陵縣為界,南邊以長江為界,北邊以漢水為界,東邊則直達夏口,面積有五六個縣那么大。
然而隨著天下承平,人口增長,人類活動區域的擴張,云夢澤的面積也在不斷縮小。
到眼下這會兒,自竟陵縣到華容縣一帶,已經成了可以居住的陸地,而在溝通長江和漢江的夏水水道以北,也見不到云夢澤曾經存在過的痕跡了。
沿著這片陸地往東南行進,有一條路可以直抵州陵。
如果周逸記得不錯,這條路應該就是華容道了。
張昌送來的地圖上,清晰的標注了這條路周圍的地形。
在這條路的與長江垂直交叉的地方,有個小鎮名叫烏林,而州陵縣城就在烏林下游五十里處。
而烏林北側,則是一片沼澤,南側有個小型的湖泊,與長江有水道溝通。
見此情形,劉備便指著地圖上標注的那條道路問道:“文直,若是曹軍不乘船,而是走這條路前來,我軍如何應對?”
“放棄州陵縣,撤到長江以南!”周逸言辭果斷,“這一段江面有四五里寬,且水流湍急,輕易無法搭建,曹軍必然要依靠水軍。”
“然后呢?”
“一個字,拖!”周逸伸出食指,“短時間內,曹操無法打造足夠的戰船,我們占有水上優勢,只要拖到曹軍水土不服,爆發疫病,我們再趁勢出擊,必然能大破曹軍!”
桌案另一側,張飛眉頭緊皺,“若是曹操軍中不生疫病,又該如何?”
“可以遣人散布謠言,就說西涼馬超、韓遂想要趁著許都空虛,前來劫掠天子!”
劉備聞言微微搖頭,“此策恐怕嚇不到曹操,司隸校尉鐘繇在關中都督諸軍,手下良將眾多,曹操倚之為西北屏障,豈會擔憂區區馬超小兒?”
“曹操大軍十余萬,每日人吃馬嚼,糧草消耗是我軍的數倍乃至十倍,更何況曹軍遠涉江湖,運糧艱難,定然不能持久作戰!”
聽到這里,劉備才算點了點頭,對周逸的觀點表示贊同。
要知道,前幾天他們離開江陵時,把江陵的官倉搬了個空,曹操就算朝江陵城內的百姓征糧,也難以供應十余萬大軍。
就在這時,一直旁聽沒有說話的黃忠突然站了出來,“軍師,還有一點!”
周逸抬頭微笑,拱手以對,“黃老將軍有何顧慮?”
黃忠也抱拳拱手,“倘若蔡瑁水軍回轉,自江陵沿江而下,面對數千艘戰船,就算曹操北軍不能登船,僅憑蔡瑁三萬襄陽水軍,我軍優勢也蕩然無存。”
此言一出,堂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周逸的身上。
周逸脫口而出,“可以用火攻!”
“又是火攻?”張飛哭笑不得,叫出聲來。
堂上不少人也都跟著笑出聲,因為自打他們認識周逸以來,對“火攻”這兩個字都快聽出繭子了。
他們大多數人打了半輩子仗,也沒見過一次火攻,而在這短短幾個月里,卻已經見了三次了。
黃忠是劉備到江陵之后,才加入帳下的,沒見識過博望坡和魚梁洲上的兩場大火,就連百里洲那次,也只是在城內聽說而已。
考慮到周逸的身份,沒有跟著一起笑,反而繼續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軍師,眼下即將進入冬季,江面上多是西北風,我軍在南岸,若是用火攻,豈不是要燒到自家船只?”
聞聽此言,眾人紛紛停下笑聲。
這個問題足夠尖銳,他們光顧著笑,卻是沒想到這一節。
被黃忠這么一提醒,心下覺得這的確是個嚴重的問題,于是轉喜為憂,靜靜地等待著周逸的回答。
周逸當然不會說什么,【在南屏山上建一座七星臺,我要向老天爺借東風】之類的,不著邊際的話。
但對于另一個時空中,出現在火燒赤壁那天晚上的東南風,周逸還真的研究過。
作為一個文科出身的歷史愛好者,周逸曾經查閱過多方資料,才終于從地理老師那里,得知了那股“與周郎便”的東風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