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建立明朝(1)
- 和尚皇帝:朱元璋
- 金開誠
- 5474字
- 2015-03-19 12:00:06
(一)加強集權,整頓吏治
朱元璋登基以后,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辦公,接見大臣,批閱奏章,一直忙到深夜,沒有休息,也不講究文化娛樂。他兢兢業業,一心想著如何鞏固統治,使朱家王朝得以萬世長存。
明朝剛剛建立時,社會矛盾還很尖銳。由于那些舊地主和戰爭后涌現出來行政機構的改革,首先要從地方上入手。元朝的行中書省是從大都的中書省分離出來的,它總管一省的行政、軍事和司法,職權很大,后來四方起兵,中央根本指揮不動,儼然一個獨立的王國。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首先宣布廢除行中書省。分別設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行政(包括財政)、軍事和司法,分別擔負行中書省的職責,三者分立又互相牽制,皆直接聽從朝廷的指揮,便于中央的控制。防止了地的新地主拼命追求土地和財富,并用隱瞞土地和丁口等等辦法,逃漏賦稅徭役,把負擔轉嫁給農民,功臣宿將也倚仗權勢,違法亂紀,貪污腐化,剛剛緩和下來的階級矛盾又日趨激化,小股的農民起義不斷發生,再加上統治階級內部的各派系勢力互相爭權奪利,北方元朝的殘余勢力經常南下騷擾,東南沿海又有日本倭寇的侵擾活動,政治局勢動蕩不安,封建統治很不穩定。針對這種狀況,朱元璋大力強化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以加強對內鎮壓敵對勢力,對外保衛國土的力量。
明初時期的官僚機構基本上沿襲了元朝的制度,經過幾年的統治實踐,朱元璋逐漸認識到其中的弊病,認為這種體制很不理想,特別是中書省的丞相,權力過大,容易產生擅權專恣,皇權旁落的弊端,于是朱元璋決心進行改革。方權力過重。接著,又進行了中央行政機構的改革。中央機構改革的重點是廢除丞相制。明初中書省負責處理天下政務,地位最高。其長官為左、右丞相,位高權重,丞相極易與皇帝發生矛盾,明朝時以胡惟庸任相后最甚。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有人告發中書省丞相胡惟庸的不法行為,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的罪名將他抄家滅族,宣布撤銷中書省,罷除丞相,并相應提高吏、戶、禮、刑、兵、工等六部的地位,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本人負責。這樣,丞相的職權實際上就由皇帝來兼使,各行省的權力集中到中央之后,也就都集中到皇帝一個人的手里,朱元璋成了中國歷史上權力最大的君主之一。
在軍事上,原來設有大都督府,統領全國所有衛所的軍隊。后來,朱元璋覺得大都督府的權力太大,在廢除中書省的同時,朱元璋又廢除了管理全國軍事的大都督府,將其分為中、左、前、后、右五軍都督府,分別統領所轄的衛所軍隊,并和兵部互相牽制。并規定都督府只管軍籍和軍政,而由兵部掌握軍令的頒發權和軍官的銓選之權,若遇到戰爭,調遣軍隊和任命將帥均由皇帝決定。在皇帝作出決定之后,兵部發出調兵命令,都督府長官奉命出為將帥,帶領所調集的軍隊出征。一旦戰事結束,將帥即需交還將印,回到原職辦事,軍隊也立即回歸原來的衛所。經過這一改革,軍權也集中到皇帝一個人的手中。但是朱元璋對將領們還是放心不下,覺得他們畢竟不是朱家皇室的人,未必可靠。他又實行分封藩王的制度,把他的兒子們封到各個重要的城市中去做親王,用以監視駐守各地的將領。這些藩王都擁有一支護衛兵,少則三千人,多的達到一萬九千人。他們還擁有指揮當地衛所守鎮兵的大權,遇到緊急的事情,封地里的衛所守鎮兵,在接到蓋有皇帝御寶的文書的同時,還必須有親王的令旨,才能調動。
