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重振士風
- 明末風云:崇禎逆天改命
- 執劍之士
- 2838字
- 2025-07-14 11:30:00
等到朱由檢擱箸,接過宮娥奉上的熱巾凈面時。
黃宗羲見狀也是立刻停止進食,雙手規規矩矩地放在膝蓋上。
“太沖如果還沒吃飽,可繼續叫人準備。”
“回陛下,學生已飽腹,謝陛下賜膳。”
黃宗羲連忙起身,拱手作揖,朱由檢“嗯”了一聲,隨即起身,緩步向殿外行去。
黃宗羲見狀急忙跟上,身上穿著一件略顯寒酸的青色長衫,腳步有些匆忙,當他滿心疑惑時。
走到殿前廊下,朱由檢忽然停下腳步,望著幽深的宮苑夜色,緩緩開口說道:
“太沖可是在疑惑,朕為何連夜召你入宮,又為何如此隱秘?”
“學生愚鈍,恭聆圣訓。”
黃宗羲心頭一緊,眼神中帶著一絲疑惑,連忙拱手說道。
朱由檢轉過身,目光看著黃宗羲緩緩開口說道:
“太沖可知朕年齒幾何?”
此刻黃宗羲被朱由檢的目光注視,不禁有些惶恐,身體微微顫抖,朱由檢見其沒有回答,也不奇怪,而是自問自答道,
“朕乃萬歷三十八年生人,今歲十七矣。”
黃宗羲聞言一怔:
“十有七歲……”
朱由檢語聲轉沉,帶著一絲難言的共鳴,
“對,正是太沖當年太沖喪父時的年紀。”
“陛下……”
黃宗羲喉頭哽咽,萬沒想到天子竟提及此節,心中五味雜陳,剛想開口說些什么。
朱由檢抬手止住他,目光悠遠道:
“故朕雖不知太沖彼時心境如何刻骨,以至有今日的激越,然推己及人,想來與朕七年前喪父,今歲又逢皇兄龍馭歸天的哀慟……其心其情,相去應不甚遠。”
朱由檢的言語間流露出罕見的、屬于少年天子的真切感傷。
黃宗羲聽到這里,頓時眼眶泛紅,他“噗通”一聲跪倒在地,頭深深埋下,聲音哽咽道:
“學生萬死!學生莽撞無知,沖撞天顏……”
正當黃宗羲想說些什么的時候,朱由檢卻用雙手將其扶起,他的目光不再有帝王般疏離,倒似帶著一絲同輩的懇切:
“朕今夜召你,非為問罪。實乃心有戚戚,感同身受,方有此一晤。太沖隨朕來。”
說完朱由檢引著心潮澎湃、思緒萬千的黃宗羲,走入養心閣正殿。
剛一踏入黃宗羲的目光便被殿中景象牢牢攫住,殿中的輿圖和北直隸沙盤都是他不曾見過的。
朱由檢走到輿圖前,他緩緩轉過身,目光投向還在驚愕的黃宗羲,聲音在空曠殿宇內回蕩:
“太沖,今日之事,朕既深恨你莽撞行事,攪亂了朕的布局;卻又不得不嘆服,你這份舍身直諫的孤勇血性!”
殿內一片寂靜,唯聞更漏滴答,朱由檢對黃宗羲此刻的無言惶恐,早已司空見慣。
在這個時代,能得天子以“平等”二字相待者,能有幾人?
朱由檢的唇角泛起一絲苦笑,
“朕何嘗不羨慕太沖的快意恩仇?恨不能效汝之剛烈,將朝堂之上那些蠹國害民的碩鼠,盡數族誅,家產抄沒,以清寰宇。”
眼見黃宗羲聞言雙膝一軟,又要伏地叩首,朱由檢已快步上前,穩穩托住其臂膀,不容他跪倒。
朱由檢的目光直刺入黃宗羲眼底,字字千鈞道:
“然朕不能!此天下,非朱明一家之天下,乃萬民之天下。朕肩上挑著的,是兩京十三省的江山社稷,是億兆黎庶的身家性命。
朕若逞一時之快,率性而為,頃刻間朝局傾覆,黨爭再起,天下立時便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陛下……”
黃宗羲喉頭哽咽,萬萬沒想到九五之尊竟會對自己如此推心置腹,令他一時竟不知如何應對。
朱由檢緩緩松開手,轉身步回御案,從那堆積如山的奏疏中抽出一份,遞了過來。
“太沖,且看此疏。此乃留在京師為明年科舉準備的周鑣,為其伯父、吏部尚書周應秋喊冤叫屈的。”
黃宗羲雙手接過,展開細閱,只看得數行,便覺一股寒意從脊背升起,額角滲出冷汗。
這奏疏的言辭、論調,與自己那份彈劾閹黨、為父鳴冤的奏章,何其相似!
