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九十年代末期的下崗潮是印象深刻。
這里面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是簡單歸結起來就是兩點。
一個就是伴隨著市場化改革,有一部分國企的產品、管理和銷售都跟不上市場節奏,生產陷入到困境。
另外一個就是伴隨著亞洲金融危機的出現,經濟形勢出現惡化。
現在還是1995年,金融危機的影響還沒有開始,但是市場化改革的影響卻已經開始。
特別是1992年之后,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競爭力不斷的提升。
生產同類型產品的國企,壓力自然就很大了。
特別是國企數量眾多,轉型不是那么靈活的東北,更是如此。
難怪劉亦琳會建議陸燃安排人去東北招聘人員。
“你這個主意不錯,明天你直接通知陳展亮,讓他安排人落實一下這件事情。”
雖然沒有辦法直接招聘到研發鋰電池的人才,但是珠江電池對于生產現場管理、設備維修等各個領域也是有比較大的人才需求。
這些人員,不說大學生,至少也要有專科水平才比較值得培養。
至于普通工人,倒是不用擔心招聘不到。
看到自己的建議得到采納,劉亦琳的心情更好了。
不過她做事很有分寸,并沒有借機提出更多的事項,反倒是幫陸燃剝起了蝦殼。
……
第二天是中南工業大學1991級本科生畢業典禮。
這年頭的畢業典禮不像后世搞得那么花哨,但是該有的儀式感那肯定還是有的。
陸燃這段時間的名字天天都被掛在學校門口和校內許多干道上,絕對算是知名人物了。
正式畢業之后,就會進一步的升級為知名校友。
當初柳玉樹推薦他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學校自然沒有任何意見。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上午好!”
“很榮幸今天能夠站在這個舞臺上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感受。”
“作為一名材料系的畢業生,我今天的發言題目是《以材料之名,鑄時代之刃》。”
“從象牙塔出來,我們馬上即將踏入社會。”
“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即將踏入的是一個充滿顛覆與挑戰的時代。”
“作為材料科學與工程的畢業生,我們手中握著的不僅是學位證書,更是一把能夠切開舊世界、鍛造新未來的“冶金之刃”。
陸燃很是淡定的站在講臺上面,稿紙直接放在一邊。
“過去二十年,華夏用鋼鐵產量翻十倍的狂飆突進,奠定了世界工廠的基石。”
“但未來二十年,我們將面對的是一場更殘酷的競賽——誰掌握了尖端材料,誰就扼住了全球產業鏈的咽喉。”
“當美利堅用碳纖維和高溫合金壟斷航空航天時。”
“當東瀛用半導體硅片和液晶材料收割電子行業時。”
“當德意志用特種陶瓷和超純金屬把持高端裝備時……”
“華夏的工業化若想真正突圍,就必須在高性能結構材料、電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三大戰場殺出血路!”
“而我們注定是這場戰役的先鋒隊。”
材料相關專業是中南工業大學的優勢專業,也是影響力最大的專業。
畢竟學校的直屬上級就是冶金工業部。
“在這里,我大膽的做一個預測,未來十年,有三個必將爆發的材料革命。”
既然要發言,那肯定要有點沖擊性,有點干貨才行,要不然今后怎么吸引更多的校友加入到珠江電池?
“第一就是‘鋼鐵洪流’時代的終結。”
“十年后,華夏粗鋼產能將突破1億噸,但低端螺紋鋼的價格會跌到白菜價。”
“真正的財富密碼藏在哪兒?”
“是稀土永磁材料!”
“風電電機、新能源汽車電機都需要它,而全球80%的稀土礦就在華夏!”
雖然是做預測,但是陸燃肯定都是朝著跟自己公司將來的發展方向有關聯的地方進行說明。
這樣子可以讓珠江電池以及將來其他新成立的公司吃到更多的紅利。
“第二就是芯片戰爭這座‘隱形戰場’將會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大家面前。”
“英特爾已經量產0.35微米芯片,但華夏連4英寸硅片都依賴進口。”
“如果我們不能突破高純多晶硅、光刻膠、封裝材料的卡脖子技術,十年后華夏的電腦和手機產業將淪為組裝車間!”
陸燃今后是準備搞新能源車的,那么除了電池之外,電機和芯片都是沒有辦法回避的話題。
提前做一些鋪墊和準備,肯定沒有壞處。
要是這一次的演講能夠刺激到學校或者相關部門出臺一些扶持政策,那就最好不過了。
“第三就是新能源材料的‘諾曼底登陸’,鋰電池技術的全面普及和應用。”
“索尼在1991年開始量產鈷酸鋰電池,松下和三洋等東瀛企業也已經開始量產鋰電池。”
“幸運的是我們珠江電池今年也正式開始生產鋰電池,并且性能比索尼還要更加先進。”
“但這只是一個開始,遠遠不是結束。”
“錳酸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鎳鈷錳三元鋰電池等各種鋰電池的理論其實都在許多科研團隊那邊在完善之中!”
“誰能把這些實驗室成果變成量產技術,誰就能在21世紀能源革命中分到最大蛋糕!”
“我們珠江電池正在做這方面的努力,將會成立華夏最先進的鋰電池研發中心。”
“我們歡迎各方有志之士加入到研發團隊,加入到新能源材料的開發之中。”
明明是優秀畢業生的發言,陸燃卻是生生的搞成了珠江電池的廣告宣傳。
坐在臺下的黃博云和柳玉樹對視了一眼,臉上露出了一絲無奈的笑容。
這個小陸,那是一點機會都不錯過啊。
不過珠江電池確實夠爭氣,接下來的前途也是非常值得期待。
學校的畢業生要是去珠江電池工作,倒也是一個非常值得期待的就業途徑。
“同學們,這不是學術猜想,而是已經打響的戰爭。”
“今天坐在臺下的諸位,未來有人會成為院士,有人會創辦企業,更多的人會在車間、實驗室、談判桌上搏殺。”
“但無論如何,請記住:材料科學的突破,從來不是線性增長,而是厚積薄發的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