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改良火器
- 大明:我和正德皇帝互換人生
- 灼華長安
- 2278字
- 2025-07-17 22:48:46
在銅鏡所帶來的諸多限制之下,原本計劃好要傳送給警衛(wèi)營的物資只能無奈作罷。
朱壽站在豹房之中,眉頭緊鎖,心中卻并未就此氣餒,反而涌起一股不服輸?shù)膭蓬^。
既然無法直接使用現(xiàn)代的工業(yè)成品,那便依靠當下的條件,從頭開始,以現(xiàn)有武器為基礎對現(xiàn)有的大明火器進行改良,制造出一批先進的火槍來裝備警衛(wèi)營。
也好讓自己這支警衛(wèi)營真正擁有超越時代的強悍戰(zhàn)斗能力。
想到這兒,朱壽雷厲風行地吩咐下去,很快,就召集了工部武備庫的一眾工匠們,朱壽要跟他們討論改良現(xiàn)有的大明火器。
這些工匠們平日里都是打造兵器的行家里手,可當他們聽到皇上要改良火槍時,心中雖有好奇,卻也沒太當回事。
畢竟在他們的認知里,大明現(xiàn)有的火器已經是這個時代最具威力的武器了。
而他們卻不知道,現(xiàn)有的前裝火繩槍對于朱壽這個現(xiàn)代人來說,簡直就是比燒火棍強不到哪里去!
當下大明所使用的火槍,乃是那前裝火藥的火繩槍。
這火繩槍每次裝填火藥時,士兵得先從槍口處倒入定量的火藥,再裝入彈丸,隨后用通條壓實,這般操作極為繁瑣,且裝填速度極慢,在瞬息萬變的戰(zhàn)場上,往往還沒等裝填好下一發(fā)彈藥,敵人就已經殺到眼前了。
再者,那火繩槍的點火方式也頗為麻煩,靠著一根燃著的火繩去點燃引火藥,這火繩不僅容易受潮熄滅,在風雨天氣里更是難以發(fā)揮作用,而且那星星點點的火光在夜間作戰(zhàn)時,簡直就是給敵人指明了己方的位置,極易暴露目標。
更要命的是,現(xiàn)有的火繩槍其射程有限,威力也不算大,準頭更是難以保證,往往一槍打出去,能不能命中敵人,全憑運氣了。
這樣的火槍,顯然已經不符合朱壽這個穿越而來、見識過諸多先進武器的皇帝的要求了。
朱壽深知,若想打造出真正厲害的火槍,首先就得有先進的設計。
而武器設計對于朱壽來說,根本就不算個事!
當下便通過銅鏡聯(lián)系上了朱厚照,讓他從網(wǎng)上弄來了一些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經典武器——毛瑟98K的設計圖紙。
毛瑟98K這種二戰(zhàn)時期的老步槍的設計制造圖紙在網(wǎng)上一大堆,放在16世紀的大明還算個寶貝,但在21世紀五代機都滿天飛的時代,已經是落后得不能再落后的東西了!
沒過多久,朱厚照那邊便傳過來了毛瑟98K的相關圖紙。
朱壽看著那一張張圖紙,心中滿是期待,想著若是能依照這圖紙打造出這種火槍來,那警衛(wèi)營的戰(zhàn)斗力簡直逆天啊!
隨后,朱壽便迫不及待地把這些圖紙拿給那些工匠們看。
工匠們圍攏過來,一看到圖紙上那精細復雜的構造,頓時都驚呆了!
他們一個個瞪大了眼睛,滿臉的難以置信。
“這……這竟然是火槍?”一位工匠忍不住出聲問道,聲音里透著濃濃的驚訝。
“如此精巧,該怎么制造呢?”另一位工匠也皺著眉頭,看著圖紙喃喃自語道。
……
一時間,工匠們議論紛紛,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著自己的看法,可越討論,眾人的臉色越是凝重。
最終,大家都無奈地表示,按照現(xiàn)有的工藝水平,根本制造不出來這樣的火槍啊。
要知道,槍械那可是精密器械,這毛瑟步槍以現(xiàn)代人的眼光來看,或許看似不起眼,可實際上,光是零部件就有 50多個啊。
其中有一些關鍵的零件,比如槍機、機匣、保險裝置等等,那對制造工藝和材料的要求極高!
以大明現(xiàn)如今的基礎能力,即便有了圖紙,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根本就生產不出來。
這其中涉及到的學問可太多了,冶金學、材料學、物理學、化工等等多個領域,哪一個都不可或缺。
可說實話,大明現(xiàn)如今在這些方面依舊是白紙一張,毫無工業(yè)基礎可言啊。
就拿最基礎的煉鋼來說吧,現(xiàn)如今大明火器的槍管主要是以黃銅為主,為何如此呢?
就是因為冶煉技術不高,黃銅的延展性比較好,相較于鐵來說,不容易出現(xiàn)炸膛的危險情況。
而鐵制槍管,那可就麻煩多了,由于煉鋼技術不夠成熟,煉出來的鋼鐵氣孔多,硬度低,耐用性差得很,根本就無法滿足火槍在發(fā)射時所需要承受的巨大沖擊力,稍微用幾次,槍管就得報廢了。
再說說火藥這一塊兒,當下所用的黑火藥,配比不太合理,無法發(fā)揮出最大的燃燒效率,使得火槍的威力大打折扣。
而且在生產方面,主要都是靠人工操作,沒有什么標準化的流程,這就導致生產出來的槍管一致性差,口徑都有明顯的區(qū)別,每一把火槍的性能都參差不齊。
這樣的武器,又怎能在戰(zhàn)場上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呢?
朱壽看著工匠們無奈的模樣,心中也是一陣苦笑。
他心里清楚得很,造槍這事本就沒那么簡單,如今看來,只能一步一步地從基礎開始了。
要想打造出先進的火槍,就得先把大明朝的工業(yè)基礎給建立起來,一步步地點亮那科技樹!
而這其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人的問題。
朱壽與這些工匠們交談一番后,發(fā)現(xiàn)了一個頗為棘手的情況,那就是彼此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溝通障礙。
這些工匠們雖然有著豐富的實操經驗,手藝那是沒得說,可朱壽所說的那些技術性問題,什么熱脹冷縮、氣密性、重心、杠桿力等等基礎物理知識,他們就像聽天書一樣,完全聽不懂是什么意思。
反過來,工匠們說的那些行話、手藝上的門道,朱壽也是聽得云里霧里,不明所以。
朱壽意識到,如此下去可不行,要想推進火槍制造的事兒,得先培養(yǎng)一批懂基礎物理、化學知識的工匠,這才是當務之急啊。
思來想去,朱壽當機立斷,隨即喚來劉瑾,吩咐道:“劉瑾,你去通知工部,讓他們篩選一批識字、懂技術的工匠來,朕有大用。”
“再讓禮部篩選一些喜歡奇技淫巧的國子監(jiān)學生出來,跟工匠們一并送過來!”
劉瑾雖不明白皇上這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但也不敢多問,趕忙應了一聲,便去傳達旨意了。
禮部和工部接到旨意后,不敢有絲毫懈怠,立刻著手開始篩選工匠。
經過一番嚴格的挑選,選出了幾十名符合要求的工匠和學生,將名單呈給了朱壽。
朱壽看著名單,滿意地點了點頭,而后便做出了一個讓眾人都頗為驚訝的決定。
他要開設大明理工學院,化身朱老師親自給這些工匠們上課,教他們基礎理科知識。
消息一經傳出,整個朝堂都為之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