(二)打擊貪官
在強化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統治的同時,朱元璋還嚴厲整肅吏治。元末吏治的腐敗,激起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給了朱元璋深刻的教訓。
朱元璋出身貧苦,從小飽受元朝貪官污吏的敲詐勒索,他的父母及長兄死于殘酷剝削和瘟疫,自己被迫從小出家當和尚。他說:“老百姓的力量是可怕的。如果當權者辦事不當,上違天意,下失民心,發展下去,天怒人怨,沒有不滅亡的。”上就成為皇帝在地方的軍權代表,他們代替皇帝監視各地的將領,起到屏藩王室,翼衛朝廷的作用。
經過一番改革和經營,朱元璋把全國的軍政大權都集中到中央,最后統一歸皇帝一人掌握,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了高峰。朱元璋認為這套嚴格的統治制度,是確保朱家王朝“萬世一統”的最好制度,特地編寫制定了一部《皇明祖訓》,要求他的子孫必須世代遵守,不可加以改變。
中央的監察機關原來稱為御史臺,朱元璋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把它改為都察院,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都察院的職權是監察百官,辨明冤枉,凡有大臣奸邪、小人構黨、擅作威福、擾亂朝政,或者貪污舞弊、學術不正、變亂祖制者,都要隨時檢舉彈劾,十三道監察御史在朝監督一切官僚機構,出使到地方則是巡按、清軍、提督學校、巡鹽、巡茶、巡馬、監軍等,他們的官階只有七品,但是他們什么所以,在他參加起義隊伍后就發誓:一旦自己當上皇帝,先殺盡天下貪官。朱元璋即皇帝位后沒有食言,果然在全國掀起轟轟烈烈的“反貪官”運動,矛頭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貪官污吏。他召見文武百官,對他們宣布:“我從前在民間時,看見州縣的官吏大多不愛惜百姓,他們往往貪財好色,飲酒廢事,對民間的疾苦無動于衷,我的心里恨透了。如今要嚴肅法紀,發現貪官污吏和虐待百姓者,堅決治罪,決不寬恕。”話都可以說,什么大官都可以告發。特別是巡按御史權力更大,他代表皇帝出巡,按臨所至,小事立斷,大事也可直接奏請皇帝裁決。此外,在中央還設有六科給事中,負責監督六部官吏,并與都察院互相糾舉。這些“天子耳目風紀之司”,起著為皇帝排除異己的鷹犬作用。
明政府制定了許多法律章程,對各級官吏的職權、任務以及應當遵守的事項,都做出了詳細的規定。對官吏的違法亂紀行為,也定出了具體的懲處辦法。朱元璋對貪污的官吏的處罰是非常嚴格的。例如朱元璋規定對貪污六十兩銀子以上的官員格殺勿論。當他發現御史宇文桂身藏十余封拉關系拍馬屁私托求進的信件后,立即派人對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從上到下貪污腐敗現象極其嚴重,他龍顏大怒,立即詔令天下:“奉天承運,為惜民命,犯官吏貪贓滿六十兩者,一律處死,決不寬貸。”并稱:從地方縣、府到中央六部和中書省,只要是貪污,不管涉及到誰,決不心慈手軟,一查到底。