不過是立場截然相反罷了。
“此刻,太沖可明白朕為何對魏閹余孽一案,遲遲難下決斷,躊躇反復了么?此案牽連之廣,關系之繁,早已非朕一人可獨斷乾坤!”
他踱步至那巨大的坤輿圖前,手指重重劃過,
“就比如那周應秋,身居天官之首,其弟周廷侍為浙江布政使,周泰時為云南布政使,周維持為陜西道御史!
一門四兄弟皆為進士,門生故吏遍及朝野,牽一發而動全身,豈是雷霆手段便可?”
而黃宗羲顯然也是知道其中的復雜,但是殺父之仇又不能不報,所以黃宗羲顯得十分糾結,雙手不自覺地握緊,眼神中滿是掙扎。
而朱由檢顯然也看出來了,他繼續說道:
“朕今日來不是讓你聽朕所抱怨,而是通過賜膳那件小事跟你說,你要想別人做到那就先以身作則。”
不管朱由檢這勤儉節約是否是在作秀,眼下朱由檢天子威嚴重整,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想來那些自己眼皮底下的官員,要收斂很久了。
而這時朱由檢語重心長地說道:
“太沖,今晚朕召你前來,是對于你抱有深深的希望,希望你能重振我大明士子風氣,像那劉宗周一般,做個忠貞之臣。”
“陛下,學生絕不會讓陛下失望的!”
黃宗羲此刻正處于叛逆期,被國家至尊這一激頓時振作起來,聲音洪亮地回應道。
“嗯,太沖相信以后在我等君臣佐使下,這大明會變得會更好,只愿將來太沖也能紫光閣留名。”
朱由檢面帶微笑,眼神中充滿了期待。
“陛下,此情可待,學生定不會讓陛下失望的!”
黃宗羲此刻已經被朱由檢一套連招打得暈頭轉向,卻也讓黃宗羲可是充滿斗志。
“太沖給朕點時間,朕會給你一個交代,等到后面朕擇機會將你調入國子監,期待你考中進士,榮登天子門生,朕將委以重任,讓太沖也能!”
“陛下放心,學生明白,學生回去后定會發憤圖強的,也當學陛下以身作則。”
此刻的黃宗羲還只是個秀才,在浙江那學風死卷的情況下,能在19歲考中秀才已是極其不容易,經歷多次名落孫山,直到崇禎十三年1640年才最終考中進士。
等到黃宗羲離開后,王承恩開口說道:
“陛下就這么相信那黃公子嗎?”
而此刻朱由檢整個人也已經放松下來,坐在御椅上,身著一件寬松的淡黃色便服,他微微閉上眼睛,說道:
“機會朕已經給他,至于他能不能把握,就看他如何抉擇了!”
自己給他風口,如果他還不能起飛,那就只能說明真金還需火來練,自己這點時間還是等的起的。
————
寫至此處,這幾章除卻前文所提及的朝堂五派紛爭,我還描畫了其中各派老、中、青三代人物的矛盾。
黃宗羲之名如雷貫耳,其思想與事跡廣為人知,自不必多言。
而陸源澄此人,若諸位有興趣,不妨上網搜尋一番,他與他父親兩代人,可謂是深陷黨爭漩渦,被誤的典型代表。
但是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為了國家民族,雖有時代的局限,但已盡己所能救亡圖存。
本書自連載以來,在此,我要衷心感謝每一位,支持本書的讀者朋友。
為了讓故事邏輯更為縝密,我精心鋪墊了前面八十章的內容。
通過幾個環環相扣的小故事,登場一些名臣武將,同時將明末那錯綜復雜黨爭局勢,展現在大家眼前。
書中的場景與人物,大致是依照史料的記載來塑造的,力求還原那個時代的關系。
如今,在諸位讀者心中,想必已對本文所描繪的明末情形有了初步的輪廓。
待鋪墊完成,之后我便會以此為基石,進一步推行一系列改革舉措。
對于明末改革這一話題,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與方案。
倘若諸位有什么好的想法留言,為防萬一遺漏,大家可以糾錯提示我,或者可以在最新章節留言,或者專門發帖,我便能更及時地看到。
我提筆創作此書,與大家閱讀明末題材小說的心情一致。
絕非是為了宣揚某一家一姓的天下,是對明末亂世中百姓苦難的痛心疾首,是對有志之士壯志難酬的扼腕嘆息,
為了心中那“意難平”!
意難平!
意難平!
謹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