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由于任務目標的限制,轟炸機群未能對水電站進行打擊。這一發現被迅速報告給了同盟國高層。情報部門立即對這一新目標進行了評估,認為水電站的摧毀將比直接轟炸工廠更為有效。高層決定在接下來的行動中將水電站列為優先目標,并制定了詳細的行動計劃。
這次轟炸行動雖然未能達到預期效果,但為同盟國提供了寶貴的情報和經驗。挪威抵抗組織的勇敢行動和飛行員們的敏銳觀察,為后續的行動奠定了基礎。
在戰略轟炸失敗后,皇家海軍決定采取更直接的行動。由光輝號(HMS Illustrious)和可畏號(HMS Formidable)為核心組成的航空母艦特混艦隊被派往挪威海域,搭載的艦載俯沖轟炸機將對維莫克工廠進行精確打擊。這一行動代號為“冰霜之刃”,旨在通過海上力量的快速機動性和精準打擊能力,徹底摧毀德國的重水生產能力。
“我們必須摧毀那座工廠,”一名海軍指揮官在作戰會議上說道,他的聲音堅定而充滿決心,“否則,德國人將繼續生產重水,威脅整個同盟國的安全。這次行動的成功與否,將直接關系到戰爭的走向。”
1945年2月,航空母艦抵達挪威海域。艦載俯沖轟炸機在戰斗機的掩護下,對維莫克工廠進行了多次空襲。盡管德軍防空火力猛烈,高射炮和戰斗機不斷攔截,但皇家海軍的飛行員們依然憑借高超的飛行技術和無畏的勇氣,成功命中了水電站的中控室。
“我們取得了一些成果,”一名飛行員在報告中寫道,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絲疲憊和滿足,“水電站的中控室被摧毀,但大壩未被破壞。雖然工廠的電力供應將受到嚴重影響,但是至少在一段時間內,他們的重水生產會大幅下降。”
盡管皇家海軍的行動對維莫克工廠造成了一定的破壞,但重水生產并未徹底癱瘓。德國人迅速修復了受損設施,繼續生產重水。他們從其他地區調來了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日夜不停地修復中控室,并加強了工廠的防空力量。此外,德國人還開始分散重水生產設施,將部分生產轉移到更隱蔽的地點,以減少被同盟國再次打擊的風險。
同盟國高層在得知這一情況后,意識到單靠空中打擊難以徹底解決問題。他們開始考慮更全面的戰略,包括地面特種部隊的滲透破壞和更廣泛的情報搜集。挪威抵抗組織也被動員起來,準備在未來的行動中發揮更大作用。
這次行動雖然未能徹底摧毀維莫克工廠,但為同盟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皇家海軍的勇敢行動和飛行員們的出色表現,再次證明了同盟國在對抗德國核計劃中的決心和能力。戰爭的局勢依然緊張,但同盟國已經在這場關鍵的科技競賽中占據了上風。
在皇家海軍的行動未能徹底摧毀維莫克工廠后,挪威抵抗組織決定采取地面行動,試圖炸毀重水生產設備。1945年初,抵抗組織成員經過周密的計劃和訓練,秘密潛入工廠,試圖安裝炸藥。然而,由于情報泄露和德軍的嚴密防守,行動最終失敗。德軍在工廠周圍加強了巡邏和警戒,抵抗組織成員在潛入過程中被發現,雙方爆發了激烈的交火。盡管抵抗組織成員英勇奮戰,但最終還是寡不敵眾,多名成員被捕并處決,重水生產設施未受嚴重破壞。
行動失敗的消息迅速傳回同盟國高層。美國總統在得知這一消息后,意識到德國的核武器研發已進入關鍵階段,必須采取更果斷的措施。他立即召集了高級軍事顧問、情報官員和科學家,召開了一次緊急會議。
“我們不能讓德國人搶先一步,”總統在緊急會議上說道,他的聲音中充滿了緊迫感和決心,“我們必須采取行動。德國的核計劃已經威脅到整個同盟國的安全,如果我們不立即采取行動,后果將不堪設想。”
會議中,各方代表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軍方代表主張立即發動更大規模的空襲,甚至考慮使用空投傘兵部隊進行突襲;情報官員則建議加強情報搜集,尋找德國核計劃的其他關鍵設施。此時,維克多則向其他與會者透露了一個重磅消息,屬于同盟國自己的原子彈已經組裝完成,即將進行核試驗。