朱元璋敢于從自己身邊“高干”開刀。胡惟庸是鳳陽定遠人,洪武五年(1372年)由右丞相升任左丞相。胡惟庸在被罷官之前,仗著自己的丞相地位,驕橫跋扈,專恣擅權,朝中生殺罷黜之事,他往往不待奏聞即自行決斷。內外諸司的奏章,他必先行拆閱,于己不利的即藏匿不報。他還大肆結黨營私,排斥異己。朝廷內外的勢利之徒,競相向他賄賂,奔走于他的門下,形成一個勢力集團,威脅皇權。此外,他私自收受的金帛、名馬、珍寶、器玩不可勝數。開國大將藍玉,居功自傲,私蓄奴婢數千人,恃勢橫暴,在軍擅自罷免將校,進止自專,不聽命令,北征回來,夜過喜峰口,守關將士未及時開關迎納,他縱兵毀關而入。明政府明令禁止販賣私鹽,他令家人私行販賣,破壞鹽法。他侵占東昌民田,御史按問,他竟下令驅逐御史。功臣宿將的腐化墮落,妨礙著統治效能的提高。1378年,朱元璋決定對中書省采取行動。
一天,胡惟庸的兒子騎馬在大街上橫沖直撞,結果跌落馬下,被一輛過路的馬車軋了,胡惟庸將馬夫抓住,隨即殺死。朱元璋十分生氣。十一月又發生了“占城貢使”事件。占城貢使到南京進貢,把象、馬趕到皇城門口,被守門的太監發現,報與朱元璋,朱元璋大怒,命令將左丞相胡惟庸和右丞相汪廣洋抓進監獄。但是,兩丞相不愿承擔罪責,便推說接待貢使是禮部的職責,于是,朱元璋便把禮部官員也全部關了起來。
兩相入獄,御史們理解了皇上的意圖,便群起攻擊胡惟庸專權結黨。于是,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的罪名處死了胡惟庸和有關的官員,同時宣布廢除中書省,以后不再設丞相。
明初的中書省下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大量留用元朝的舊官吏,以及一些靠造反起家的功臣。可他們有恃無恐,貪贓枉法。朱元璋決意對這些官員進行懲處。
洪武十五年(1382年),戶部官員與地方官府勾結,預先于空白報表蓋印然后私自填充虛假支出數額,營私肥己,貪污財物。朱元璋發現后,立即將各地衙門管印的長官全部處死;副長官打百棍邊疆充軍。三年后,又查出戶部侍郎郭桓和各司郎中、員外郎與各地到中央繳納課稅的官員結成貪污團伙,采取多收少納、捏報侵欺手段,貪污國庫物資,折合糧食達兩千四百萬石的犯罪事實。他將這些貪官統統處死,各省、府、縣牽連人員無一幸免,一時幾萬貪官人頭落地,受到不同程度處理的人就更多了。洪武二十五年,戶部尚書趙勉伙同老婆內外受賄十幾萬銀兩東窗事發,結果夫妻二人雙雙成了刀下鬼。
洪武十六年(1383年),刑部尚書開濟接受一死囚家賄銀萬兩,用另一死囚做替死鬼。他還勒索其他罪囚家人錢物,并導致一家二十口人全部自殺的悲劇。洪武十九年,刑部郎中、員外郎受賄虛報死亡并私放兩死囚。這些大貪官都被朱元璋斬首。洪武十八年(1385年),工部許多官員借營建宮殿之機,虛報工匠、工役人數和天數多領工銀,發放時克扣工錢以便私吞銀兩。朱元璋在一次突擊檢查中就查處了侍郎韓鐸、李楨貪污受賄案,并且帶出了中央專門派去監督工部的工科給事中。兵部侍郎王志把征兵之機當做生財之道,接受逃避服兵役的世襲軍戶所送賄銀達二十三萬兩。朱元璋把他也送上了斷頭臺。洪武十九年(1386年),禮部侍郎章祥伙同員外郎辛欽,竟然私自侵吞皇帝賞賜公主婚禮的銀兩,也被朱元璋拿了個正著。朱元璋為了監督各級官吏行為,專設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職位。然而這些監督部門也被腐化了。洪武十九年,都察院御史劉志仁奉命去淮安處理一宗案件。到達后他故意拖著案子不審,吃了原告吃被告,勒索兩家許多錢物,還誘奸良家民女,后被朱元璋處死。朱元璋又查出六科有六十一個給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貪污受賄行為,于是一一做了處理。
朱元璋發明“剝皮實草”的殘酷刑法處置貪官。一天,朱元璋在翻閱一批處死貪官的卷宗時突發奇想:百姓痛恨的貪官一刀斬首太便宜了他們,何不采取挑筋、斷指、斷手、削膝蓋等酷刑?他還創造了“剝皮實草”刑法,把那些貪官拉到每個府、州、縣都設有的“皮場廟”剝皮,然后在皮囊內填充稻草和石灰,將其放在被處死貪官的公堂桌座旁邊,以警示繼任之官員不要重蹈覆轍,否則,這個“臭皮統”就是他的下場。這種觸目驚心的舉措震懾了一批官員,使他們行為大為收斂。
