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內,吏部尚書張慎言、工部尚書何應瑞、新器司郎中宋應星、錦衣衛指揮使王世德正站著聽皇帝念著一個個姓名;
其中絕大部分他們未曾聽說,但還是有幾個人名略有耳聞;
吳又可,《溫疫論》一書的作者,三年前各省瘟疫橫行,此人提出瘟疫是由于天地間存在著—種異氣,又稱作厲氣、疫癘之氣所致;
幾人面面相覷,是哪里又發瘟疫了?還是皇帝覺得太醫院里都是些廢物要換人?
他們哪里知道,吳又可所做不僅是開我國傳染病學研究之先河,而且在世界傳染病醫學史上也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方以智,著《物理小識》,此人為東林黨名仕,并與西洋傳教士結交,進而對西方自然科學較為了解;他可充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天文學家。
蔣德璟,原為崇禎朝內閣輔臣,亦與西方傳教士相識,仿制望遠鏡、地球儀。
畢懋康,找此人最為要緊,為何?
因為他恰好今年去世!
他所著的《新器圖說》囊括了各種新式武器,其中就有影響后世二百多年的燧發槍!
早在1635年他便制造出了中國第一把燧發槍,雖然較之于西方發明燧發槍晚了快百年;而且尚因為有許多缺陷,得不到當時崇禎帝的重視;但對朱元璋而言,這可是一筆巨大的軍事財富,“夷虜所最畏于中國者,火器也。”便出自此書。
就算找不到此人,也可找他的學生張繼孟。
接著,朱元璋又道了幾個人名......
還有一些人,可惜年齡稍小,還未彰顯才華;朱元璋本想把他們抓......請過來集中學習,又擔心拔苗助長,這才作罷。
聽完這些人名,張煌言松了口氣,雖說人數不少,但想找到這些人還是很容易的,大不了如新任禮部尚書黃道周那般多寫幾封書信就好了;
吳又可問問太醫,方以智問問東林黨,蔣德璟原本就詔他入朝為官,只是他恥于與馬士英同朝為官才拒絕了;畢懋康原為南京戶部右侍郎,后來不愿與宦官為伍才辭職;
何況陛下說了,找不著他還可以找他的學生張繼孟,據陛下所言此人為四川保寧府知府,這就很簡單啊,吏部直接調他來南京不就行了,至于吏部的文書送不送得到四川,張繼孟又能不能平安從四川來南京,這就不關他張慎言的事了。
讓張慎言憂心的是,這些人請過來了如何安置?
他們肯定是要在新器司下做事,可新器司眼下名義上還是工部的一個下屬部門,官位最高才五品;
雖說都是些搞奇技淫巧的,但畢竟名聲在外,其他人先不說愿不愿意,單是蔣德璟怎么安排就難如登天,難不成讓曾經的內閣輔臣擔任一個正五品的新器司郎中?
張慎言小心問道:
“陛下,這些人都是國之大才,新器司原本就官小權弱,宋郎中不以其卑鄙,屈尊于此,效事君父,臣不勝敬佩,但等眾賢皆至,新器司便更是擁擠不堪,既礙了諸位大才行事,也損了陛下納賢的美名。”
“臣以為,不如將新器司剝離工部,獨立出來,事權獨立,議立品級。”
何應瑞聽有送走新器司這尊大佛的機會,兩眼放光,附和道:
“陛下,宋郎中之才遠在我之上,委屈一郎中之位,實在大材小用,不如就依張尚書所言,獨立新器司!”
新器司花工部的錢,占工部的名額,不僅工部不能指揮,還反而干什么都要工部全力配合!
開玩笑,如此下去,工部上下怕是只知新器司不知尚書了!
朱元璋也早有此意,提高工匠的待遇水平,進而廢除匠籍,是他要糾正自己施政的主要錯誤之一;
只是當下國亂歲兇,戰事四起,急需工匠,短時間內不僅不能廢除匠籍,反而要加強匠籍管理,只能先提高他們的待遇水平以做補償了。
這個時候,韓贊周頂著滿頭大汗走了進來,身后跟著一群太監,抬著一水缸,抱著兩玻璃瓶和蠟燭。
朱元璋見狀,便要吏部和內閣商議一下新器司的事再來報,接著一邊走向水缸,一邊問韓贊周,劉宗周怎么樣了?
別看劉宗周在殿上鬧的兇,朱元璋可是一眼就看穿了他虛張聲勢;
劉宗周撞柱子的時候,
他也就最開始跑的較快,后面逐漸減速,最后更是在柱前稍稍頓足,才用頭撞上柱子,連血都沒見!
第二天便說自己病了,辭職要回家;
可笑,這個節骨眼上會讓你回杭州?怕放你回去了又要找查鹽三人組的茬了;
朱元璋這才安排韓贊周帶著太醫去關照他,替皇帝說什么家有諍子不敗,國有諍臣不亡,囑咐他在南京修養好了身子才能離開.....
韓贊周快回來的時候又被叫順路去新器司,拿宋應星制作好的兩個花盆大小的窄口玻璃瓶,再搬來一個大水缸和帶上一些零零散散的雜東西。
張慎言見皇帝又要搞奇技淫巧了,便要退出;
這時候,太監來報,戶部尚書沈廷揚求見;
朱元璋在心底笑了笑,他這是好奇啊!沈廷揚此人好談經濟之學,對海運有獨到見解;朱元璋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才命他為戶部尚書,將來此人或可為開海先鋒!
“讓他進來吧!”
朱元璋一邊說著,一邊拿起兩支小蠟燭點燃,
殿中何應瑞、沈廷揚、宋應星、韓贊周、王世德都十分好奇,皇帝又要鼓弄什么新東西。
只見皇帝將兩支點燃的蠟燭分別放入兩個玻璃瓶內;
一個玻璃瓶開口,另一個則用軟塞塞緊瓶口,又立刻在軟塞外側涂抹上一層蜂蠟;
做完這些,朱元璋便靜靜看著破璃瓶中的蠟燭燃燒。
宋應星撇了撇嘴,雖然上次造巨型孔明燈,他已經知道陛下對自然之理有獨到之處,可拿這個蠟燭來未免太小看人了吧,
誰不知道密封玻璃瓶內的蠟燭會熄滅啊!
果不其然,過了一會兒,密封玻璃瓶內的小蠟燭便熄滅了,而沒密封的玻璃瓶中的蠟燭還在燃燒;
“諸卿可知為何此蠟燭熄滅?”
朱元璋問道;
其他人都默不作聲,只有宋應星有些不屑答道:
“火之燃燒,需有空氣,密封的瓶內空氣難以進入,瓶中空氣被火耗盡,自然熄滅。”
說完這些話,宋應星卻見幾人都用一種異樣的眼神看著自己;
敢打皇帝的臉,你是個人才!
朱元璋揮揮手,示意幾人都湊過來看,
他將封閉玻璃瓶倒扣,淹沒入水缸之中,
又在水里拆開密封,水便瞬間沖入玻璃瓶內。
“這又有什么奇怪的,水進瓶中,再正常不過。”
宋應星說道;
但眾人很快就發現了不對勁,
瓶中的水始終不滿啊!有一塊空間始終未被水侵入!
按理說,火都熄滅了,瓶中空氣自然無了!
怎么還會如此?
莫不是......
瓶子里有臟東西!