1945年3月,美國在洛斯阿拉莫斯的沙漠中成功試爆了一枚大當量核武器。這次試爆的威力遠超之前的核裝置,震驚了全世界。爆炸的瞬間,巨大的火球照亮了整個沙漠,隨后是高達數千米的蘑菇云沖天而起,仿佛要將天空撕裂。沖擊波席卷了周圍數十公里的區域,將一切夷為平地。觀測站內的科學家和軍方高層目睹了這一幕,許多人被這毀滅性的力量震撼得說不出話來。
“這是我們的勝利,”維克多·萊恩在試爆現場說道,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冷酷和得意,“只有絕對的力量才能保護我們。現在,沒有人敢挑戰我們的權威了。”
然而,埃里克·斯特恩卻感到深深的憂慮。他站在觀測站的角落,目光凝視著遠處逐漸消散的蘑菇云,心中充滿了復雜的情緒。他知道,這種武器的使用將帶來無法想象的災難。爆炸的威力不僅會摧毀敵人的軍事目標,還會奪走無數無辜平民的生命,甚至可能引發全球性的環境災難。
“我們創造了什么?”埃里克低聲喃喃道,他的聲音幾乎被周圍的歡呼聲淹沒,“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地獄的門,卻不知道如何關上它。”
試爆結束后,埃里克獨自一人回到了實驗室。他坐在桌前,凝視著桌上的核裂變方程式,腦海中不斷浮現出爆炸時的場景。他回想起自己參與“普羅米修斯計劃”的初衷——希望通過科學的力量結束戰爭,拯救生命。然而,現實卻與他的理想背道而馳。核武器的出現不僅沒有帶來和平,反而讓世界陷入了更深的恐懼和不安。
“我們必須找到另一種方式,”埃里克在日記中寫道,“否則,人類的未來將是一片黑暗。”
幾天后,埃里克在一次內部會議上提出了自己的擔憂。他呼吁科學家們重新審視核武器的使用,并探索核能的和平利用途徑。然而,他的聲音被大多數人的歡呼和慶祝淹沒。維克多·萊恩甚至公開嘲諷他的軟弱和理想主義。
“斯特恩博士,你的擔憂是多余的,”維克多冷冷地說道,“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力量才能決定一切。如果我們不掌握這種力量,別人就會掌握。”
與此同時,同盟國在德國本土的間諜發回了一份關鍵情報:德國本土的重水儲量已經達到了臨界點,足以支持大當量核武器的生產。這份情報由一名潛伏在德國核研究機構內部的同盟國特工獲取,詳細記錄了德國重水的儲備量、核材料的加工進度以及核武器研發的最新進展。情報顯示,德國的科學家們已經在核裂變反應堆的設計和濃縮鈾的生產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距離制造出可用的核武器僅一步之遙。
“根據現有的數據,德國人可能已經接近完成核武器的制造,”埃里克在分析會議上說道,他的語氣中帶著深深的憂慮,“我們必須立即采取行動,否則后果不堪設想。一旦德國人成功制造出核武器,他們可能會對同盟國的關鍵城市或軍事目標發動毀滅性打擊,戰爭的局勢將徹底逆轉。”
維克多則持不同意見,他的聲音冷靜而堅定。“即使他們接近完成,我們也不能冒險,”他說道,“我們必須先發制人。與其等待德國人完成核武器,不如主動出擊,摧毀他們的核設施,徹底消除這一威脅。”
會議室內氣氛緊張,各方代表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軍方代表主張立即發動大規模空襲,甚至考慮使用同盟國剛剛研發成功的核武器對德國核設施進行打擊;情報官員則強調必須進一步核實情報的準確性,避免誤判導致不必要的損失;科學家們則提出,同盟國自身的核武器研發已進入最后階段,應優先確保自身核武器的可用性。
經過數小時的激烈辯論,同盟國高層最終達成共識:必須對德國本土的核設施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這一決定不僅基于當前的情報,也考慮到德國核計劃對同盟國安全的巨大威脅。行動代號被定為“雷霆之怒”,目標是徹底摧毀德國的核生產能力。
行動計劃迅速展開。同盟國的空軍開始對德國核設施進行密集偵察,確認目標的具體位置和防御部署。同時,同盟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加緊完成核武器的最后測試,確保在必要時能夠投入使用。特種部隊也被動員起來,如果空襲失敗,他們進行地面滲透,確保核設施被徹底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