朱元璋對自己培養的干部決不姑息遷就。為了培養和提拔新力量,朱元璋專門成立了培養人才的國子監,為沒有入仕的年輕讀書人提供升遷機會。他對這些新科進士和監生厚愛有加,還經常教育他們要盡忠至公,不為私利所動。然而洪武十九年,他派出大批進士和監生下基層查勘水災,結果有一百四十一人接受宴請,收受銀鈔和土特產品。朱元璋在斬殺他們時傷心得連連嘆氣。
朱元璋制定整肅貪污的綱領——《大誥》。以近兩年時間編纂的《大誥》一書是他親自審訊和判決的一些貪污案例成果的記錄,書中還闡述了他對貪官的態度、辦案方法和處置手段等內容。朱元璋下令全國廣泛宣傳這本書,還叫人節選抄錄貼在路邊顯眼處和涼亭內,讓官員讀后自律,讓百姓學后對付貪官。
作為開國之君的朱元璋,“人在政舉”,借助自己的崇高威望,以極其殘酷的法律嚴懲貪官污吏。其決心之大、力度之強、措施之精確,起到了強烈震懾作用。朱元璋從登基到駕崩,他的“殺盡貪官”運動貫穿始終,從沒有減弱,但貪官現象卻沒有根除。他晚年只能發出“為何貪官如此之多,早晨殺了,晚上又生一撥”的哀嘆。
另外,朱元璋還采取了一些抑制豪強的措施。豪強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在鄉里橫行霸道,欺凌百姓,是造成社會動蕩的一個重要因素。朱元璋幾次下令把江南的富戶遷到中都鳳陽或者京師。如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遷徙天下富民五千三百戶到京師,后又移富民一萬四千三百余戶以實京師。遷到京師的富戶,還被強迫承擔各種差役。據說修筑南京城的時候,朱元璋下令富豪沈萬三出資修建城墻的一半。這些豪強地主遷離鄉土,減少了當地百姓所受到的欺凌和壓榨。
朱元璋的這些措施,加強了國家的統一,并使社會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和,政治局面也日漸趨于安定。他希望這種安定的局面能夠長期保持,不再發生動蕩。每日黃昏,便令專人在道路上敲打木鐸,高聲呼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個安生理,毋作非為!”五更時,又派專人在城門譙樓上吹起號角,高聲唱道:“創業難,守成又難,難也難!”
(三)誅殺功臣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發后,朱元璋即以胡惟庸案為武器,將胡惟庸的罪名逐步升級,由擅權枉法到私通日本,再升級到私通蒙古,最后發展到串通李善長謀反,朱元璋以專權枉法之罪殺了胡惟庸后,把與胡惟庸有親戚、同鄉、故舊或其他關系的臣屬加以連坐株連,以致最后受牽連而被殺者達三萬多人,最后太師韓國公李善長也受牽連,77歲的李善長全家被殺。
接著,朱元璋又于1393年殺掉功臣藍玉。藍玉是明朝開國大將,被朱元璋封為涼國公。1391年,四川建昌發生叛亂,朱元璋命藍玉討伐,臨行前,朱元璋面授機宜,命藍玉手下將領退下,連說三次,竟無一人動身。然而藍玉一揮手,他們卻立刻沒了身影。這使朱元璋下決心要除掉藍玉。1392年的一天,早朝快結
束時,錦衣衛指揮使參奏藍玉謀反,朱元璋隨即令人將其拿下,并由吏部審訊。當吏部尚書詹徽令藍玉招出同黨時,藍玉大呼:“詹徽就是我的同黨!”話音未落,武士們便把詹徽拿下,審判官們目瞪口呆,不再審了。三天后,朱元璋將藍玉殺死,抄斬三族,并連坐族誅和藍玉關系較為密切的將帥一萬五千人。胡、藍兩案,前后共殺四萬人。兩個大案之外,其他的開國功臣,包括朱元璋自己的親侄子朱文正、親外甥李文忠等,也分別以各種罪名被加以誅戮,只有少數人僥幸逃脫了被殺的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