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雖得到十斤黃金賞賜,卻有些悶悶不樂。
此時,受袁洋鼓勵,很快,又有人站了出來:“上古夏、商、周,行的是分封諸侯之策,天子穩坐中央,諸侯鎮守四方,因此江山穩固。
而秦朝始皇帝廢除數千年分封制,盡滅諸侯國,以郡縣制治理天下,乃二世即亡。
前漢高祖分封、郡縣并行,乃有二百一十載江山,光武亦大封功臣、宗室為王,亦有二百載社稷。
此皆由分封、郡縣兩制不同而至。”
開口的是個老儒生,乃童子營一后進教習。
袁洋聞言笑了笑:“此雖繆論,然念汝年高,亦賜五金。”
老儒生面色一僵,黑著臉退了回去。
“諸君尚有高論否?”袁洋來回走動,繼續發問。
又有人站了出來,大聲道:“夏商周上古時期,百姓淳樸,君王賢德,因此國祚長存,而秦漢以來,君主多貪鄙,百姓多奸詐,德行遠遜于上古,因此國祚短暫耳。
此皆百姓缺乏教化,君主不修德行所至。”
此人是袁洋瀛州刺史府一中年小吏,袁洋聞言,默默將他記在心頭:“此亦是繆論,然念汝勞苦功高,亦賞金五斤。”
小吏連忙低頭退了回去。
見狀,眾人議論紛紛,王忠的統治成本、天道輪回說,老儒生的分封、郡縣說,小吏的百姓民風、天子德行說,幾乎代表了當下所有主流觀點。
“叔治,君可有高論教吾?”見無人開口,袁洋將目光望向王脩。
眾人聞言,爭議之聲頓時戛然而止,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到王脩之上。
王脩施了一禮,仔細思考,輕聲道:“可是土地兼并,吏治腐敗之因否?
夏商周三朝,地廣人稀,土地夠用,百姓自是安居樂業,秦漢以來,漢民繁衍眾多,而土地卻不曾增多,反倒集中于少數世家豪門,故前漢王莽,本朝光武都曾想方設法度田均田。
加之漢武獨尊儒術以來,官吏大多出于儒門,一家獨大,吏治腐敗,故秦漢國祚短暫。”
袁洋眼睛一亮:“叔治果知民生疾苦也!此卻是一因,然尚有不足之處也!”
“敢請主公為吾等解惑。”王脩鄭重的請求道。
在場二千余童子、教習、瀛州刺史府佐吏,均用期待的目光望向袁洋。
袁洋只覺渾身舒暢,環視眾人,他微笑開口:“上古夏、商、周時,一方面如阿忠所言,僅為名義共主,統治成本甚低,一方面如叔治所言,地廣人稀,土地產出資源夠用,百姓自不生動亂。
然除此之外,核心生產力的躍進,以生產工具而論,如夏朝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商朝青銅時代→青銅時代鼎盛,周朝青銅時代鼎盛→鐵器時代,此亦是三者長壽之主因。
而秦漢以來,生產力發展日益放緩,此亦是其短壽之主因耳!”
袁洋之生產力影響國祚論,在后世幾乎已經是爛大街,然在此時,卻是開天辟地頭一遭被提出,這個觀點一出,在場眾人頓時大感驚艷。
“妙哉,此生產力之說,卻是振聾發聵耳!”王脩猶如被醍醐灌頂,他舉一反三道:“如主公此前所創的曬鹽法,效率高出從前何止十倍,此亦為生產力提升之典范。
其它青云紙、榨油法、青龍艦,亦是如此。
久而久之,若衣、食、住、行生產力能大大提升,百姓受益、君主官吏受益,國祚自能大大提升!”
隨著生產力的提升,蛋糕自然被做大,整個社會都將因此受益,明白這一點,在場所有人不由對一針見血看透本質的袁洋生出敬服之心,也因此,他們也終于明白袁洋為何如此重視匠人,甚至給他們封爵的根本原因所在。
“生產力想提升,需要曠日持久的技術積累,然而除此之外,尚有一法能快速提升國祚!君等可知否?”袁洋再次拋出一個問號。
王脩等人不由面面相覷,沉默片刻,王脩帶領眾人十分給面子的再次集體請求道:“請主公為吾等解惑。”
袁洋也不賣關子,他一指腳下土地:“中原雖大,然卻僅占天地一隅,漢民繁衍眾多,土地不夠,資源不夠,何不向外取之!
便如吾等腳下瀛州之地,其土地肥沃不次中原,又有金銀銅鐵礦場之豐,漁獵之用,足以養民數百萬!
便是三韓之地,亦是難得沃土,若能盡為吾漢民所有,漢氏國祚,當能再續數十載!”
袁洋十分討厭歷代中原統治者的小富即安思想,尤其是占據主導地位的世家豪門,一個個死盯著漢地十八省的一畝三分地,往自家漢民身上死里薅!
卻不知天下之大,何處不可為漢家之土?
有能耐你特么倒是往四夷身上使啊!
袁洋今日便要在此為億萬漢民種下一顆開闊進取的種子,他就不相信,有他拿下扶桑的前例在,后世的漢家統治者能無視海外這片無盡的金銀寶地!
有青龍艦在,哪怕數十年后他駕崩而去,留下此等先進航海技術,捆綁大批海貿受益者,袁洋也不必擔心往后的漢家江山,會僅限于漢地十八省。
“以劍為犁,為吾漢民犁盡天下,此方為大丈夫也!”
一場演說完成,袁洋瀟灑離去,留下的二千余漢民童子,卻個個陷入沉思。
顯然,袁洋今天拋出的思想炸彈,令他們久久難以忘懷。
…………………………………
“報!前方十里海域便至山口港!”
瀨戶內海,青龍艦甲板之上,聽到這個消息,管蛟、王基不由精神一振。
他們清晨出發,率領大小船只200余艘,漢倭大軍3600余人,一路沿瀨戶內海東進,不過一個時辰,便已逼進山口港。
然而出乎他們意料,原以為于此港必定有一場遭遇戰,現實卻狠狠打臉,數日前王基還查探此港重新匯聚有大小百余艘戰艦,今日一至,卻是連一條獨木舟都無。
“伯輿,看來倭人也不蠢,知曉吾君到來,已經溜了。”管蛟樂呵呵的笑道。
昨日管蛟大批人馬匯聚赤馬關,對面山口城所部只要不是瞎子,就絕對不可能不知道,顯然,得知消息,山口港的倭人水軍,搶先一步逃了。
“無妨,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廟,吾等沿岸東進,吾不相信,六水港之倭人,也會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