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燃的這個講話,放在二十年后,那是一點新意都沒有。
隨便一個跟材料學沾點邊的大學生都能夸夸而談的扯個把小時。
但是在1995年的時候,他能那么大膽的做出這些預測。
并且珠江電池還實實在在的把鋰電池給搞出來了,那個意義還是很不一樣的。
不管是現場的畢業生,還是老師,都把那幾個關鍵點記在了心中。
“柳主任,我們系下半年是不是可以考慮按照陸燃說的那幾個方向,去申請國家級的各種研究經費?”
鄒淵對陸燃是非常有信心的。
相關的一些領域,在國外的期刊雜志上他也看到過一些介紹的文章。
只不過那些都沒有陸燃說的那么直接,那么的堅定。
風口有多么的重要,鄒淵是很清楚的。
按照陸燃的說法,稀土永磁、芯片相關材料和新能源相關材料,將會是未來二十年的風口。
只要選對了一個方向,足夠他這輩子努力了。
“你這個提議很不錯。”
“我記得你之前跟黃校讀博的時候,研究的方向就是跟電磁鋼板相關的內容吧?”
“陸燃說的稀土永磁材料,跟你的研究領域很接近。”
“只要你申請了,大概率可以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柳玉樹沒有任何猶豫就對鄒淵的提議表示了認可。
他不僅支持鄒淵去申請,自己也準備申請高純多晶硅相關的研究課題。
同時鼓勵系里面其他的教授和副教授去申請這三個領域相關的材料研究課題。
以陸燃如今在華夏鋰電池行業的地位,他說的話絕對會被許多業內人士關注。
到時候這幾個領域,鐵定會成為研究的熱點。
上級那邊的經費,很可能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傾斜。
“對了,柳主任,陸燃的那篇畢業論文,你真的幫忙郵寄給《自然》雜志了嗎?”
每一個大學生畢業都是需要交一篇畢業論文的,陸燃也不例外。
鋰電池相關的成果那么多,隨便整理一下,就是世界級的突破,水幾篇論文出來,簡直不要太簡單。
“這哪里還有假的。”
“不過《自然》的審稿速度還是太慢了,估計最快也要去到明年才有可能跟大家見面。”
1995年之前,華夏在《自然》上發表的論文,那真的是屈指可數。
1930年,物理學家吳有訓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發表關于X光散射的研究論文,為康普頓效應提供了關鍵實驗支持。
這是可檢索到的華夏學者獨立完成的首篇《自然》研究論文。
之后基本上要十幾年,甚至二三十年才能見到一篇。
到1979年,生物化學家鄒承魯發表了建國后首篇《自然》論文。
一定程度上來說,這標志著海峽科學研究的復蘇。
但是哪怕是發展到1995年,一年下來也沒有幾個人能夠在《自然》上發表論文。
偶爾出來一篇,往往都還是地質或者考古相關的內容,物理、化學相關的幾乎沒有。
如果中南工業大學能夠在《自然》發表一篇化學相關的論文,絕對是轟動全校,傳遍全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事情。
沒辦法,后世的人是很難理解這個時期的許多事情。
大家對國內的一些東西不自信,對歐美那邊的崇拜之情,可以說在這個階段達到了高峰。
“上次陸燃說可以跟我們學校在研發方面展開深入合作。”
“我覺得是不是直接在珠江電池那邊設立一個博士點?”
“到時候一些研究生每個學期都可以直接安排一半以上的時間在珠江電池那邊搞研究。”
“指不定會給我們學校帶來意外驚喜。”
鄒淵這個方案,是幫助自己,也是在幫助陸燃。
珠江電池很缺少高端人才的事情,他已經知道了。
短時間內他也沒有辦法介紹太多的人過去。
但是推動學校跟珠江電池展開深入合作,讓一大批的在讀研究生和博士生可以為陸燃所用。
一定程度上來說,也算是解決了珠江電池的燃眉之急。
而這些人在研究過程中的成果,榮譽都是屬于學校的。
指不定以后還會有更多的論文出現在《自然》上呢。
“我已經跟黃校專門匯報過,等上了校委會就正式的落實下來。”
“正好珠江電池接下來會從索尼那邊獲得一大批先進的進口試驗設備和儀器。”
“我們的學生過去搞科研,還能見識到國內最先進的儀器設備。”
八九十年代,國內的科研經費是非常緊張的。
動不動就要上百萬元一臺的高端進口儀器,只有個別國家重點實驗室有機會買回來。
許多大學的老師都還不會使用。
現在只要去珠江電池跟學校聯合組建的博士點里頭搞研發,就能用到那么高端的設備和儀器,絕對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事情。
不僅吸引學生,同樣吸引老師。
“那太好了,等會陸燃下來我就跟他把這個事情給敲定下來。”
鄒淵太想上進了。
作為有靠山的妖怪,他只要能夠搞出點成績出來,晉升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陸燃這移動的“業績”,他肯定不會錯過。
伴隨著一陣熱烈的掌聲,陸燃結束了今天的演講。
剛剛校領導講話的掌聲是遠遠沒有現在熱烈,可想而知陸燃這一次的演講很成功,效果很顯著。
鄒淵知道明天陸燃就要回羊城了,也是一刻鐘都不浪費,典禮結束就直接拉著陸燃把設立博士點的事情給敲定了下來。
這種把人才送上門的事情,陸燃腦子被驢踢了才會拒絕。
母校對自己釋放善意,他自然要投桃報李。
陸燃當場表示下半年開始會在母校設立“珠江電池獎學金”,第一年先捐贈100萬元。
以后每年都會根據珠江電池的經營狀況進行往獎學金的池子里頭捐贈資金。
這些資金初期是用來資助貧困的學生完成學業,后面會擴大到資助學校教師展開科研項目。
不管是鄒淵還是柳玉樹,還是黃博云,自然是非常的開心。
現在的高校很缺錢,校友捐贈規模也遠遠不如后世。
別小看100萬元,放在1995年的時候,不算少了。
何況這這是今年的捐款資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