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魔果”
- 摘星星的人
- 李艾軒
- 1231字
- 2025-06-12 09:41:32
英國現(xiàn)代作家毛姆素有“故事圣手”之美譽,最令我念念不忘的是他的《吞食魔果的人》這個短篇故事,它的影響力穿越了時空限制,如今仍舊是我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在這個故事中,意大利的卡普里島被營造成了現(xiàn)代都市人的“世外桃源”:威爾遜辭去倫敦某銀行經(jīng)理的工作,來到風光旖旎的小島上賦閑而居,過著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另類”生活,但卻未能安享晚年,最后凄慘而死。主人公所追求的“優(yōu)哉游哉”并不只是游手好閑的同義詞。毛姆是以勞碌—悠閑的二元對立方式,來審視現(xiàn)代人的生存境遇和對現(xiàn)代性的深刻思考,以及某種充滿誘惑但卻注定了要失敗的烏托邦理念為依托。
第一次讀完威爾遜的結局,我非常不理解,毛姆顯然也有對主人公勇敢、果斷、尋求自我的贊賞。小說在開篇寫到:“世界上的大多數(shù)人,也可以說是天下蕓蕓眾生,都過著隨波逐流的生活。這些人就像是有軌電車,永遠在同一條軌道上來來回回地運行,周而復始,千篇一律。”威爾遜則是敢于抓住自己人生軌跡的人,于是文中的“我”說,要好好看看這樣難得一見的人,最后卻給了一個如此凄涼的結局。難道毛姆是為了向人們宣揚努力工作,按部就班這一思想嗎?
后來再讀,漸漸透過文字描述的表象,看到毛姆所探討的理想和現(xiàn)實,二者到底孰輕孰重。威爾遜是否可以平衡現(xiàn)實和理想呢?他最后幾年的行為,更像是逃避生活的不如意,逃避無聊的工作,逃避機械化的生活軌跡,理想并不是放棄現(xiàn)在的一切,追求一時享樂,而是憑借時間和心力一點點去積累,讓自己靠近想要的生活。人生來本就一無所有,又何懼重新來過。只是,像威爾遜這樣完全靠保險生活的人,卻是少數(shù)。如果沒有足夠的物質支持,誰能說遠離人群的生活就是享受呢?人生最大的欲望就是生,如果連生命都無法保障,又如何去體驗生命的美好?
為了心中所愛,我們可以全力以赴,但這并不意味著要自斷退路。這并不是說我們總要為自己找好退路,而是要對自己的未來負責。生活從未特別優(yōu)待任何人,也不會故意刁難誰。在追求內心向往的同時,我們不應該忘記,通過一些腳踏實地的勞動來維持生活,以此換取必需的物質,這樣的日子才能舒心且長久。
如此看來,毛姆最終呈現(xiàn)給威爾遜一個喪失尊嚴的結局,這或許是對威爾遜那種與物質現(xiàn)實脫節(jié)、盲目追求理想的同情與警示。在我們每一個平凡人的內心,都藏有一顆屬于自己的“魔果”,它源于內心失衡,是導致悲劇的關鍵因素。當我們面臨迷茫,當我們需要做出選擇,當我們難以表達內心,當我們在決定中徘徊,我們可以選擇靜坐冥想,閱讀書籍,進行體育鍛煉,或是攀登一座山峰,站在山頂任由風吹過,目睹云開霧散,萬物皆顯渺小,自然界的力量能清凈我們心靈的雜音。讓心中的陰霾隨風而去,重新出發(fā),讓微風拂去身上的塵埃,輕裝上路。
如果有一天,我們聽不清心中的聲音,那就去聆聽溪水潺潺流過碎石,傾聽飛鳥穿梭林間的聲響,體會冷風在山谷中的回響,聆聽蟬和螞蟻在月光下的細語,感受雨水拍打綠葉的聲音。在這萬千自然聲響中,我們一定能尋找到與自己內心共鳴的聲息。彼時,定會覺得整個人被凈化過,身心俱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